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著名书法家

著名书法家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国时期书法家,擅长小楷,世人将他与王羲之合称为“钟王”。晋代书法家,因曾官拜右军将军,世人称其为“王右军”。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在书法史上与其父齐名,人称“二王”。唐代书法家,书法创作以楷书成就为最高,行草也精熟过人,同时还以篆、隶写碑额。其代表作《经伏波神祠诗》,被范成大评为“山谷晚年书法大成,如此帖毫发无遗恨矣,心手调合,笔墨又如人意”。

钟繇(151—230)

钟繇

三国时期书法家,擅长小楷,世人将他与王羲之合称为“钟王”。他曾潜心学习过东汉时期擅长篆、隶的曹喜、蔡邕等人的书法。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说:“太傅虽习曹、蔡隶法,艺过于师,青出于蓝,独探神妙。”钟繇的书法朴实严谨、笔势自然、古朴典雅、茂密幽深,整体布局严谨、缜密,历代评论极高。梁武帝撰写的《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称赞钟繇书法“巧趣精细,殆同机神”。钟繇是楷书艺术的奠基人,开创了由隶书到楷书的新貌。他是书法史上最早有史籍记载和书迹传世的楷书书家,对汉字的创立、发展、流变产生了重要作用。代表作有《宣示表》、《荐季直表》等,都是后人临摹本。

王羲之(303—361)

王羲之画像

晋代书法家,因曾官拜右军将军,世人称其为“王右军”。他的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在钟繇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法则,创出影响千古的范式,世称“书之圣”。他还是一位书法革新家,主要成就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其行草书被尊为“草之圣”。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的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轮美奂的书体。梁代武帝曾高度评价:“王羲之书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清代刘熙载也称:“右军书以二语评之,曰:力屈万夫,韵高千古。”代表作品有《乐毅论》、《黄庭经》、《兰亭集序》等。

王献之(344—386)

王献之《授衣帖》

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在书法史上与其父齐名,人称“二王”。他学书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能“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他擅长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字体,不局囿于父亲王羲之的笔法,能够大胆创新,自成一家。西晋挚虞的《文章志》称赞他:“献之变右军法为今体,字画秀媚,妙绝时伦。”王献之的行草书尤为世人推崇,他的《鸭头丸帖》被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其代表作有:《洛神赋十三行》(小楷)、《鸭头丸帖》(行书)、《中秋帖》(草书)等。

颜真卿(709—785)

颜真卿《颜勤礼碑》

唐代书法家,书法创作以楷书成就为最高,行草也精熟过人,同时还以篆、隶写碑额。他在楷书领域开辟了新天地,树立了唐代楷书典范。颜真卿的楷书化瘦硬为丰腴,结体宽博,骨力遒劲,体现了大气磅礴的盛唐气象,人称“颜体”。北宋书学理论家朱长文赞其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苏轼也说:“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颜体”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以后很多名家都从中汲取经验,从而建立起自己的风格。颜真卿的传世作品有《颜勤礼碑》、《元次山碑》、《颜家庙碑》等。

柳公权(778—865)

柳公权《玄秘塔碑》

唐代书法家,篆、楷、行、草书都写得很好,而尤以楷书最为著名,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柳公权学“颜体”,但能自创新意,形成独树一帜的“柳体”,与“颜体”一起被世人称为“颜筋柳骨”。宋代朱长文《墨池编》说:“公权正书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家。”他的书法结体紧密,均匀瘦劲,笔画棱角分明,斩钉截铁,偏重骨力,书风遒劲媚健。柳公权是魏晋至晚唐楷书艺术的总结者,是唐代楷书的最后一座艺术高峰,传世作品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

张旭(生卒年不详)

张旭草书

唐代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常在喝得大醉后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人称“张颠”。高适《醉后赠张旭》中说:“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唐文宗李昂曾下诏将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命为“三绝”。张旭的草书打破了魏晋时期拘谨的草书风格,纵逸豪放、变幻莫测,具有强烈的盛唐气象。他对艺术的执着与痴迷也体现了一位真正的艺术家的气质和风范,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赞之:“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以张旭为代表的狂草风靡一时,影响深远。代表作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怀素(725—785)

