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高全民族的传统文化素养

提高全民族的传统文化素养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晚清到五四,政治救亡的急切情态竟生出强烈的文化上的哀怨,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尤其是儒家思想认定为是中国积贫积弱的罪魁祸首。可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在人类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经典构成了民族传统文化中非常深刻的部分,阅读经典应成为公民必修之课,阅读经典可以继承传统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东西。而民众传统文化修养的提高,则可为在学校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个民族始终保持反思的心态,无疑是必要的,但过犹不及,我们不能仅凭一种感情而否认任何一种文明。从晚清到五四,政治救亡的急切情态竟生出强烈的文化上的哀怨,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尤其是儒家思想认定为是中国积贫积弱的罪魁祸首。于是乎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批判和打击接踵而来,连绵不绝,形成了一百多年来世界文化史上一大奇观。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政治批判和意识形态化的强力解构之后,传统文化精神不但退隐到了现实生活的外缘,而且附着上了许许多多难以洗刷的污迹,这种种的负面价值勾连起了一幅当代人脑海中的传统文化的印象图,并时不时地表露于各种偶然的提及和种种专业化的论说当中。尽管主流社会不时地提倡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多闻口号、少见行动,而且说理不足,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因此,有必要使所有社会成员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摆正传统文化的地位。这样,才能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才能使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教育与社会的影响同向。

一、 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东南亚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扩大,以儒家思想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系统地传播到西方,中国传统文化对欧美地区的影响也日益明显。

18世纪启蒙运动兴起,欧洲启蒙思想家需要新的文化精神资源的支持来反对封建神学统治,以孔子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就起到了启蒙催化的巨大作用。在启蒙思想家们看来,孔子儒家思想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哲学、道德的设计是完美无缺的。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对孔子敬佩之至,他以中国为模范,从事对欧洲社会的自我批判,伏尔泰对中国、孔子的赞美,使他成了一个“全盘华化论者”。重农学派的魁奈、杜阁、亚当·斯密等,也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虽然儒家思想在法国并不是主流,然而儒家思想却是法国批判专制统治的来源之一,是形成大革命的哲学基础。

在欧洲其他各国,尤其是德国、英国,儒家思想也有广泛的传播与影响。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受《易经》之影响是人所共知的事实,继莱布尼兹之后将孔子思想传播于德国知识界的是其学生沃尔弗,1721年他在哈尔大学讲《中国的实践哲学》对欧洲学者了解孔子哲学起了极大的作用,引起了正统神学者的攻击,这反而使他获得了青年人的支持,也获得了极高的声誉。此后,歌德、海涅、康德、黑格尔、叔本华等人均受过儒家不同程度的影响。显然儒家思想在德国哲学思想由古典向近代的转化中起了一定作用。

19世纪以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殖民势力的进一步扩张,儒家思想传播进一步扩大,清王朝的衰落影响了各国对孔子儒家思想的研究。二战后,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以及人类面临的一系列世界性难题,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人曾得出过这样的结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避免世界性的混乱,就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多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可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在人类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 给传统文化经典以应有的地位

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在相当程度上凝聚在经典的教育上。经典构成了民族传统文化中非常深刻的部分,阅读经典应成为公民必修之课,阅读经典可以继承传统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东西。比如说犹太人,这个民族特别注重经典教育,几乎每一个犹太小孩,都是在传统限定的世界里长大的,都是在《圣经》、《犹太教法典》和希伯来语著作的阅读中成长起来的,犹太文化经典的学习不仅仅是学校全部课程的一部分,而且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正因为如此,犹太人才能够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绵绵不绝。我们的先人阅读四书五经,也是把它当作生活的一部分,不仅学知识,而且学做人。“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的道义教育,在我们的经典里同样重要,而且互为补充。

