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书有时候需要“抄书”

读书有时候需要“抄书”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叶圣陶先生在学生时代就喜欢抄书,“文化大革命”期间更是以抄书作为日常的消遣。现在,我们当然不一定要求孩子抄书了,但是阅读时用笔做记录、摘抄,写一些心得体会,对于更好地掌握书中的内容,无疑是有帮助的。现在的孩子,作业那么多,好看的电视天天有,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在“抄书”啊?

一目十行下,或吞囫囵枣;一字莫吨套,还是抄书好。

陶不求甚解,岂谓竟草草?何由莫草草?抄书径可蹈。

提笔意始凝,并驱手共脑,徐徐抄写之,徐徐事究讨。

细嚼得真味,精鉴乃了了,瑾瑜固惬心,瑕亦辨微小。

此际神完固,外物归冥邈,罔觉渐移晷,不闻当窗鸟;

佳境良难状,其甘只自晓。同好且过我,诗成寄伯老。

  (《抄书》,载《叶圣陶诗词选注》,第204页)

朱永新解读

叶圣陶先生在学生时代就喜欢抄书,“文化大革命”期间更是以抄书作为日常的消遣。他的中学同学、好友王伯祥先生也有类似的习惯和兴趣。所以,1971年叶圣陶先生完成这首诗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寄与观之”,与好友分享。

叶圣陶先生反对读书一目十行,囫囵吞枣。如何才能够集中精神读书呢?他认为抄书是一种有效的办法,因为拿起笔来,注意力就会凝聚,真正的思考才会开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真正的大学者,都是下过苦功夫的。抄书这样的“笨办法”,是过去学者经常采用的办法。因为在抄写的过程中,一个字也不能够“遁逃”过去,书中的精华也才能够清清楚楚把握。现在,我们当然不一定要求孩子抄书了,但是阅读时用笔做记录、摘抄,写一些心得体会,对于更好地掌握书中的内容,无疑是有帮助的。

网友感悟

窗边的豆蔓:狼毫摘精华,寸管已忘筌。读书贵在好,沉吟且推敲。古今往来文,莘莘知多少?我手写我心,寄语后来人。

祁县开心王:借用一句话来表述“抄书”的好处就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抄书是首手、眼、心、意俱到的活动,基本属于全身运动,人的体验性最具体入微,所获得的感受也尤为深刻生动,况且抄写过程中一笔一划的写作,为思考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保证……

桃花仙子:叶老先生也提倡抄书啊!小时候没有那么多书可读,看到好的文字好的内容,都喜欢摘抄下来,到现在还保存着基本摘抄呢。现在的孩子,作业那么多,好看的电视天天有,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在“抄书”啊?

唐乐乐:抄书是笨功夫,却扎实,现在人们不大重视了。此法要大力提倡,免得学习走弯路。

远水流:苏轼也抄书,小时候读经典都要全文亲手抄一遍,既熟读了经典,又练习了书法,天才与勤奋成就了他。

合肥的雪:对于阅读的内容进行整理摘录,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可以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汲取精华。

江耀进:年轻时读书喜欢在书上划杠杠,写批注,还有做笔记,写读后感,后来似乎养成了“洁癖”,不忍在书上写划,至多碰了错别字和疑问处用铅笔勾出来订正。 自己也读了一些书,现在却常感到读了就忘,只好挑几本书反复读,有点傻读的味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