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蒙顶茶入贡

蒙顶茶入贡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蒙顶茶列为贡茶是在唐代中期。大约在75S年到S13年这50年,是蒙顶茶第一个兴旺高峰期,当时的史书称赞“蒙山贡茶为蜀之最”,“最”表示数量最多,又称赞“蒙山茶号(称)第一”,“第一”表示品质最好。特谕西川节度使李德裕3个月内组运100斤蒙顶茶至京。迎候黎阳王坐定,名山县令禀告茶事已准备就绪。庙门关上,闲杂人员不得入内,保证制作贡茶绝不受到干扰和污染。

蒙顶茶进贡皇室,从唐代开始至清朝末年,长达1100多年。故事很多,这里就只说唐代的故事。

蒙顶茶列为贡茶是在唐代中期。大约在75S年到S13年这50年,是蒙顶茶第一个兴旺高峰期,当时的史书称赞“蒙山贡茶为蜀之最”,“最”表示数量最多,又称赞“蒙山茶号(称)第一”,“第一”表示品质最好。

据说唐朝皇族世家黎阳王李德裕在任西川节度使期间,曾奉命组织四川贡茶入宫。他是诗人和茶客,经常翻阅本朝名士号称茶圣的陆羽先生的《茶经》。翻阅中,他发现书里对蒙山茶的记述既简略,排列又靠后,感觉很是奇怪!蒙顶茶石花,清香醇厚,真不该如此简略啊!他回忆起在首都长安,士农工商各界人士早形成了饮茶的习惯,皇宫上下、达官贵人品茗更是成风。按理蒙顶茶品质最佳,不然,严肃的史官李肇绝不会在当时写的《唐国史补》一书中明明白白说:“今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称第一。”

黎阳王李德裕正打算召见雅州地方官来成都一起商议蒙茶入贡事宜,顺便也解“《茶经》贬载”这个谜,忽然圣旨下来,黎阳王连忙更衣接旨,只见绣龙黄绢上用朱砂写道:如今大唐对外友好邻邦日益增多,礼仪更须讲究,茶之为礼品,甚为缺少。特谕西川节度使李德裕3个月内组运100斤蒙顶茶至京。事关本朝江山国运,望千方百计办好,勿负圣意,切切此谕……

皇茶园

黎阳王对皇诏岂敢怠慢,他当即决定亲自赴蒙山督办此事,也正好身临其境考察一番。他吩咐左右迅速打点行装,轻车简从,飞骑大半天就到了名山县城。

第二天正好就是谷雨节,县令须登山督办茶事。迎候黎阳王坐定,名山县令禀告茶事已准备就绪。黎阳王很高兴,说道:“贵县只管按规定办事,不过,今年须多采多制,圣谕要足足100斤哪!”县令说:“蒙山茶自入贡以来,随着佛寺繁盛,种、采、制作贡茶已完全由和尚承担办理,效果不错。往年贡茶份额少,今年要这么多,乃是蒙茶的荣耀,敝县的光荣,定能够完成,尚望大人有所奖励,多给蒙山24座大庙寺院一点粮钱,本县也就好办皇差了。”

“贵县放心!只要办好皇差,贵县有功,将来定受高官厚禄,时候不早,速准备上山事宜,我要亲临现场。”

黎阳王这一宿睡得特别香。第二天凌晨寅时就起来,身着红袍,头戴金冠,正梳洗时,县令身着朝服,精神抖擞前来请行。

准备妥当后黎阳王与县令,率领僚属和仪仗队,抬着装贡茶的银瓶和锡瓶,前呼后拥登上半山腰的智矩寺。县令介绍:蒙山半山俗称大五顶,寺庙多而有分工。这静居寺专管采茶,另有智矩寺专管制茶,千佛寺专管种茶,天盖寺专管评茶。黎阳王边听边想:这蒙山茶业规模还挺宏大啊!自己也曾走访过江南一带的茶山,都比较分散小气,像蒙山茶这样官办僧行,种、采、制一条龙的机制,还未曾见过,但看他们怎样行事。于是,他举目四望,只见朝拜“仙茶”的道场已经摆开,经幡招展,香烟缭绕,鼓乐声声。