怀素狂草

唐代草书家,以“狂草”名世。前人评价他的狂草:“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怀素草书继承张旭又有新的发展,并称“张颠怀狂”,对后世影响极大。《宣和书谱》中说:“评者谓张长史为颠,怀素为狂,以狂继颠,孰为不可。”怀素的狂草展示了浪漫、热情、奔放、天真的特点,是其心灵与个性的绝佳写照,历代文人对他的作品都称赞不已。代表作有《论书帖》、《圣母帖》、《自叙贴》等。

宋四书家

它是指宋代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

苏轼善于在学习借鉴他人的基础上自我创新,他曾自评:“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又因他是宋代诗词大家,重视在书法中表现自我学识,所以其书法灌注着超过历代书法家的气质与个性,黄庭坚曾说:“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

黄庭坚“善行、草书,楷亦自成一家”(《宋史·黄庭坚传》)。他的行书凝练瘦硬,结构新奇,每个字似乎都有一个圆心,笔画都从这个圆心中放射出去,而且每个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他的草书体势纵横开阖,章法富有创造性,恢诡谲怪,具有强烈的节奏变化感。黄庭坚是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代表作《经伏波神祠诗》,被范成大评为“山谷晚年书法大成,如此帖毫发无遗恨矣,心手调合,笔墨又如人意”。

米芾因个性怪异,举止颠狂,人称“米颠”。草书、隶书、篆书、行书都能写,尤以行草书见长。他自称“刷字”,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追求自然,给后人以较大影响。苏轼《雪堂书评》中高度评价米芾的书法:“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董其昌也认为米芾的书法“宋朝第一,毕竟出于东坡之上”。

蔡襄不惧高山般巍峨耸立的唐楷,刻苦努力地沿着唐楷的道路向上攀登,所以他的楷书功力在“宋四家”中最为深厚,写得最好。他认为楷书是书法的基础,他说:“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正。”蔡襄的书法端严庄重,淡雅淳美,自成一格。《宋史·列传》中说:“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由爱之。”苏东坡也称赞蔡襄:“君谟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赵孟(1254—1322)

赵孟《妙严寺记》

元代书法家。他学书师法“二王”,刻意求古,一丝不苟,各体皆工,尤擅小楷。元代书法家鲜于枢在《困学斋集》说:“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他的书法有自己独特的体势,遒媚秀逸,开朗潇洒,笔法圆熟,人称“赵体”。赵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提倡以复古出新路,在楷、行、草、隶、篆等各个领域重新建立严谨的法度,使书法迈入一条较为健康的发展轨道,在恢复晋唐书法的优良传统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元代书法中兴的代表人物。方孝孺说:“宋之季年,书学扫地荡尽,而诗尤坏烂不可收拾。文敏公生其时,而能脱去陋习,上师古人,遂卓然以二者名家。”

吴门书派

祝允明书法

明代中期,江苏苏州一带出现了一批前后传承的书法家,极具特色,成为该时期书法的主要力量,这就是“吴门书派”。代表书法家有徐有贞、沈周、祝允明、文徵明、王宠、陈淳等。其中,祝允明、文徵明、王宠、陈淳被称为“吴门四家”。

祝允明是“吴门四家”中年纪最长、成就最高的书法家。他学兼诸家,各得其妙,无所不诣,兼工楷、行、草等多种书体,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点。楷书中祝允明最擅长小楷,清代书法家翁方纲说:“祝京兆以小楷为上乘,有明一代小楷书能其晋法者,自南宫生(宋克)开其先,唯枝指生得其正脉也。”草书则是祝允明书法艺术中成就最高、最有个人特色、最富于开创性的门类,草书中又以狂草最为精彩动人。祝允明被认为是明代草书第一人,他的朋友黄省曾做诗赞美道:“枝山草书天下无,妙洒岂特雄三吴?群萌万象出毫下,运肘便觉风云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