正是因为有了经典的哺育,中华民族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千古不衰,志士仁人层出不穷。我们应当尊重母语及其长期形成的文化结晶,因为它们早已构成了我们民族的灵魂。在今天风采依旧,价值犹存。现在,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在实质上被逐渐弱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创造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唤醒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尤其是对阅读文化经典产生兴趣,自觉接受传统文化,提高民众的传统文化修养,各级政府、特别是相关部门应该发挥作用。而民众传统文化修养的提高,则可为在学校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阅读经典中,要正确认识“文化快餐”现象。所谓文化快餐,要么是漫画式的搞笑,要么是梗概式的摘要,更有甚者对原著进行了胡编乱改。只要你上网或翻开名目繁多的类似书籍,名著、典籍的故事梗概、人物形象便可尽收眼底:三国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贾府的浮华、奢靡;历经八十一难后取得真经;一百单八将梁山聚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几千年来,被后人广为传颂的文化精髓,就这样被压缩成短短的几段文字、几页薄薄的纸。浓缩的未必都是精华。缺少了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机智;少了唐僧师徒取经路上的磨难;没有了林妹妹的哀怨缠绵;少了鲁智深的侠肝义胆;没有了屈子泪罗江畔的慨叹……“文化快餐”使文化经典失去了声形并茂、以情感人的神韵,有的还带有变异的成分。如今的“文化快餐”,确实像西方人称之为垃圾食品的麦当劳、肯德基一样简单、速食,至于其中的“营养”,则另当别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文化快餐”偶食尚可,长期使用容易导致“营养不良”、“肠胃功能老化”等恶果……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值得各方研究。

三、 重视理论研究,把传统文化精神融注当代社会

传统文化精神的影响之所以在近现代衰落,甚至被边缘化,原因固然很多,从其本身来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自身理论资质比较低下,在近现代世界学术的广阔背景衬托下尤其如此。因此,提升传统文化的理论资质是当代研究发掘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使传统文化在经济、政治、文艺、心理等社会领域中平等地发挥作用,使含混、多义(同名异义)、缺乏实证的传统文化范畴清晰化、准确化、实证化;在吸收西方逻辑等基础上,建立自己的逻辑体系,在广泛吸收诸学科、诸传统的学术营养基础上,构建清晰完美的全面的框架,是思想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将传统文化精神融注当代社会,最关键在于将传统文化精神转化为与当代社会相符合的规范和信条。也就是说,无论是对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还是当代人们对其提出的新认识,必须要满足当代人们的要求,服务于当代人的实践活动,才能有意义。开发传统文化中适应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的思想可能点,使之在现实生活中能有所体现,使其社会化、大众化,通过制度化、组织化的方式,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以实现它的影响,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政府机构的强力推广、各种媒介的强化,需要民间的广泛自愿参与,各方的通力协作自然会形成浓厚的社会氛围。

四、 提高和强化母语社会地位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是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根基。母语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的素质,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从几十年来母语教育状况,以及国民使用母语的状况来看,母语并未被置于合适的地位。

1.当代母语教育地位透视

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母语教育受意识形态影响严重,语文教学充斥着政治性话语,造成语言应用中内容和形式的单一,母语教育完全成了当时政治的附庸。改革开放以来,外语学习一再升温,举国上下,包括街头老太太、出租车司机等等都在学外语,外语地位空前提高,母语地位实际上被削弱。

我不反对学习外语,因为要想吸收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文明成果,进入国际领域与世界对话,我们必须学好外语。但我反对外语高于一切,高于汉语。举国上下学外语,只能说明我们母语在世界上没有自己的应有地位。正是因为我们自己,才造成了这种现象。我们自己瞧不起我们自己的语言,不可能指望别人瞧得起我们的语言文字。学习一种语言,实际上就是学习它的文化,实际上就是慢慢接受它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语言体现国家主权,我们主张有人学别国语言,但同时主张有更多的人学好本国的语言文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或把外族语言看得比母语还重要,这个国家和民族还能有凝聚力吗?有的学校进行双语教学,甚至还作为经验在大中小学乃至幼儿园推广,这些学校英语教师课酬比汉语教师课酬高,造成人们心灵的影响就是英语值钱,汉语不值钱;英语高级,汉语低级,这是很可怕的。纠正这一不正常现象迫在眉睫,需要方方面面尤其是决策层的努力。

2.依法规范和使用母语

近几年来,随着对外交往活动的增多和互联网的普及,国外信息的传递和影响日益扩大,汉语言文字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在中文中夹杂使用外文词汇原形或缩略形式以及字母词的现象,在大众传媒和出版物中越来越多;在电视、广播中念“大白字”、错字也不是个别想象;为数不少的人有意识地模仿外国人、某些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的腔调,说些带有方言腔的“普通话”,不伦不类。凡此种种,任其发展将对祖国语言文学的整体和谐与健康发展造成冲击。

