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现代西方主要哲学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

近现代西方主要哲学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时代需要并造就了一批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尽管在他所处的时代审查制度十分严厉,伏尔泰仍然公开支持社会改革。主要有《哲学辞典》《论宽容》《老实人》等代表著作。它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开创性流派,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反动。这个流派的主要代表是叔本华和尼采。

同学们,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代表哲学。由于各时代的生活方式、观念信仰、价值取向、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各个时代千姿百态的哲学。近现代西方哲学的繁荣时期,各种学说纷纷出现,争奇斗艳,令人眼花缭乱;同时这也是一个轮换多变的时期,哲学之花朝放暮谢,匆匆来去,叫人目不暇接。它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发人深思的问题,促进了人类文明的繁荣。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近现代西方主要哲学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人物。

一、启蒙思想——伏尔泰:“欧洲的良心”

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承载了时代所赋予的反封建反宗教两大历史使命,使18世纪成为法国历史上有着重大意义的世纪。恩格斯说“18世纪主要是法国的世纪”,因为那里有波澜壮阔的启蒙运动。在准备革命的过程中,思想家们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场反映时代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即伟大的启蒙运动。它高举理性的旗帜,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神学这两个当时最神圣的权威,并在斗争中建立起适应自己需要的社会—政治哲学,建立起以本体论为中心的完整的机械唯物主义体系和战斗无神论。时代需要并造就了一批伟大的启蒙思想家。18世纪法国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们,在这场反封建的思想斗争中,表现出“非常革命”的批判性和崇尚理性的特色。启蒙运动的一批代表人物孟德斯鸠、伏尔泰和卢梭等人,以对专制制度和宗教的批判,拉开了启蒙运动的序幕。他们继承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的思想传统,继17世纪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之后,进一步论述人性和人道主义,并在人性论和理性原则的基础上,阐述了“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论的内容,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制订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论,从而阐发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资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把资产阶级的社会国家学说发展成为完备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和口号如同《马赛曲》那样,成为激励人们向专制制度作战的号角,在革命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并对以后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深刻影响。启蒙思想“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深入人心,推动了个性解放和情感抒发的要求,影响了后来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对个人独立和极端自由的强调,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浪漫派作家往往从个性受压抑,个人才能得不到发展,个人愿望和抱负得不到实现等角度,表现人物与社会的矛盾,表现人物在这种矛盾状态中的感情、行动和悲剧。浪漫主义文学描写的以个人的失望与忧郁为内容的“世纪病”,以个人与社会的徒劳对立为表现形式的“个人反抗”,都是由此而产生的。

伏尔泰(1694—1778),法国启蒙时代思想家、哲学家、作家,被称为“法兰西思想之父”。他不仅在哲学上有卓越成就,也以捍卫公民自由,特别是信仰自由和司法公正而闻名。尽管在他所处的时代审查制度十分严厉,伏尔泰仍然公开支持社会改革。他的论说以讽刺见长,常常抨击基督教会的教条和当时的法国教育制度。他反对君主制度、批判天主教会、提倡自然神论、主张言论自由。伏尔泰的著作和思想与托马斯·霍布斯及约翰·洛克一道,对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主要思想家都有影响。主要有《哲学辞典》《论宽容》《老实人》等代表著作。

伏尔泰持“自然神论”观点。关于上帝,伏尔泰有一句名言:“即使没有上帝,也应该创造一个。”他认为上帝在创造世界之后就双手插袋,再也不管事了。伏尔泰终其一生都在同宗教——这个当时社会的大敌之一——搏斗,他是宗教和教会不共戴天的死敌。他认为教会僧侣罪孽深重,罄竹难书,应该打倒这些卑鄙的东西,“消灭败类”。伏尔泰以战斗的激情向僧侣们宣布:“你们曾经利用过无知、迷信、疯狂的时代,来剥夺我们的地产,把我们践踏在你们的脚下,用苦命人的脂膏把自己养得肥头大耳。现在你们发抖吧,理性的日子来到了。”另外,伏尔泰还提出人生而平等,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等思想。所以,教会对他恨之入骨,在其死后,仍然受到教会的迫害。伏尔泰的一生是用笑表达对丑的一种否定,又是对社会的一种制裁。在伏尔泰的笑声中,被笑的人事实上收到的是一张死亡通知书。最后,让我们重温伏尔泰的那句名言:“我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二、唯意志主义——叔本华:人生左右为难

