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避讳究竟有什么样的渊源

避讳究竟有什么样的渊源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避讳一说起源于周朝,但当时并没有形成制度,避讳的规定也不很严格。如果违反,就会被定罪为“大不敬”之罪,最严苛的朝代,甚至会将违反者处死。所以,避讳不是一件难事,但却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据陈耀文的《天中记》记载,南宋参政知事(副宰相)钱良臣有个儿子,据说他的这个儿子非常聪明,少年时就好读书,为了避钱良臣的名讳,他读书时遇到“良臣”字样就改称爹爹,钱良臣很高兴。

避讳一说起源于周朝,但当时并没有形成制度,避讳的规定也不很严格。秦朝以后,君主专权加强,君主一切至高无上,名字当然也不能和万民相同或者同音,所以避讳制度由此开始。汉朝以后,受到儒家思想中尊卑观念的影响,尊长的名字也开始被避讳,即其弟子和晚辈都是不能用相同名字的。据法学系教授肖蔚云先生介绍,我国古代社会的避讳主要针对两个方面,一个是避君主讳,一个是避尊长讳,但只限于君主和尊长的名,不包括他们的字号。

我国古代的避讳制度非常严格。比如,一个人名安,那么如果不改名,就注定此人一生不能在长安为官;一个人名卿,则不能官至公卿;一个人名军,不能官至将军。如果违反,就会被定罪为“大不敬”之罪,最严苛的朝代,甚至会将违反者处死。但是,改名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因为避讳一说至少要追溯到祖辈。也就是说,不仅某人要避讳,他的父亲和祖父都要避讳,这样一来问题就严重了。比如,唐朝有“诗鬼”之称的李贺,其父名“晋”,就是因为这个“晋”字与“进”同音,李贺居然不能参加科考成为进士。

虽然有诸多不便,但改名仍是古人甩掉避讳的唯一方法。具体做法包括改用意义相同的字。比如,汉高祖的名字为刘邦,那么从此“邦家”就被改称为“国家”,到今天仍然如此称呼;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名刘秀,当朝的秀才就被更名为“茂才”;再有就是用读音相近的字代替。比如,清朝康熙皇帝的名字叫玄烨,清朝遇到这两个字都要用“元煜”代替;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故意缺笔画,通常是将最后一笔省去。再有就是使用避讳字的一部分,比如五代时石敬瑭的国民中有姓敬者,那么从此就改姓文了;也有缺字的方法,南齐开国皇帝名叫萧道成,国民中有叫周道源者,就得改名为周源;用形近字代替,五代时后周皇帝名郭威,国民中有人名叫邹彦威,改名为邹彦成;加偏旁,比如孔子名丘,后世中的地名和姓氏都改用“邱”字;改读音,仍以孔子为例,古人虽然将他的名字写作孔丘不变,但称呼实际为孔丘(“丘”同音“某”)。

避讳的手段虽然很多,但避讳却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因为不同的人名和地名在不停变化,官员必须时刻清楚该避讳什么。所以,避讳不是一件难事,但却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不仅为很多官员带来了灾祸,也着实闹出了不少笑话。据陈耀文的《天中记》记载,南宋参政知事(副宰相)钱良臣有个儿子,据说他的这个儿子非常聪明,少年时就好读书,为了避钱良臣的名讳,他读书时遇到“良臣”字样就改称爹爹,钱良臣很高兴。上学后老师让钱良臣儿子念书,当时正好教《孟子?告子下篇》,当钱良臣儿子读到“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的时候,改读为“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搞得老师和学生大笑不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