不多时,又陆续来了许多僧人和老百姓。原来,按规矩今天名山全县72座寺院都要派出代表上山参加朝拜典礼。一时间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其盛况比之峨眉山的观音盛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午时,仪式开始。鞭炮齐鸣之后,全场肃立。县令上台庄严宣告:一年一度采茶盛会隆重开始,今年贡茶份额多,今日采制“主贡”茶;自明日起连采制三天,供作“陪贡”。

话音刚落,钟鼓齐奏,丝竹共鸣,群情激昂,山呼万岁。随即,12名采茶僧鱼贯而出,排列一行,焚香,唱颂,领着众人进行朝拜:一拜皇天后土,二拜甘露禅师吴理真,三拜当今皇帝。礼毕,县令起座,12茶僧前行,总共365人登天盖寺,再登蒙顶,来到贡茶园。县令和黎阳王打坐园侧,神情肃穆。此时,无一人说话,只闻鸟语,春风和煦,阳光透过雾幔树丛,洒向人间。12茶僧左手挽竹篮,右手伸向7株仙茶树,熟练地进行采摘。他们人数“十二”,象征一年的12个月;他们共采摘一芽一叶的嫩芽360颗,象征一年的天数。因为采的是作贡茶用的仙茶,贵在“精、灵”二字,仙茶也好,人世也好,都是奉天承运的结果。所谓“每岁采撷三百叶,清芬仰见圣人心”,这就是献给皇帝的“主贡”茶,极为神圣,进了皇宫,皇帝也不敢享用,全拿来祭天地和皇祖列宗。至于皇帝、后妃、王公贵族,只有“陪贡”茶享用。不到半个时辰,采摘贡茶就完成了。12采茶僧头顶竹篮,在县令一班人的护持下,下到山腰智矩寺来,要趁鲜叶及时制茶。

黎阳王和随从数人,一路上尽情饱览蒙山美景、茶园风光,回头仰望蒙顶,隐于薄雾淡烟之中,古人所谓“蒙者沐也,言雨雾朦,因此得名”,说得真好。又见智矩寺附近,沟壑深邃,绿树夹溪成荫,泉水淙淙,茶园镶嵌其间,绿如翡翠,让人心旷神怡。面对此情此景,他忽然有所感悟: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名山出仙茶乃天地钟灵毓秀所使然,蒙顶茶号称第一,以前是耳闻,现在是目睹,确实一点也不过誉。而那陆羽,生前常驻江西茶山,行迹不远,难免孤陋寡闻;再说《茶经》成书较早,其时蒙顶茶产量不多,朝廷尚未风行茶贡,所以记载简略;任何人包括自己,以前也对蒙山茶只识皮毛,不亲自登临体察,怎能深知!他行走观看,思绪万千,心中诗情涌动,吟出一首蒙茶礼赞:

蒙山白云岩茶

闻道蒙山风味佳,洞天深处饱烟霞。

冰绡剪碎先春叶,石髓香粘绝品花。

蟹眼不须煎活水,酪奴何敢问新芽。

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

茶景饱览无遗,心中疑团亦消,茶思浓郁,且看制茶去!

