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指的是什么礼仪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指的是什么礼仪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今天被很多人看做是孔子的等级制度论。在《论语》一书中,孔子曾不止一次地对君臣父子观念进行阐述,其大体概念是:“君有君道,臣有臣道;父有父道,子有子道。各守其道,天下治也。”孔子的“君臣父子”理论思想固然是非常脆弱的,为统治者提供了权力保障,并最终为统治阶层所用。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出自《论语?颜渊篇》,其内容为:“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吾得而食诸?”由此可以看出,齐景公对孔子“君臣父子”的观点很赞赏,并分析如果违背孔子的观点,即使粮食充裕,他也吃不上。“君臣父子”观点是孔子为了促进社会稳定,合理分配天下资源,而建立的一种科学理论。正如文中所说,如果不能建立起一个平等有效的分配制度,那么即使天下大富,粮食丰收,依然无法保证每个人都有机会分享。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今天被很多人看做是孔子的等级制度论。这一点明显是值得探讨的,因为在汉朝以后的儒教基本沦为各朝代的统治工具,其中诸多观点都是断章取义,借孔子之名,而无孔子之实,甚至很多观点是完全和孔子本意相背离的。比如,我们所熟知的“以德报怨”,今天常被用来形容受了委屈仍然以德相待,几乎和“以德服人”成为了“孪生兄弟”。而实际上孔子所说的原话是:“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篇》)。意思是说,用恩德对待别人的怨恨,那么要用什么来对待别人的恩德呢?所以我们要用怨恨对待怨恨,用恩德对待恩德。由此可见,孔子要表达的意思和“以德报怨”是完全相反的。

而孔子关于“君臣父子”的观点,明显也存在被曲解的状况,而且有被统治工具化的嫌疑。在《论语》一书中,孔子曾不止一次地对君臣父子观念进行阐述,其大体概念是:“君有君道,臣有臣道;父有父道,子有子道。各守其道,天下治也。”意思就是说,君臣、父子都要恪守一定的规则,君王不能一味地要求臣子如何做,父亲也不能一味地要求子女如何做,而是应该首先做出榜样,以身作则。反之,臣子和子女当然也要遵守自己的职责,如果对圣人之言,父母之命不加遵从,同样也会破坏社会规则。

此外,孔子还对政治行为作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政者,正也。”就是说,政治是维护和匡扶正道,也是保障规则,使社会上的所有人各安其命,各守其道。只有这样,天下才能大治,社会活动才能有序进行。否则,一旦有人破坏规则,那么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破坏规则,这样一来,任何人的权力都无法得到保障,直到所有人都视规则为无物,致使规则完全失去效力,社会也会随即陷入混乱。在这里,孔子还着重提出了君王是规则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因为如果君王恪守规则,那么即使臣子破坏规则,也只是一时的破坏,而一旦君王不以身作则,那么规则终将会荡然无存。

孔子的“君臣父子”思想不可谓不科学,之所以君臣之道没有得到很好的奉行,主要是因为君权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君臣同属于社会分工之中,臣子扮演的角色是臣子和被监督者,而君王所扮演的角色则是君王和监督者以及自我监督者,这就要求君王有很崇高的德行,至少必须具备正直的观念和自我约束力。而一旦君王的德行比较低劣,是非观念和自我约束能力又不足,那么社会秩序和规则很容易就被打破,而孔子就曾在《论语?子路篇》中斥责当时的从政者为“升斗小人”。

孔子的“君臣父子”理论思想固然是非常脆弱的,为统治者提供了权力保障,并最终为统治阶层所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孔子的出发点却是为国为民,是为了建立起一个合理的社会制度,用以保障所有社会成员的合理权益。虽然在今天看来,“君臣父子”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论从史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观念在当时社会来讲,已经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