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何谓传统文化

何谓传统文化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简言之,传统文化就是文化遗产,也就是前人留下来的广义概念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大概念,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三个较小概念组合而成的。在我国,传统文化烙印在了每个人身上,并成为每个中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精神具有重视人的道德素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学习成为品格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的特征。”

一、 关于传统文化的几种说法

传统文化,是一个相对“文化” “现代文化”而产生的名词。一种意见认为,“中国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氏族社会晚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的政治和经济状况,是具有各种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包括了古代哲学、宗教、科技思想、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习俗等等,并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28]概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29]

一种说法是古人创造的可供今人继承的文化成果,称为传统文化。[30]这里说的古人的文化就是指从远古经中世纪直至近现代史各个时期人们创造的文化。而后半句“可供今人继承的”有特定的限制意义,就是说这种古人的文化中能继承的部分才可构成传统文化,不能继承的是昙花一现的、特定时期的文化,没有继承的意义和价值,不能叫传统文化。例如,古代刑律中的烙刑,用火烧烤罪犯;刖刑,砍掉手足;劓刑,割鼻子,这是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刑律文化,今天完全过时,不会提出继承的问题,就不能构成今天可继承的传统的文化。又有一种说法,就是历史过程的一切遗产都是传统文化,所谓历史遗产就是,前人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制度性的遗存。简言之,传统文化就是文化遗产,也就是前人留下来的广义概念的文化。[31]笔者认为上述说法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内涵的看法,都有相对的科学性,人们可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和角度予以采纳。

二、 中国传统文化概念解读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大概念,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三个较小概念组合而成的。而在很多相关或相类的著作、文论中都对它们作了各自的界定,具体内涵虽各个不同,但都大同小异。本文参考前人的论述,只作一些基本的阐释。

中华民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诸民族的共同称谓。

所谓“传统”是由“传”和“统”两个字构成的,纵向曰“传”,是指时间上的历时性、延续性,是指那些过去有的、现在仍然在起作用的东西,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活的东西;横向曰“统”,是指空间的拓展性和权威性。传统,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作为历史延传下来的思想道德文化、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乃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无处不在、或隐或现,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传统不仅仅是指过去存在过的东西,它更是指活在现在的过去。按照大家比较认可的说法,传统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社会习惯力量,存在于制度、思想、文化、道德学各个领域。……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无形的控制作用。”[32]传统是不能选择的,不管人们是否喜欢、愿意,传统对人而言,已是历史和现实的存在。传统也不是一个凝固的概念,在连接和传衍中它会发生变异,会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只有后来者不断为既存的传统增添新的内容和新的典范,使固有传统和新成分实现高度融合,传统才更充实、更有价值,才有可能不着痕迹地融入现在,成为活着的传统。传统既是现在的过去又是现在的一部分。

“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总是处于一种不断产生、又不断淘汰的过程中。因而,只有那些具有重要价值、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才得以积淀、保存、延续下来,成为后世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本书主要探讨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本书这样解释并使用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群体在其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有利于该民族或该群体生存、繁衍的物质与精神的生活方式。

传统文化就是具有重要价值、具有生命活力因而得以积淀、保存、延续下来的文化。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必须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东西。它所蕴含的、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浓厚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变易性。中国传统文化的重点在中国文化的昨天,就是指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从远古至清晚期以前这漫长历史中,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

三、 语文教育视野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展现着中华民族先民的性格,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品质和文化精神,也反映着中华民族整体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民族的文化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在我国,传统文化烙印在了每个人身上,并成为每个中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多种多样,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精神类的文化,二是物质类的文化。精神类的文化包括两方面:各种民俗和流传下来的各种思想。思想文化主要是指历史上各个著名的思想家的思想,主要包括:孔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朱熹的哲学思想、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思想等;物质类的文化主要包括:古建筑、古玩、古文、民族音乐、民族戏剧、书法字画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老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把他们好好继承下来,并且发扬光大,造福子孙后代。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内容非常丰富,而且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异彩纷呈的。然而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却也有其基本的文化精神。首先,“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精神具有重视人的道德素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学习成为品格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的特征。”其次,‘ “自然”精神。中国道家认为,人们应当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不应该违背规律。当然并不是要人们在自然面前无所事事,而是在不伤害自然的前提下,从自然中获得人类需要的生活资料,否则将会遭到自然的惩罚。最后,“会通”精神。中国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五千年来延续至今,最主要的原因是各种文化的相互融合和主动地学习国外的先进文化。首先,由于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文化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弥补自身民族文化的缺陷,学习先进的文化。其次,儒家、道家、佛家等文化相互融入,以及各个学派之间文化的相互借鉴,都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最后,中国传统文化还积极地学习国外文化,从汉代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到清代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政策,都一定程度上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有包容性。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因而它也必然带有一定的历史特点,同时也具有现代价值。比如,儒学经过了长时间的历史演变发展,人们仍然喜欢读《论语》、《孟子》和《荀子》等书,“温故而知新”,可以从这些古典名著中得到关于人生的启示。还有《老子》、《庄子》等书也有类似的作用。这些经典著作世代相传,百读不厌,这就说明他们的学说理论具有现代价值。传统文化包含的不仅有观念文化,还有关于古器物以及书法、绘画、服饰、饮食、古建筑等也不能忽略。但对于中学语文教学则重在观念文化和书法等。

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与传播的传统文化,其范畴和内涵都应与文化学中的“文化”有所不同。

首先,在文化的四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中,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应以“精神文化”为主,其他层面为辅,前三者为显型文化,后者为隐型文化。隐型文化是显型文化产生的思想精神基础。穿衣吃饭是文化,行车走路是文化,数学公式、物理原理是文化,但却不能说语文教育中有了这些显型的文化活动就贯穿了文化精神,也不能说学生就具有了文化精神。在这一点上,语文学科教育中的文化就不同于其他学科中的文化了。

其次,在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应相辅相成。文化其实就是人化,中学语文教育应该是一个文化的建构过程,教育就是使人成为人。那么,中国的语文教育就应该担负起让“人”成为“中国人”的重任,没有“传统”的人,就没有“民族”的、“世界”的人。正如美国中学教育要培养在全世界都具有竞争能力的“美国人”一样,我们的教育也应当培养在全世界都具有竞争能力的“中国人”,而不是黄皮白心的“香蕉人”,这就是中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精神的民族性。在语文教育中,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应该并重,并有机交融,厚古薄今、是今非古或今古割裂都不对。传统是现实的基础,离学生较为久远,让学生了解难度较大;同时,教学不与现实生活挂钩,文化就没有生命力。因此中学语文教育中应该重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古今交融性,处理好源与流的关系。但我们培养的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的中国人,“中国的”还需是“世界的”,中学语文教育应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勇敢地走向世界,将中华文传统文化播向世界各地。这是中学语文教育中文化精神的互补性。应该提及的是,这里的中国传统文化,很大程度上指的是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样,语文教学,也指汉语文教学。

第三,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开创性。继承与创新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发展,两者紧密联系,既对立又统一。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继承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加以改造的提高;创新不是离开传统另搞一套,而是新的高水准的继承,两者相互包含、相互促进。每个组织都需要注意本组织优良文化的积累,通过传统文化的继承性,把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结起来,把组织精神灌输给一代又一代。没有传统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更谈不上对新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中学语文教育不可避免地以接受和继承本民族及其他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主;同时,文化要发展又必须具有变异性,变异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否则,文化就会停滞不前,因此,又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让优秀的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