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相同的世界,不同的理念

相同的世界,不同的理念

时间:2023-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有大量的自筹资金,所以学校的管理不受市教育经费的限制。加拿大的公立教育比较均衡,同一地区的学校差别不是很大。也有老人与孩子同住的,但真是不多。西方人和父母同住的少,但并非不关心父母。母亲去世后,他又留在父亲身边照顾了一个月。所以来到加拿大后,我才发现照顾父母并非仅是我们华人的优良传统,而是世界范围的好传统。

最初,我们移民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但移民后发现,最大的受益者可能是儿子。孩子在国内上过私立的幼儿园和半年小学。来加拿大之后,从父母到小孩,都经历了一个熟悉、接受的过程,为孩子所做的教育设计及具体执行也发生了方向性转变。几年过去了,尽管我们面临很大的挑战和事业、生活的调整,但所有的付出、牺牲相较于孩子从教育中所得的收益,还是值得的。

以下我主要围绕中加两国基础教育的区别、加拿大基础教育的优劣以及对孩子的影响等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关于加拿大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差别

加拿大的私立学校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我们传统观念中的私立学校,即所谓“贵族学校”,有悠久的传统,规模一般不大。由于有大量的自筹资金,所以学校的管理不受市教育经费的限制。另一类是近年崛起的私营学校,这类往往名称取得骇人,但质量不敢恭维,可能主要是为了招生广告之便吧,想留学的家长们申请时要注意甄别。

刚出国留学的孩子,申请公立学校更为明智。因为公立学校中都有教育局配置的ESL课,给移民或留学生补课。移民的学生来得多,老师、同学都很适应,相应的措施也多。私立学校一般要求学生进行英文水平测试,学生英文应该达到本地同龄人水准。因此,大多数留学生或者移民的孩子刚来时,都不符合要求。近年来,有的私立学校也开展ESL课,但由于留学生或新移民学生少,英语程度低的学生入校后,难免不适应。

另外,很多私立学校是教会学校,会系统地学习《圣经》。这也是与公立学校比较大的区别。其他的区别还有,私立学校的学生一般都比公立学校少,私立学校的课外活动多、规模大、费用高,对家长参与的程度要求高。从知识类教学质量看,私立学校要求更高些,不是难易程度的区别,而是老师对学生的督促更多些,但督促提醒的程度与国内绝不可同日而语。

在加拿大,学生的学习更多是靠自觉,老师、家长的影响都很有限。比如有一年,我们这里一所被华人认为学习风气最差的高中,一名本地白人学生拿到了哈佛和斯坦福的录取通知,他选了斯坦福。

二、如果送孩子出去,什么年龄比较合适?如何择校?

孩子小学时出来留学,一定要有家长陪同。十二岁以上可以没有家长陪同,但很难找到寄宿家庭。如果没有家长陪同,一般九年级出来留学比较合适,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应该已经养成,也具有了一定的判断力。而且加拿大的教育系统有意将九年级设置为过渡年级,功课不算学分,学生们能适应一年,为十年级的“正式学习”做准备。留学生也可以趁着九年级抓紧补英文。

关于择校,我个人觉得不是个大问题。从省份来说,多伦多所在的安大略省比温哥华所在的BC省教学难度高,学生学习自觉性强。因此家长可以先确定要去的地区,再考虑学校。加拿大的公立教育比较均衡,同一地区的学校差别不是很大。

三、如果孩子读完国内初中,想到加拿大念高中,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达到哪些方面的要求?在国内读初中时应做哪些准备工作?

我的建议是,侧重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学习自觉性的养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礼貌的教育及加强英文语法学习。

有了正确的观念,孩子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好、什么坏;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将来想过什么样的人生;怎么进行取舍判断;等等。有了这些观念后,孩子的自觉性就有了。否则来到外面,脱离家长管理,面对太多挑战和诱惑时孩子容易迷失自我。我们这个城市的教育局每年都清退三四十名小留学生,主要因为旷课多、不听警告。我也常常看到小留学生下课后逛街,吃吃喝喝,不抓紧时间学习,真是替他们的父母着急。所以我认为,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最重要。

很多小留学生来了之后,和寄宿家庭相处得不好,主要是因为自己生活能力差,不会照顾自己,不注意个人卫生,不会收拾自己的卧室;又不懂礼貌,不会说“请、谢谢、对不起、不客气”这类基本礼貌用语,顶撞寄宿家长,认为寄宿家庭什么都应该做等等。这些不良表现,连教育局的招生老师都知道,给他们的印象就是中国的小留学生大多数生活能力低下。

