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73]将数感表述为感悟,揭示了这一概念的两重属性,既有“感”,如感知,又有“悟”,如悟性、领悟;既有感知的成分,又有思维的成分.[74]此外,《标准》将这种对数的感悟归纳为三个方面:数与数量、数量

一、什么是数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73]将数感表述为感悟,揭示了这一概念的两重属性,既有“感”,如感知,又有“悟”,如悟性、领悟;既有感知的成分,又有思维的成分.[74]此外,《标准》将这种对数的感悟归纳为三个方面: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这主要是基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的范围,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所作出的要求,这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把握数感培养的几条主线.理解数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标准》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培养小学生数感的策略作一些探讨.

二、数感的培养策略

面对同一个数学情境,有的学生反应迅速,有的学生呆若木鸡.这些种象与学生的数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学情境能反应迅速、准确、敏捷和思路简洁,能自然地运用最优化的解题策略.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沉淀、积累的过程.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完善与发展学生的数感.

1.在观察中建立数感

学习整数、小数、分数等数学概念时,这些概念本身是抽象的,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案例,引导学生观察,从而建立数感.例如,估计1 000张纸大约有多厚,有多重;1 000步大约有多远;一把米有多少粒,一万粒米大约有多重;本班的四分之一又是多少人;你家的户口本上有哪些数,它们各表示什么含义等.

2.在体验中培养数感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建立一些特殊的情境,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协调活动来体验,会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数感.例如,鸡兔同笼问题,在苏教版数学11册教材第93页《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你知道吗”中有这样一段话:“鸡兔共笼”问题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它出自于我国古代的《孙子算经》.今有鸡兔同笼,上有35头,下有94足,问鸡兔各几何?解答这一题常用的方法是列表、假设、用方程解等.为了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以下解法:假设鸡兔在上体育课,老师吹一声口哨,鸡兔抬起一半的脚,这时,头有35,脚有94÷2=47;老师再吹一声口哨,鸡兔再抬起一只脚,鸡一屁股坐到地上(两只脚都抬起来了),兔子还有一只脚站着,这时头有35,脚有47-35=12,每只兔子一只脚,即兔子12只,鸡35-12=23(只).学生面对这个生动有趣的鸡兔情景,极易产生深刻的情景体验,学生对这个“鸡兔共笼”问题就可能感到有趣、易懂、好记.

3.在操作中形成数感

史宁中教授认为,培养小学生的数感主要在低年级.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学具的感知和操作来获得数感.比如,组织学生参加调查活动,让学生在调查中通过具体操作来形成数感: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有多远?你上学大约要多少时间?教室面积有多大?学校食堂有多大?你家住房多少平方米?如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还可组织学生针对一周出版的某种报纸讨论中间出现了哪些与数、数量、运算有关的数学问题,分别表述这些问题中关于数的意义、作用,如何用数来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等.

这样的数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在操作与相互交流中从多角度去感悟数,丰富自己的数感经验.

4.在比较中发展数感

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几倍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如《标准》中一个实例:将数50,98,38,10,51排序,用“>”或“<”表示,用大得多、大一些、小一些、小得多等语言进一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75]本例中用符号“>”或“<”表述的是数量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能够理解符号的含义并能合理使用.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等语言描述几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5.在交流中优化数感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促进数感的优化.例如,教学“认数1~5”时,让学生结合实际说一说“你家里有几个人”、“学校有几座楼房”,用学到的“几和第几”的知识相互交流对生活实际中数的理解,尝试用学到的数来表达某些信息.这样的交流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6.在解决问题中强化数感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也能增强其数感.例如,星期六去郊游,大车每辆坐18人,租金90元;小车每辆坐8人,租金32元.全班50人,请学生设计一种租船方案,计算出钱数,比较一下哪种方案租金最省,并说说理由.于是种种方案应运而生.

7.选择恰当的算法完善数感

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会增强学生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完善学生的数感.例如,31人要去旅游,每辆车最多载9人,至少需要几辆车?怎样安排合理?这个问题不是简单地计算31÷9就可以解决的.没有实际背景的情况下,学生只是简单计算31÷9=3…4,而在这个实际问题中,学生就体会到商3和余下的4是什么意思,3表示3辆车,4表示如果3辆车都坐满9个人,还剩下4个人也需要1辆车,因此必须要4辆车才可以.而对这个实际问题来讲,这只是一种解决的方法.还可以3辆车上各8人,另2辆车1辆乘7人;或2辆车上各9人,1辆乘7人,另1辆车乘6人.通过计算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找到答案的方法并非只有一种,答案也并非唯一.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会切实了解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这些训练,能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选择恰当的算法,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不断增强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既能培养学生数感,也能让学生形成数感的具体表象.

(安岳县镇子镇玉清小学 蒋 军,安岳县石羊镇赤云小学 杨选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