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要写得便于听

要写得便于听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既然听是那么重要,报纸的一切稿子,广播的一切稿子,就得经常注意,要写得便于听。报社和广播电台要服务得好,必须满足读者和听众的这个要求。有时候听得完全明白,好像看了书面的文字一样。写稿子只顾到用眼睛看,没顾到用嘴读用耳朵听,写成的稿子就可能不便于听。要求写下来的稿子能够读,同时就是顾到听,因为能够读的文章就是便于听的文章。读起来顺当不吃力,那就便于听了。讲究节约的稿子,干净利落,那就便于听了。

报纸不仅是用眼睛看的。一个人用眼睛看用嘴读,另外一些人不用眼睛看只用耳朵听,也就知道报纸上的新闻、通讯、社论、特写说的是什么。一个人的读代替了好些人的看,这是个协作互助的办法。

读报是咱们生活里的经常事儿。还没完全脱盲的人,自己看报不怎么顺当,人家给他读一读,花费时间就少些,理解也透彻些。在劳动工地上,在机关团体的办公室里,休息时间到了,大家急于知道当天报纸上的重要消息和重要文章,可是报纸只有一份,归谁先看好呢?一个人挑重要的读一读,大家静心听一听,就等于所有在场的人同时看了报。这个办法不是咱们经常采用的吗?

咱们又随时开收音机听广播。国内国际的新闻报道,某工厂某公社先进的经验,某某大会实况的转播,还有文艺作品的朗诵,音乐戏曲的介绍分析,名目繁多,说也说不尽。咱们听广播其实也是看报,不过不用眼睛看而用耳朵听,听跟看完全一样,都能知道必要知道的或者乐于知道的许多事物。

既然听是那么重要,报纸的一切稿子,广播的一切稿子,就得经常注意,要写得便于听。便于听,是报纸读者和广播听众的要求。报社和广播电台要服务得好,必须满足读者和听众的这个要求。

稿子有便于听和不便于听的分别吗?

对于这个,要数广播员同志知道得最清楚了。他们日也广播,夜也广播,由于说得熟练,养成了听的敏感。一篇稿子拿到手里,他们就能发觉某些地方听起来有点儿障碍,该怎样说才没有障碍,凡是可以改动的稿子,他们往往建议改动。咱们听读报,听广播,也有一些经验。有时候听得完全明白,好像看了书面的文字一样。有时候心里一愣,不明白听到的话什么意思,又不便仔细揣摩,因为读报的人广播的人并不等咱们,一揣摩,以下的话就滑过去了。这就说不上完全听明白。可见便于听和不便于听的分别显然是有的。

写稿子只顾到用眼睛看,没顾到用嘴读用耳朵听,写成的稿子就可能不便于听。只顾到用眼睛看,语句繁复点儿累赘点儿就无所谓,一遍看不明白,再看一两遍就明白了。只顾到用眼睛看,就不免过分地依靠标点符号,一句话里要加入些解释的部分,来个破折号就解决了,一句话里有三层意思,用两个分号一个句号就算交代清楚了。只顾到用眼睛看,并列的几件事物写在一块儿,可以不管说法是不是整齐一致,音节是不是匀称顺当,反正字写在纸上,人家看了总能明白。只顾到用眼睛看,有时候找不到恰当的词就来杜撰,好在单个汉字是有意义的,拿大致用得上的两个字三个字凑在一块儿,也可以叫人家意会了。咱们从听的方面着想,前边说到的几种情形都可能是听的时候的障碍。听只听一遍,听了前一句还要听后一句,听了前一段还要听后一段,繁复累赘的语句可能成为听的人理解上的疙瘩。标点符号是听不出来的,听得出来的是语气和停顿,要是使用的标点符号跟语气和停顿不相应,可能使听的人感到别扭。并列的几件事物排在一块儿说,说法要一样,音节要协调,音节少的在前,音节多的在后,这是咱们说话的传统习惯。不顾到这个习惯,你以为写的是并列的几件事物,可能使听的人认为并非并列的几件事物。几个单个汉字拼凑成功的杜撰的词,听的时候可能完全不知道是哪几个字,因而完全不知道这个词表示什么意义。