英语学习,主要是加强语法学习。口语、听力、阅读、词汇量这些,孩子们出来很快就能学会。但语法是个弱点。这边高中没有专门的讲授语法的课程,孩子们在来读高中之前,最好自己把国内初中、高中的英语语法都补完,比如虚拟语气,这个好像是国内高中学的。

四、孩子在国外接受教育如何保持中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

我想,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教育孩子的一个好的方法就是言传身教。关于如何在海外保持中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可能更需要家庭的强调、父母的言传身教。我们来加拿大之后,确实也更在意一些传统节日。比如在国内时,我们很少包粽子,有时候是家里老人包或是买几个。但出国之后,我们反而一定会在端午节包粽子,除夕包饺子,正月十五吃汤圆,八月十五吃月饼等等。这些行为主要是为了加强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保持。至于敬老爱老方面,我觉得更多是靠父母的身体力行。父母是否敬重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如何对待亲友,对孩子都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加拿大老人确实独立生活的多。也有老人与孩子同住的,但真是不多。相较之下可能在华裔中老人与孩子同住的情况比较普遍。比如我们周围几家邻居,两家是香港移民,都是三代同堂。一家是来了三四代的华人,完全本地化,老两口八十多岁了,自己住,儿子、孙子经常来看望,后来好像孙子和孙媳搬来同住。西方人和父母同住的少,但并非不关心父母。

我有一个俄罗斯裔朋友,五十多岁,兄弟姐妹七八个,都和他们的母亲关系融洽。他们的父亲去世多年,母亲一直独自生活,但他们这几个孩子对母亲照顾得真是无微不至。老太太特别喜欢玩,我这个朋友接送飞机不辞劳苦。老太太要在公寓里办party,儿子先去帮母亲挪动家具、布置采买,事后又去收拾。有次圣诞,老太太想要用一件放在三百公里之外的度假别墅中的装饰品,儿子便驱车冒雪去取,节后又送回。

我的一个犹太裔朋友是美国移民,父母还在美国。他母亲病重期间,他经常回美国看望、陪护。母亲去世后,他又留在父亲身边照顾了一个月。其实他很缺钱,是靠打短工勉强为生,在美国期间,根本没有收入,但他也在所不惜。这类例子还有很多。所以来到加拿大后,我才发现照顾父母并非仅是我们华人的优良传统,而是世界范围的好传统。当然,在哪里都有和父母比较疏离的孩子。不过对父母提供经济支援的,似乎确实是华人比较多。我想这个和传统有关,也和社会保障制度有关。

五、孩子在国外的健康问题

孩子在国外感冒发烧的情况确实比国内少很多,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环境不好、饮食不健康、水质污染、人口密度高,肯定都不利于身体健康。另外,还有三个差异可能也是孩子生病少的原因。

第一个差异,如我刚才所说,加拿大对体育教育很重视。孩子户外活动、体育活动多了,体质增强,肯定不容易生病。体育活动多,孩子心情也愉快,也利于身体健康。

第二点,医生不滥用药。不滥用抗生素,更不会一去看病就让输液。这方面人们肯定已经看了不少专业文章了,都有体会。

第三点,老话说:“要想小儿安,常予饥与寒。”这边的孩子真是散养,吃喝都不讲究,远没有国内那么细致。相对而言,华人、韩国人为孩子准备三餐都很认真,很多西方人的孩子,三餐就是面包夹奶酪片或抹果酱、热狗、比萨饼。有一次,迪迪说,他们班里有个同学带的午餐只有半个三明治——是早饭剩下的,直接就装午餐袋里了。温哥华地区气温适中,教室里基本恒温,孩子们穿着都很简单。迪迪夏天是短裤背心,其他三季都是单裤和长袖T恤。下雨天加件防雨外套。这样都算“知冷知热”了,很多孩子恨不得三季都是短裤背心。我想这些不同也有助于孩子保持良好的体质。

最后,我想补充一些。我们很多教育类图书,很多父母、老师,追求的都是孩子最后考上了哈佛、斯坦福,或者北大、清华。但是否有人想过、关注过,这些孩子毕业之后又怎么样?他们的一生又怎么样?

我的主张是,求学只是过程,家长和学校应该追求更长远的目标,比如对孩子人格的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品德、性格的养成,等等。当然,这是一个大的话题。对于个体来说,甚至是一个只能盖棺论定的话题。但我的意思是,如果我们看得更远些,也许有些近前的疑惑就会迎刃而解。

另外,我们要学会不带功利心地爱孩子。不要怕孩子起步晚、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孩子更重要的还是性格、勇气、乐观精神等的培养,知识点不是那么重要。

我们都是跟随孩子一同成长,活到老,学到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