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断完善愿景

不断完善愿景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变革力量之源的中国共产党,当以博大之胸襟对所有优秀人类文明开放,确立鼓舞人心和令人信服的未来愿景,有效调和日趋激烈的价值和利益冲突,不断改进其内部治理结构,通过增进其开放性与包容性,以改善其回应性和调适性,实现变革型政党的再造[9]。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愿景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校正和完善。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到十八大,“小康社会”的具体要求及其内涵一直在不断调整与深化。

大变革时代,执政党和领导者的首要责任,就是定义现实、解释经验,并通过愿景的力量引导追随者认识现状。作为变革力量之源的中国共产党,当以博大之胸襟对所有优秀人类文明开放,确立鼓舞人心和令人信服的未来愿景,有效调和日趋激烈的价值和利益冲突,不断改进其内部治理结构,通过增进其开放性与包容性,以改善其回应性和调适性,实现变革型政党的再造[9]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愿景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校正和完善。具体可采取“三步走”策略:一是在试点的基础上,对愿景进行标准化检验;二是正式推广愿景;三是过程控制。要兼顾成员利益;建立充分信任;将愿景合理分解;长期灌输和影响;对愿景不断修正。彼得·圣吉指出,“建立共同愿景其实只是更大任务中的一部分。这种更大的任务包括:开发组织的主导理念,组织愿景、志向目标(或使命),以及核心价值。”其中,愿景回答“是什么”,志向目标(或使命)回答“为什么”,核心价值回答“怎样做”。[10]

众所周知,“中国梦”是引领战略布局的战略愿景。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深化改革”是三大举措之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是核心目标。“小康社会”语出中国古代经典《礼记·礼运》,描绘的是一个与理想社会最高阶段“大同社会”相对应的理想社会的初级阶段。在中央标准的提法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并列的关系。换句话说,小康社会构想,正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参照西方现代化发展状况,立足中国的具体实际,所提出的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之初,新计划、新举措的成功令人应接不暇,而缺乏进行调整所必需的知识和程序。邓小平下决心为中国制定一条不同的路线,他寻求尽可能地调动各方力量。指导这些行动的口号,是中国必须实现“四个现代化”——农业、工业、科技和国防的现代化。周恩来于1964年年末最先使用了这一口号,但它很快就消失了。1975年1月,他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再次提出了这一口号。由于政治原因,使这个口号成为国家优先考虑的努力再次“流产”。然而到了1978年,“四个现代化”已经成为国家政策的检验标准。但是,在如何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问题上有不同意见。[11]

中央原先设想,到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战略愿景和奋斗目标。但是,经过同世界各国现代化水平相比较,邓小平认为到20世纪末只能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他决定把到20世纪末达到的现代化水平改称为“中国式的现代化”。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2]邓小平还把建设小康社会与“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相结合。到20世纪末,中国已经实现了翻两番,走完了前两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迈向愿景战略的“第三步走”。

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到十八大,“小康社会”的具体要求及其内涵一直在不断调整与深化。党的十八大将其拓展为五个方面: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与十六大、十七大相比,十八大把国内生产总值翻番的目标由“总量”调整为“人均”,还增加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的要求,增加了“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等前提条件,这无疑是一个更高标准的小康。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第五个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4年开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3]如果说“四个现代化”以经济现代化、物质现代化为标志,旨在大力发展生产力,那么“第五个现代化”则是从上层建筑的层面,来减少“四个现代化”在新的阶段进一步发展的阻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视为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新的里程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