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明的家长会倾听

高明的家长会倾听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显然妈妈们的唠叨根本达不到自己的预期效果。而这后果三是对孩子的成长最为不利的。说多了就是孩子们听腻了的“唠叨”,而孩子们只有当听众的资格。当然,让孩子把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尤其是自己认为见不得人的东西说出来,前提必须是有人倾听。所以我说,高明的家长会倾听。对于广大的家长、一线的老师,没受过多少教育、没有专业知识的成年人来说,我们最应该反思


正值青春期前后的孩子最怕也最烦家长的唠叨。

我对初一年级两个班近100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感觉家里爸爸妈妈(主要是妈妈)爱唠叨的居然占了95%以上。孩子们为此而叫苦连天,恨不能让我组织一次对“唠叨妈妈”的控诉和声讨会。问到他们“面对唠叨的应对办法是什么”,他们的回答基本是“装听不见”,“不理她,让她唠叨够了”,“她说她的,我干我的”,“说急了就顶撞几句”。而据我所知,如果是初二、初三的孩子就极有可能因此而与家长发生正面冲突,甚至于出现更为严重的后果。显然妈妈们的唠叨根本达不到自己的预期效果。一般来说唠叨完了的效果无非是,一痛快痛快嘴,二孩子或不理会或顶撞而惹一肚子气,三拉大了与孩子之间情感交流上的距离。而这后果三是对孩子的成长最为不利的。它阻塞了孩子与家长交流的通道,封闭了孩子的心扉,堵住了孩子的嘴。

有人会说,你这可有点儿危言耸听,哪会有这么严重?我敢负责任地说,有!我在本章开头引用《孩子的真心话说给谁听》里的一段调查不就证实了吗?——“9成的孩子不愿把心里话跟父母说”。而这九成的孩子基本都集中在12~18岁这个年龄段,也就是生理上的青春期,心理上的断乳期。这恰恰是一个最有想法而又很不成熟的时期,最爱发表看法而看法又不容易准确的时期,最希望有人倾听、有人理解、有人解惑的时期。可是我们的家长们却十分专横地把“说”的权利留给了自己,说自己的苦心,说自己的希望,说自己的要求;说自己孩子的缺点,说别人孩子的优点;说孩子该想什么不该想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说、说、说……说多了就是孩子们听腻了的“唠叨”,而孩子们只有当听众的资格。他们也有一肚子的话无处倾诉,还自我解嘲为“没办法,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我认为这不但表达了孩子的一种无奈,也体现了孩子们对家长的一种宽容。

我接触过的许多家长也表示,我知道我唠叨的太多了,也知道孩子烦我的唠叨,我已经在尽量克制了。但我不说他,他就能好吗?我建议家长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第一,孩子与您形成代沟,产生隔阂,甚至不听您的,除外界大环境的影响外,是您对孩子的教育不利造成的,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某一期节目里,一对父子的对话发人深省。父亲形容儿子“你没偷东西也像个贼似的”,儿子反唇相讥“这个问题应该问一问您自己,我为什么会这样”?显然这是他父亲教育不当的结果。所以每一位家长都应该反思、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第二,矛盾已经出现,问题已经形成,不要期待立竿见影的效果,那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第三,不要把放弃唠叨当做一种妥协,当做一种委屈,相反地,说明您开始变聪明了,不再劳心费神地做无用功了。当您把心态放平和了,想通了,没有了您的唠叨天绝对塌不下来,孩子的好坏绝不取决于您的唠叨,下一步我要给您支的重要一招就是——倾听。

经过多年摸索,我得出一个结论:只要孩子把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事,就会避免出现更严重的后果。因为“说”是一种释放,释放出来(哪怕不是全部)就会减轻心灵上的“郁结”。医学上不是有这么一种说法:这个病该发烧要让它烧出来,不能用药强压下去。情同此理,孩子的心病硬压是压不下去的。既然家长能用不停的唠叨来释放自己心中的不快、不满,为什么不能公平一些,把说、倾诉、发泄的机会多给孩子一些呢?我相信,没有心病的孩子绝无大错!青少年中越来越频繁出现的自杀、杀人、强奸……等等案例,这些案例的主人公几乎都存在着心理障碍。

当然,让孩子把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尤其是自己认为见不得人的东西说出来,前提必须是有人倾听。有人耐心而主动地倾听,有让孩子信得过的人倾听。有很多家长求助于心理老师或心理医生。其实在我看来爸爸妈妈、家里的亲人如果能成为孩子心里话的忠实听众,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那孩子会少走许多弯路,会平安度过青春期,那才是孩子的幸运!所以我说,高明的家长会倾听。

我所接触的孩子特别愿意把心中的秘密告诉我。我想一来我懂点儿心理学,二来也是最重要的,是我长期与孩子们在一起,懂孩子们的心。一个刚上初三的小男孩,给老师和同学们的感觉是特别幼稚单纯,似乎心理年龄偏小,可就是他,有一天追着我说:“您不是老说我学习不专心吗?我今天就把实话告诉您。”一开始我根本不以为然,正好有别的事就给岔过去了,没想到中午一吃完饭他又来了,一股非谈不可的架势,而且提出来不能在教室也不能在办公室,得找个没人的地方。于是我们来到走廊尽头的窗户前,他扭扭捏捏吞吞吐吐地告诉我,他喜欢班里的某个女生了,问我该怎么办,而且一再叮嘱我别告诉他爸爸妈妈。我听后心里暗暗吃惊,但表面上十分平静。“祝贺你,你真的在长大了。而且还很有眼光,×××确实是个不错的女孩,不但你喜欢她,我也喜欢她,咱们全班的男生差不多都喜欢她,但是……”经过一番十分轻松的交谈,他很快就把这事放下了。其实这件事在他心里已经“闹腾”好些日子了,家长已经发现了他的不对劲儿,如果能早一点向家长说出来,不是一种很好的解脱吗?再试想如果他连我这个听众都没有,时间长了又可能是什么后果呢?

