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增设丰富的课程资源,开拓广阔的课外文化视野

增设丰富的课程资源,开拓广阔的课外文化视野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校本课程是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时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培养学生传统文化底蕴的另一个有效途径便是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书香型的传统文化氛围。随着世界各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我国权威媒体开始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大力弘扬。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加强课程资源意识。”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一、 增加学校图书馆藏书

我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单凭教材的学习、教师的传授是有限的,涉及的内容也只是冰山一角。比如《林黛玉进贾府》这类文章,上课前学生如不读《红楼梦》,对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这些人物生活的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不会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只读节选,学生审美鉴赏必然浅尝辄止。目前“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相互促进”已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写进了最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因此,作为文献信息中心、学习资源中心和知识管理中心的学校图书馆,应满足学生需求,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不断增加藏书,让学生可以随时都能在图书馆找到所需资料。

二、 开发校本文化课程

校本课程是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时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培养学生传统文化底蕴的另一个有效途径便是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书香型的传统文化氛围。如可开设“经典诵读”课程,从中国古代蒙学教材开始,到唐诗宋词,再到《论语》 《古文观止》等,要求每个学生完成基本的诵读内容;也可开设“专题研究”课程,将传统文化分成几个专题,比如中国古代诗词研究、古代书法研究、古代绘画研究、古代服饰研究、古代饮食研究等,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成果展示,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整理研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三、 开展校内文化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就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成功是兴趣的支柱,中学生好胜心强,如果恰当地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可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学校可多多举办传统文化的竞赛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还能够起到复习巩固知识的作用。比如古代诗歌朗诵比赛、古诗文知识竞赛、汉字游戏等活动,利用竞争机制,激发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才华展示,如弹琴、下棋、书法、绘画、剪纸等,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互相激励,以此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

四、 开拓广阔的课外文化视野

1.引导课外阅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的调查显示,中学生的知识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首先是从课堂教学中获得,其次是来自课外阅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张杰对北京市初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籍的类型做过调查:16.9%的学生喜欢文学名著,依次往下排列的是卡通漫画、言情小说、人物传记、网络文学、科幻作品;而最流行的书籍依次是言情小说、网络文学、卡通漫画、鬼故事、武侠小说;最不喜欢的书籍中,教辅读物占据首位,达到了16%,可见教辅类书籍不受学生青睐。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要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的读物。”因此,要使课外阅读真正发挥功用,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十分重要。

作为语文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如何选择书目,又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选择诸如《诗经》、《楚辞》等文学起源的作品,或是诸如《论语》、《孟子》、《庄子》等中国传统思想源头的诸子百家经典,抑或是唐诗宋词元曲这些代表中国文化最高峰的作品,《孙子兵法》、《史记》、《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名著也可以列入其中,尤其是《红楼梦》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高度凝练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当然,《诗品》、《人间词话》、《随园诗话》等文艺理论著作也应进入学生视野。总之,要让学生多多阅读古代传统经典名著,让学生读完之后或理清情节,或评论人物,或欣赏语言及写法,或做读书卡,读书笔记等,以此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

2.参与活动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让学生“走出去”,到社会上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如带领学生参观市博物馆,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参加爬山踏青活动,接触自然,放松身心,沟通人与自然的灵性,体味古代文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感受古代作品的无穷魅力;参与制作风筝比赛,体会融工艺、文学、绘画于一体的制作过程,理解古代不重形似而求神似,以形写神的美学观点……这些活动既可以给学生们带来精神享受,又可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3.倾听讲演

随着世界各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我国权威媒体开始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大力弘扬。比如,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陆续播出了“伦语”“ 老子”“ 庄子”“ 三字经”“ 弟子规”等传播传统文化知识的节目。以大连市为例,早在前两年就成立了“南沙街道社区学校·正源地产国学教育基地”,邀请了高校国学文化教授、教育专家学者来连授课,为社会民众免费讲授传统文化精髓,弘扬国学精神。后来陆续有诸如翟鸿燊等国学大师来连进行“国学”的主题讲座。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们也可以邀请一些知名的学者进校园讲演,或者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组织起来观看《百家讲谈》、《我们》、《艺术人生》等具有文化品位的节目,观看之后进行研究讨论。我们为学生提供接触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越多,学生所受的熏陶感染越浓厚,对传统文化知识的需求就会越强烈,不知不觉之中就会增长智慧、扩大眼界,提高传统文化修养。

4.感知传统节日与传统民俗,实践传统文化内涵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传统节日与传统民俗也丰富多彩,很多古诗文都有这方面生动的描写。我国的传统节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的春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描写的元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描写的清明节等等,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有其对应的古诗文,而围绕着这些传统节日产生了许多民俗,如贴对联、吃饺子、包粽子、重阳赏菊等等,同样具有数量繁多的古诗文描写。每个传统节日与传统民俗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和传统民俗,加强学生对风土人情的理解。比如只有深刻理解春节对中国人的重要性,才能明白和理解“春运”期间几亿人口不怕累、不嫌远、不怕挤,回家过年的“囧途”这样的一种独具的中国特色景象。由于传统民俗文化和学生自身的生活联系密切,在了解传统节日和民俗中能深化传统文化和民俗背后的内在道德与文化,感受传统与现代的接触点,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

注释

[1] 钱中文选编.陀思妥耶夫斯基精选集[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17.

[2] 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3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