如果写稿子顾到用嘴读、用耳朵听,情形就不同了。顾到听,就会要求写下来的稿子能够读。稿子哪有不能够读的?按稿子上写的字一个个念出声来,什么稿子都能够读。这儿说的能够读,是要念下去顺当流畅,语气和音节非常自然,跟平时说话一样,没有含糊的不确切的词语,没有啰嗦的不起作用的词语,这才叫能够读。咱们常常听人说某一类文章只能够看不能够读,或者说某人的文章只能够看不能够读,可见放到嘴上去检验,能够读不能够读确然有分别。要求写下来的稿子能够读,同时就是顾到听,因为能够读的文章就是便于听的文章。

稿子写完就算数,当然不是妥当的办法。念几遍,看看是不是能够读,大概是必要的。有好些朋友听了这个话,亲自试验了。他们说,的确有道理,一顾到读,一遍又一遍,就改动了不少地方,原来在先是只顾到看,没顾到读和听。一顾到读和听,在先写得不怎么妥当的地方就显出来了,该怎么改动也好像就在口头,就在笔端,不用费多大劲儿就能够抓住似的。

譬如说一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咱们常常用“在……的时候”的方式,安在句子的开头,下边才说那件事情怎么样。有时候说明时间需要很多话,似乎全都不能省,就一股脑儿写下来,在“在”和“的时候”之间插入了几十个字。又如除开某部分专说另外的部分,咱们常常用“除……外”的方式,安在句子的开头,下边才说另外的部分。有时候说明那除开的部分需要很多话,似乎全都不能省,就一股脑儿写下来,在“除”和“外”之间插入了几十个字。诸如此类的情形,只顾到用眼睛看,觉得没有什么。用嘴一读,可就觉得有点儿不顺当了。“的时候”距离“在”太远了,“外”距离“除”太远了,好像彼此照顾不到似的,语气有点儿不连贯似的。尤其是那么长的“在……的时候”和“除……外”还不是主要的话,主要的话还在后头。要是主要的话倒并不长,就有小脑袋戴大帽子的感觉,要是主要的话也很长,即使组织严密,关系分明,读起来也够吃力的了。读起来觉得如此,听起来怎么样就可想而知。于是咱们着手改动,或者改换方式,或者精简一些可说可不说的话,做到读起来顺当不吃力为止。读起来顺当不吃力,那就便于听了。

长句不该用,谁也知道这是武断。意思有那么多,短句哪里容纳得下?但是,为了能够读,便于听,似乎可以这么说:尽量少用长句,凡是能够分为几句而不损害意思和情态的长句尽量分。此外似乎还可以像用钱一样坚持节约,使长句变得短些。用钱是可用可不用者不用,咱们写稿子也来个节约,无论一个形容语,一个插语,一个“了”字或者“着”字,可写可不写者不写。要检查出什么地方可以节约,应该节约,最便利的方法是用嘴读。讲究节约的稿子,干净利落,那就便于听了。

语句里的动词跟宾语和动词跟补语之类,前后呼应的连词跟连词和连词跟副词之类,咱们下笔的时候偶尔疏忽,会成为结构不配合,前后不呼应。用嘴一读,疏忽之处就检查出来了。咱们平时养成的这种习惯好比勘察器,凭这种勘察器,哪儿不配合,哪儿不呼应,很难躲得过去。还有一些勉强凑合的杜撰的词,不自觉地漏出来的方言土语,只要放到嘴上一读,自己就觉得拗口。再替别人想想,别人听到这些地方,准会只听见声音,不明白什么意思。于是咱们着手改动,结果不配合的配合了,不呼应的呼应了,拗口的不拗口了,读下去像活泼的流水一样,听起来也就很顺当而没有障碍了。

写这篇短文的动机是从听读报、听广播引起的,意思很浅薄,可也表达了读者和听众的殷切的期望。恳请执笔的同志们指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