我在给初二男生上青春期性健康课时用了报纸上的一个例子:湖南长沙某农村初中男生××学习一贯不错,一心想考毛主席曾经就读的湖南长沙第一师范,但不幸染上了手淫的毛病,并且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既无法控制青春期那强烈的欲望,又十分内疚、自责,有一种罪恶感,更羞于向外人袒露自己的心病及痛苦。在日复一日的煎熬中成绩明显下滑,无知的孩子为了彻底根除自己的“邪念”,于是到集市上买了一把尖刀毅然割掉了自己的生殖器。当家人把血淋淋的孩子送到医院时,一切都晚了,造成了终身残疾。此时他才把心里话说出来:“我不是想死,就是想彻底改掉这坏毛病。”

悲剧发生后引起了许多人的思考,思考的内容也很丰富。例如:今天孩子的生理发育之迅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性生理与性心理的协调发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滞后……这一个个问题的提出确实很有必要,但我总以为这些较深层次的问题是专职的专家学者,或从事教育研究、心理研究的人士应该去讨论和探究的。对于广大的家长、一线的老师,没受过多少教育、没有专业知识的成年人来说,我们最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给了孩子多少说话的机会?孩子的心里话为什么不能向他们最亲的亲人倾诉?不能倾听孩子心中的呐喊是不是我们最大的失职?我们不妨试想一下,湖南这位憧憬着美好理想的少年,在青春期到来之际,在躁动不安的心理刚刚“误入歧途”时,能够及时找到一位倾诉对象,把自己的秘密、自己的困惑、自己的苦恼通通说出来,本身就起到了减压的效果,如果能够在一吐为快的同时再得到些许的安慰、正确的引导,如此残酷的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鉴于此,我立即在我校青春期性健康课堂上给男孩子们创造了一个“说出你的秘密”的机会。结果近100名男孩子中有50%的人用写字条的形式告诉我已经有过遗精(但家长了解的却不足30%)。于是我针对这一问题从生理上、心理上、行为上进行了指导,孩子们以十分积极的态度接受了这一教育。

高明的家长会倾听。反过来说,有机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也是家长的幸运。因为它说明了孩子对您的信任,而让孩子信任的家长一定是高明的、合格的家长。

试一试,控制住您的唠叨,把说变为听:

听到孩子学习进步了——

听到孩子为集体出力了——

听到孩子和同学闹矛盾了——

听到孩子对社会阴暗面的反应——

听到孩子违反学校纪律——

听到孩子对某位老师的不满——

听到老师处理问题的不公平——

听到孩子喜欢哪位异性——

听到孩子来月经或遗精——

听到孩子偷拿了别人的东西——

听到孩子说自己偷着抽了烟——

听到孩子说自己进网吧了——

甚至听到孩子说自己做了让家长感到难堪的事——

……

只要孩子把自己的所想、所说、所做告诉了您,无论令您多么高兴,多么骄傲,多么引以为自豪;也无论让您多么生气,多么难堪,多么觉得没面子,家长都要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三思而后行。做到既不喜形于色,又不暴跳如雷,冷静地倾听,平等充分地讨论,细致地分析原因、结果、利与害,心平气和地协商解决办法和制定新的行为目标,让孩子与家长在平等、冷静地对话中体会亲情,感受关爱,自我反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孩子下定纠正错误、痛改前非的决心,因为内疚感是修正自己的最好动力。

不是有句话讲“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的”吗?作为孩子,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尤其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孩子,自认为成熟却还很稚嫩,有一定独立性却保留着依赖性,生理发育迅速而心理发育却不够完善。这矛盾的成长过程更是多事之秋,逆反、闭锁、任性、厌学、早恋、甚至性冲动等等一系列问题在不同的孩子身上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搞得家长唉声叹气,焦头烂额,束手无策。但是即使如此,也没有一位家长想把自己不称心如意的孩子置于死地,也就是说孩子犯了多大的错,家长最终都是能够原谅的。我就见过许多这样的案例:孩子犯错,家长管教,双方僵持不下时,孩子悄然离家出走,这下家长可就六神无主了,四处寻找,发寻人启事,甚至求助报纸电视等媒体,而且这时候对孩子说的话都言词恳切,情意浓浓,让人看后都不免发出“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感叹。而一旦孩子回到身边,家长又会喜极而泣,嘘寒问暖,百般疼爱,而且不再指责孩子的过错,一再地反省自己,反省自己不了解孩子,反省自己教育方法不当,反省自己对孩子要求过高……总而言之都是家长的错!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为旁观者,我要提醒家长们的是;孩子有错是事实,是客观的,是正常的,作为家长不能以错制错,错上加错必将铸成大错,甚至两败俱伤。所以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尽量不要“亡羊补牢”,而是“防患于未然”。

高明家长的做法是:“引诱”孩子诉说——家长耐心倾听——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用理解和理智去面对,一定会增加化险为夷的几率。

这就要求家长能够放下架子,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交流。此时,不要把他们当做孩子看待,因为这一时期的孩子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各种问题都有了独立思考的意识。尽管还不够成熟,但已不太愿意接受强行的灌输、说教,而是开始相信自己的眼睛。你把他们当作成人一样进行沟通,他们会觉得受到尊重。反过来,他也会尊重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