唯意志主义是一种把自我的主观意志和感情非理性主义化,并把它夸大为宇宙的本原和万物的本质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流派。它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的德国,流行于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的德、法、英和北欧等国。它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开创性流派,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反动。后来的人本主义思潮各哲学流派,如生命哲学、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等无不受它的影响。大体来说,现代人本主义思潮有两大特征:一是把人当作世界的本体——故称人本主义;二是把人归结为非理性的意、情、欲,而与传统的理性主义相对立,故又称非理性主义。这个流派的主要代表是叔本华和尼采。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和悲观主义迎合德国1848年革命失败后的悲观、懊恼情绪,为意志主义哲学奠定了理论基调;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和超人哲学反映了19世纪下半叶德国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强暴、坚忍、狂妄的特征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后,这种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发展使艺术家们认识到,像传统文学那样,在模仿说的基础上反映、再现的现实,不可能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这就决定了现代主义文学的转移即由传统文学的向外(对外部世界的观察、摹写)转到向内(对心理世界的描述),由传统文学的再现客体转到表现主体。典型的就是美国现代派小说不再把反映和摹写外部世界的现实作为自己的任务,而转向了对人的主观世界或精神状态的探索和挖掘。

叔本华(1788—1860),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是维特根斯坦阅读并欣赏的少数哲学家之一,影响了尼采、萨特等诸多哲学家,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哲学。尼采十分欣赏他的作品,曾作《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来纪念他。瓦格纳把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献给叔本华。莫泊桑称他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梦想破坏者”。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思想亦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在其著作《人间词话》中以叔本华的理论评宋词,还曾借助其理论发展了红学,成就颇高。在叔本华看来,世界本质就是某种无法满足的欲求,如果不能满足的欲求是某种痛苦,那么世界就无法摆脱其痛苦的本质。所以,无论一个人是乐天派还是悲观派,都不能摆脱根本上的痛苦,乐天派只是对现实的躲避,是自我欺骗所造成的假象。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他的代表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自然界中的意志》《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等。

有人说,人活着,无非面对两个问题:为什么活着,以及怎样活着。在叔本华的世界里,人生是一场无法逃离的痛苦。叔本华的一生孤苦,造就了他的悲剧哲学。他觉得人生就是苦难,世界就是地狱。我们的“生存意志”,也就是求生存的欲望,在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你会觉得痛苦;可是等你满足了以后呢,又会觉得无聊、疲惫。他说:“一个人耗尽毕生精力,不畏艰难险阻,呕心沥血所积累起来的财富,自己却常常无法享受……对他来说,幸福来得太晚,从另一方面来说,他自己抵达得太迟,无缘享受幸福。”就像穷小子奋斗一辈子,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到头来还是不满足,又会产生新的烦恼。所以,在叔本华的世界里,人生就是一个肥皂泡,人人都想把它吹得更大,结果却都是幻灭。那么,无尽的痛苦能不能解脱呢?叔本华说,能,消灭自己的欲望,藏起“生存意志”。