母语教育是个体人的语言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它促进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所以,应该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规范和使用母语。作为国家政府机构,要从传承中华文明的高度,依法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要从维护中华文化主权的高度,建立祖国语言的主权意识,大力推广普通话,依法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主权。作为社会成员,要自觉抵制霸权的优势语言的侵袭,用科学的态度,维护祖国语言的“主权”,新闻出版单位及各种传媒更应负起社会责任,带头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主权”,自觉维护祖国母语的尊严。

五、 尊重多国文化、以全新的文化学理念正确进行传统文化扬弃

人要了解自己,必须了解他人和世界;一个民族要了解自己,必先了解其他民族和世界,才能发展自身。21世纪的全球化,是同生共存,多元互补的时代,在文化上也是互相交融补充的。“一枝独秀领风骚”的想法是不符合时代发展的。[4]中华民族要广博吸纳异质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要放眼世界文化,主动与世界文化接轨,积极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与优秀的异质文化进行沟通交流,吸收其中的有益元素和文化营养,张扬民族个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部分,也强调通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

语文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必须在保持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的同时,真诚地理解其他民族与文化,确立科学、平等的文明史观、文化价值观,理解、吸纳其他民族文化,发扬本民族文化。任何国家的文化都有其长短,我们不能一味地坚守固有的文化传统或是在本民族传统文化上故步自封,要开阔眼界、海纳百川,批判地吸收别国文化中的精华,进行继承和嫁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发展、更新民族传统文化,保持和增强民族传统文化的创生力,从而建造出振兴民族传统文化的诺亚方舟。[5]因此,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忽视其他民族文化,而应引导教育学生了解他国文化,从而更好地了解本国文化。

中学语文教材中先取了一定数量的外国名家名篇,如居里夫人的《我的梦想》、蒙田的《热爱生命》、领袖人物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高尔基的《海燕》、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 《变色龙》、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等作品,这些都是在世界文学遗产的宝库中选取各种流派的经典文学作品,涉及美、法、英、日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当代哲学、自然科学、经济学等领域的成果。因此,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西方注重科学实践、顽强坚韧的精神,反思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腐朽思想,关注人生、关注科学、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独立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及创新的精神。

要正确进行文化扬弃。任何民族传统文化都有其长短,即使是最好的文化,也有其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有精华也有糟粕。重要的是我们怎样看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总体上取什么样的态度。全面否定,会导致文化的断裂,容易造成文化失落,陷入无知;全面接受,会导致精神的狭窄,容易成绝对化,陷入盲目性。所以,我们应该对传统文化采取正确的态度,去粗取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确地进行文化扬弃。

1.取其精华

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发展中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正是中华民族那种刚健自强的奋进精神、经世致用的学术风格、爱国主义情操以及民本主义思想,才使得我们民族以自己特有的面貌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正是中国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如果没有了中国文化,中国人也就不成其为中国人,中华民族也就不再是中华民族。

2.去其糟粕

语文教育也应注意到传统文化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一些内容。比如《孔乙己》中身无分文却自命清高的孔乙己所秉承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腐朽思想;《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遣原因之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思想;《祝福》中祥林嫂奉行的“好马不配二鞍,好女不嫁二夫”以及鲁镇人们所遵循的“三纲五常”等宗法观念、等级思想都是传统文化的弊端。

另外,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很多流传千古的名家名篇中也不乏一些迁客骚人失意落魄时逃避现实的“牢骚语”,或闲客隐士于空虚落寞中玩花弄草的“无聊话”,甚至有官场内外拍马溜须虚伪造作的“游戏篇”,还有一些愚忠愚信的封建伦常观,“治世出乱世隐”的消极情调出没其中。[6]语文老师应指导学生慎重地选择、批判地汲取。因为那些思想渗透得越多,离语文教育所要培养现代人才的目标就会越远。

注释

[1] 钱理群.以“立人”为中心——关于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的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J].语文学习,2000.

[2] 王传文.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出路 [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7 (2):24-28.

[3] 栾合明.文言文的“教学境界” [J].中学语文,2006 (06):32-34.

[4] 施仲谋.中华文化传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53-154.

[5] 张雪辉.重视传统文化传承的理念与语文教学的转向 [J].基础教育参考,2006,12 (8):47-48.

[6] 宋立新.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的扬弃[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1 (10):7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