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整理过程性成果

整理过程性成果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课例研修小组成员分工不同,过程性成果一般是在集体参与研究后,由个人负责完成,内容具有单一性和纪实性。过程性成果是终结性成果的基础,应注意保存它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因此,小结并撰写教师教学行为的跟进对比表是重要的过程性成果。在制定课例研修方案阶段,进行文献综述的意义是要全面客观地说明所确定的研修主题在当前的研究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解读/认知

在有效推进课例研修的过程中,课例研修小组的老师们以突出课例研修主题为根本,以体现教师行为跟进和能力建设的策略为主线,把原行为和新行为进行比较,把“做”的“写”出来,形成课例研修的过程性成果。

过程性成果有能展示教师行为跟进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字和光盘)、议课实录(文字和光盘)、反思札记、随笔、自制教学课件、教学资源光盘等。由于课例研修小组成员分工不同,过程性成果一般是在集体参与研究后,由个人负责完成,内容具有单一性和纪实性。

对过程性成果不断进行整理的过程,是课例研修成员不断进行认识、构建、形成新认识、新思路的过程。


案例/方法

过程性成果是终结性成果的基础,应注意保存它的原始性和真实性。我们从文献综述、教学行为跟进对比表和反思札记的撰写分别举例。


一、文献综述

案例一:

选自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任敏老师对“在突破低年段童话教学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有效反馈的研究”这一研修主题进行的文献综述(以表格呈现)。



二、教学行为跟进对比表

课例研修倡导“三课两反思”的基本模式,小组成员用简明语言提炼每一阶段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有助于课例研修在“质”上的提高。因此,小结并撰写教师教学行为的跟进对比表是重要的过程性成果。

案例二:

选自刘悦老师撰写的“指导小学生感受文学名著中人物性格的策略”一文中“教师教学行为跟进对比表”。



三、反思札记

案例三:

选自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第一小学尹靓楠老师撰写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反思。

6月20日,我第四次执教了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人物描写一组》中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片断。此次做课,是在“春风化雨”学习班这个大平台上,到展览路一小,用尹红老师的班授课。

本次课力图纠正第三次课上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教师语言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二是学生交流时的逻辑性顺序问题。

针对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我在第四次授课前做了一些工作。首先是观看了教研室刘悦老师为我提供的几位南方优秀青年教师的授课录像,认真倾听,认真揣摩,感受他们在授课时的语调、语态。同时,自己作为一个倾听者,在老师说到什么话的时候,特别有感触,听到什么的时候又产生联想?这些,都是我自己在看课过程中的内心活动。我一会儿是学生,一会儿是看课老师,思维总在跳跃。这样看了三节课下来,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老师们传授的知识,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些优秀教师们的“传授之道”。


指导/总结

对于反思、设计的阶段成果不断进行整理的过程,是课例研修成员不断进行认识、构建、形成新认识、新思路的过程。反思与设计相互作用,不断相互促进和提升。


一、明确进行文献综述的意义,自觉做好研修前期的案头准备工作

在制定课例研修方案阶段,进行文献综述的意义是要全面客观地说明所确定的研修主题在当前的研究状况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有关资料文献的综述,不断找寻自己再研究此类问题的切入点、突破口或新意之处,进而筛选出与本次研修主题直接相关、最有价值的内容,在综述基础上,表明自己对这种状况及问题的看法。

案例一以表格形式呈现了文献综述的框架结构。小组成员首先根据研修活动的主题,确定几个关键词,以关键词为基础,进行单一关键词检索和组合关键词检索;其次,整理检索得到的文献资料,要登记文章题目、作者、出处,摘录文章中的语段,根据所摘录文章语段的内容概括一个小标题,以便分类整理;再次,将小标题相同或相近的文章语段进行归类整理;最后,起草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的格式分为四部分。 1. 文献综述的引言——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2. 文献综述的正文——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主题的研究历史、现状、基本内容、研究方法分析,已解决和尚存的问题,阐述对当前主题研究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3. 文献综述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4. 文献综述的附录——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二、有效反思应体现在小组成员间的多角度及时反思上

所谓多角度及时反思,一是指课例研修成员承担不同的任务且身份多样,那么,就应立足于自身的观察角度,对各个阶段的研究如文献综述、教学设计、会议记录、随笔及研修报告等进行反思,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积累研究和组织研究的方式方法。二是在课例研修过程中,每做完一轮课,在一两天内大家及时从各自的角度进行整理,避免时间长了自己回忆起来有困难,无法准确表述当时的情景及感受。

多角度及时反思形式有集体反思和个人反思。

集体反思应围绕研修主题进行,聚焦课堂的关键事件,反复叩问和解读课堂中的关键事件,产生思维碰撞,加深对问题的解读。主持者应该围绕关键事件组织讨论,让每位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记录的方式有录像、录音、笔录,记录要求完整、原始。案例二“教师教学行为跟进对比表”呈现的是研修小组负责人根据执教者三次教学流程和指导策略的变化情况,对教学行为的跟进一览无遗,便于小组研修时纵向看发展,横向看变化。

个人反思及建议要有的放矢,指向明确。案例三在《“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反思中,教师明确指出本次课力图纠正第三次课上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教师语言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二是学生交流时的逻辑性顺序问题。”接着,教师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反思。因此,个人有效反思不可泛泛而谈,要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进行解释,发现问题并进行剖析、提出改进措施。


建议/关键点

1. 文献综述分阶段进行,贯穿始终。

对文献的研究可以贯穿课例研修的全过程。前期方案阶段,通过文献综述研究可以帮助我们选择有价值的研究主题,确定合适的课堂观察要点,并制定可行的课例研修方案;研修改进阶段,文献研究有助于我们对课例的分析、解释和指导;后期结题阶段,文献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提升对研修主题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提炼观点,总结升华,为写课例研修报告奠定基础。

2. 教学行为跟进要明确改进的阶段目标。在“三课两反思”的阶段成果整理的过程中,参与者共同讨论并明确下一阶段要实现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以便在限定的时间内实现,这是将教学理念落实为教学行为的保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