人总是无法超越时代的,时代的悲剧形成了叔本华的悲剧思想,而叔本华的悲观又加重了时代的悲剧色彩。人们从他的悲痛之中去思考,但好在大家都没有放弃希望。

三、存在主义——萨特:“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

存在主义作为资本主义世界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有它产生的现实条件和历史背景,就其所反映的意识形态来说,它是资本主义世界精神危机的一种特殊形式和概括。它的出现标志着帝国主义阶段所固有的人本主义思潮的危机进一步加深。“存在主义”一词意为存在、生存、实存。存在主义哲学论述的不是抽象的意识、概念、本质的传统哲学,而是注重存在,注重人生。但它也不是指人的现实存在,而是指精神的存在,把那种人的心理意识(往往是焦虑、绝望、恐惧等病态的心理意识)同社会存在与个人的现实存在对立起来,把它当作唯一的真实的存在。就法国而言,这一思想是法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危机的产物,如法国存在主义者萨特所制定的哲学和文学的命题,无不打上了法国危机年代的烙印。这些命题集中反映了历经危机年代的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城市小市民的情绪和愿望。萨特所概括的多半是战争失败后一片混乱以及德国占领下的迷惘、忧郁、痛苦、彷徨、悲戚、孤独和死亡;他所强调的是超时代和超社会生活的自我意识、自由和自由选择、主观性和人的行动,即萨特所宣扬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在存在主义哲学基础上形成了存在主义文学流派,二战前夕产生于法国,战后盛行于整个西方世界。存在主义作家没有发表过共同的宣言或纲领,并在许多重要问题上往往观点分歧,但仍表现出明显的共性: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存在主义文学的这种思想倾向是由存在主义哲学所决定的。

萨特(1905—1980),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鼓吹者之一。他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战后的历次斗争中,他都站在正义的一边,对各种被剥夺权利者表示同情,反对冷战。他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他说:“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人不是别的东西,而仅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他的代表性著作有《想象》《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等。

萨特用文学的形式宣扬他的存在主义思想,使得存在主义在法国乃至西欧广泛流行起来。在萨特那里,存在主义既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文学。萨特最著名的口号是“存在先于本质”。实际上是说,一个人的本质,一个人什么样的本性,不是别人决定的,不是生下来就确定的。你的本质,你的本性,只能由你自己决定。他的这些论调强调的就是两个字:自由。

当然,萨特还有句名言:他人即地狱。如果他人是地狱,我们岂不是天天生活在地狱之中?但是仔细想想,似乎也有一丝味道。当我们自己独处的时候,别人看不到你的时候,你才能做真正的自己,真实的自我。一旦有他人,我们就被“异化”了,我们常常做出不是我们本真想做的事,因为我们得顾忌着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比如,大热天,我一个人在家可以一丝不挂,很是凉快!但是我要是去逛街也一丝不挂,估计会被当成疯子抓起来吧。所以,异化其实就是违背自己的本心做出一些事情,就是被其他力量,甚至是自己的创造物所奴役——如金钱。因此,人,有时是需要孤独的,需要一些独处的时间去接近最真实的自己。

四、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青年造反者之父

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其成员主要是一些有着犹太血统的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阿多诺、马尔库塞、本雅明和哈贝马斯等人。法兰克福学派在媒介研究中主要的贡献是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单向度文化”的概念以及“机械复制”理论。在这些学者眼里,传媒是我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20到30年代,为创立和形成“批判理论”阶段,批判的社会理论是其主要特征;之后30到40年代,对科技的“悲观主义”思想占了上风,成为其思想的主要特征;50到6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发展到鼎盛时期,在影响力上扩散到社会各个领域,其中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受到青年学生的狂热崇拜和极度推崇;而1969年以后,内部研究分歧日益严重,研究所逐渐分化解体,法兰克福学派的组成和影响都逐渐衰落。法兰克福学派的基本特点是: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出发,无情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病,全面否定资本主义制度,主张通过所谓的“心理结构革命”或人的“本能革命”来建立一个普遍快乐的社会。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它属于人文主义流派。作为一种批判话语,法兰克福学派以哲学思辨见长,是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始作俑者。其注重的焦点乃是批判概念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的意义、方法及其固有的局限性。究其产生根源,主要有三大部分:一是20世纪科技革命的社会影响,这是法兰克福学派产生的物质现实基础;二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左派运动”和青年造反运动的激发,这是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三是青年黑格尔派、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等思想的思想渊源基础。而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科学、启蒙遗产及现代西方工业文明的批判,也都从不同的方面,如批判现代性等,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来源。