唐代蒙山贡茶从种、采到制作都是“官办僧行”,其专业化与科学化在当时是一流的,甚至可以说是独有的。黎阳王到达智矩寺,只见寺内早已安排好了制茶的炉火、几案、纸张等设施器具。县令禀告黎阳王,请求按规矩开始制茶,得到准许,县令一声令下,只见一位身着袈裟的长老率制茶僧六人随同县令举行仪式。黎阳王自然也参加朝拜,此仪式与采茶前的仪式差不多,因为采撷的鲜叶就在篮子里,就多了一个绕着茶篮转三圈的细节。庙门关上,闲杂人员不得入内,保证制作贡茶绝不受到干扰和污染。仪式毕,这六位制茶僧再一次焚香净手,开始制作。首先是剪裁,对每一只芽叶进行检查,去掉个别多余的叶子,只留一芽一叶。芽如枪,枪明亮;叶如旗,旗招展。其次,将六口新铁锅放在已燃起猛火的炉子上,把剪理好的鲜芽分置于六口锅中,僧人左手掌锅,右手用黄纸当锅铲不断翻炒滚熨,待炒得半蔫,取出,摊于几案之上,用手揉了一阵,又均匀地摊在纸上,将叶芽逐一搓成条状,放上炉架,微火熏烘,使茶慢慢熏干(绝不能烘焦了)。再次,待条状干茶冷却后,装入事先备好的两只银瓶,盖好木塞,将银瓶盛入一口木匣,匣内用茶树枝干加以固定,木匣外用黄绸封好。这就是制作贡茶全过程。对黎阳王来说,因是第一次现场观看,也觉得神圣而新鲜,便欣然提笔在木匣上书写了“蒙顶贡茶”四字。

第二天早晨,官兵一行人护送贡茶下山。三天后,大量制好的“陪贡茶”被迎进县衙,县令一一书写“贡茶”字样,连同三天前送下山的“正贡茶”匣,逐一加盖知县大印,择吉日专人护送至成都西川节度使衙门。

节度使黎阳王李德裕率众官员在南门武侯祠迎接,仪式毕,送贡茶入贡房,安排军校日夜守护。接下来就是评检贡茶,确认质量上乘后,将皇帝用于祭祀天地和皇祖列宗的“正贡茶”换装在一个十分辉煌的金瓶里,另将供皇帝、后妃、王公贵族享用的“陪贡茶”换装若干银瓶,并加盖官府大印,派一大帮官卒车马,日夜兼程送进京城长安。一路之上,均有官吏在驿站迎送,也都要举行仪式。贡茶晋京,走的是川陕蜀道,过雄险的剑门关,最艰难处要数栈道,正如李白《蜀道难》诗中描写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崖峦……”怎么办?舍弃车马,背负贡茶,前后护持。虽然举步维艰,却终于安全过关。那时护送贡茶的任务是十分光荣而危险的,如有闪失,所有的官卒都要受重刑;如果立功,那也都会受到赏赐,升官发财。所以过了剑门关,大家的心情就松了一半。继续艰难跋涉翻过秦岭,那一颗颗悬着的心才算落定。

秦岭那边早已盛情恭候。两蜀茶使们将贡茶交给三秦使臣,方才大功告成。

唐朝皇帝举行迎祷仪式,隆重迎接仙茶。见黎阳王所写奏章,共计正贡祀茶一瓶一斤,陪贡茶120斤——超额完成任务,非常高兴地说:“朕有蒙顶仙茶,将助我江山巩固,国运吉祥。李德裕治蜀督茶有大功,将于日后召他回京,敕为相国。”(后来黎阳王果然当了一段时间的丞相)

不几日,派往扬子中心(江的中流)取水的官卒将江苏扬州附近扬子江的活水运到。皇上便吩咐用“扬子江中水”沏上“蒙山顶上茶”。宫里举行盛典,先祭皇天后土,再祭列祖列宗,祭拜后将茶水洒在御花园中。之后将陪贡茶的少部分钦赐皇室及贵族王公大臣。凡得赐者,哪怕只能泡一杯,也是万分荣幸,认为是喝了福寿仙茶,可以官运亨通,延年益寿,封妻荫子。

自唐朝蒙山茶入贡以来,所形成的规章制度代代相传,且不断完善。“扬子江中(心)水,蒙山顶上茶”也在民间广为传播,留下一段佳话。

蒙顶山景区

(选自《名山茶经》)

练习与探究

一、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蒙顶茶入贡的过程。

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悠久的文化,悠久的文化背后是一个个美丽的传说。你能说说你知道的关于蒙顶茶入贡的故事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