马尔库塞(1898—1979),著名的哲学家、社会理论家和政治活动家,在20世纪60年代为人所熟知,被媒体称作“新左派之父”,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始终站在资本主义社会实践斗争的最前列,始终把对哲学、文化、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与对资产阶级社会的现实状况的批判结合起来。他的代表性著作有《爱欲与文明》《单向度的人》《论解放》《审美之维》等。哲学家经常给人以刻板严肃的感觉,他们的一生基本没有多少故事,最希望被记住的还是他们的哲学和思想,马尔库塞就是一个没有多少故事的人。马尔库塞在1928年发表了他第一篇哲学论文,试图综合哲学视角下的现象学、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一论题在后来被各种“存在主义”或“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者如萨特、梅洛-庞蒂等再度提起,并且对美国新左派运动中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也有影响。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主义在许多人那里已经堕落成了一种模糊的正统理论,因此需要为之注入新的活力,用“现象学”的经验去明晰这一理论。同时,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主义忽略了个体的位置,因此究其一生马尔库塞都关注个人的自由与解放,以此补充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变革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马尔库塞一直认为,海德格尔是他一生中遇到的最伟大的导师和思想家。在完成了关于黑格尔本体论与历史哲学的论文之后,马尔库塞决定离开弗赖堡,加入位于法兰克福的社会研究所。作为社会研究所的一员,马尔库塞很快参与到他们的许多跨学科项目中,包括为社会批判理论构建模型,提出新阶段的国家和多元资本主义理论,建立哲学、社会理论和文化批判之间的联系,并为对德国法西斯主义的批判提供一个系统分析。马尔库塞认为当今的社会组织通过强加给个人不必要的劳动、不必要的性约束和为利润与剥削而组织起来,从而对个人产生“额外压抑”。马尔库塞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连续的科技革命,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丰富的物质,人们的物质生活前所未有地提高了,物质的贫困大大地改善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人们梦想的就是这样的幸福生活。但是我们今天做到了,为什么我们却不幸福呢?相反,人们觉得受到的压抑比以前更多了?这是为什么呢?

受这一时期哲学思想的影响,诞生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流派,出现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异化主题、文艺观和表现方法。如,主要采用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理论主张的非理性主义以及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超现实主义、新小说派、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变形记》(奥地利,卡夫卡)、《尤利西斯》(爱尔兰,乔伊斯)、《荒原》(英国,艾略特)、《海滨墓园》(法国,瓦雷里)、《驶向拜占庭》(爱尔兰,叶芝)等是象征主义代表作;《地铁车站》(美国,庞德)是典型的意象派作品;《世界之友》(奥地利,特拉克尔)、《彼此》(奥地利,韦尔弗)、《琼斯皇》(美国,奥尼尔)是表现主义的典范作品;《都柏林人》(爱尔兰,乔伊斯)、《墙上的斑点》(英国,沃尔夫)、《追忆逝水年华》(法国,普鲁斯特)、《喧哗与骚动》(美国,福克纳)是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作品;《娜嘉》(法国,布勒东)、《巴黎的乡下人》(法国,阿拉贡)、《和平咏》(法国,艾吕雅)等是超现实主义代表作品;《局外人》《鼠疫》(法国,加缪)、《恶心》《自由之路》(法国,萨特)、《女客》(法国,波伏娃)、《一场美国梦》(美国,梅勒)等是存在主义文学代表作品;《等待戈多》(法国,贝克特)是荒诞喜剧的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美国,海勒)是黑色幽默代表作;《百年孤独》(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

西方现代哲学思想,不仅对西方现代文学产生了较大影响,也对中国的现代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世纪的中国文学开始由封闭转向开放,由本土面向世界。这一时期的作家的作品,无不受到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如,鲁迅的《呐喊》在现实主义基本精神与手法之外,还汲取了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基本品格;郭沫若的《女神》受到泰戈尔、歌德、惠特曼、雪莱等人的多元影响,形成了浪漫主义的风貌;冰心、周作人的散文,也是在西方散文作家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等等。到了30年代,受弗洛伊德主义及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中国还出现了以刘呐鸥、穆时英等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不过,这一时期西方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学的思想影响是有限的,它主要作用于中国文学的形式,而没有深入中国文学的骨髓,未能真正地影响到中国文学的精神。中国作家对西方现代思潮的学习,也仅停留在表层上,没能深入到西方文化思潮的深处。

(曹中海 执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