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散文的灵魂是什么

散文的灵魂是什么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散文作为一种常见的文体,它具有的典型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的神即散文的灵魂究竟是什么?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所属学科 语文

涉及学科 信息技术 研究性学习

适用年级 七年级

覆盖范围 单元

实施时间 两周(13课时)

概述

教学背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第二单元的十篇文章,写的是各位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引导学生体悟人生、关爱生命。在思考关于人生的诸多问题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和关注我们生存的环境,培养学生发现美的意识、学会用美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美的自然,因此,教材安排的第三单元就是关于多姿多彩的大自然的文章和一次以“感受自然”为主题的语文活动。

目标和成果要求:课文的文体是散文,内容均为写自然之景,手法上均做到在写景中抒情。散文作为一种常见的文体,它具有的典型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的神即散文的灵魂究竟是什么?此设计意在通过单元课文的学习,能围绕教学内容和目标,在各种活动中解决内容问题和单元问题,思考和探索基本问题。通过个人钻研、小组合作、班级汇报等多种形式来展现学生对问题的研究情况。以比较、积累、分析、比赛、创作等方式,如朗诵比赛、作文训练、网页制作、专题讲座等,开展赏景、写景、析景活动,探究写景散文如何做到抓住景物特征并达到写景抒情。此设计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丰富知识积累,提高文学欣赏水平,提升语文素养,培养探究、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施过程:单元教学前,围绕本单元教学内容,用一节课向学生说明单元教学计划及有关综合活动设想,布置学生做好活动准备;根据教材,进行新课教授和学习,拟用6课时完成课文教学,其间另用一节课写作文;再用4课时完成本单元的综合活动;最后以一节评讲作文课结束整个单元的教学。

课程标准

《语文》学科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

一、总目标(1-9'CLA'2.1)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1-9'CLA'2.1.3)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1-9'CLA'2.1.4)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1-9'CLA'2.1.5)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1-9'CLA'2.1.7)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发展合作精神。(1-9'CLA'2.1.9)

二、阶段目标(1-9'CLA'2.2)

第四学段(7—9年级)(7-9'CLA'2.2.4)

(二)阅读(7-9'CLA'2.2.4.2)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7-9'CLA'2.2.4.2.1)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7-9'CLA'2.2.4.2.4)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7-9'CLA'2.2.4.2.5)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7-9'CLA'2.2.4.2.6)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7-9'CLA'2.2.4.2.8)

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7-9'CLA'2.2.4.2.13)

1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7-9'CLA'2.2.4.2.14)

(三)写作(7-9'CLA'2.2.4.3)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7-9'CLA'2.2.4.3.2)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7-9'CLA'2.2.4.3.3)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7-9'CLA'2.2.4.3.4)

(四)口语交际(7-9'CLA'2.2.4.4)

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7-9'CLA'2.2.4.4.3)

4.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7-9'CLA'2.2.4.4.4)

6.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7-9'CLA'2.2.4.4.6)

7.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7-9'CLA'2.2.4.4.7)

8.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7-9'CLA'2.2.4.4.8)

(五)综合性学习(7-9'CLA'2.2.4.5)

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7-9'CLA'2.2.4.5.1)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7-9'CLA'2.2.4.5.2)

3.搜集资料,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7-9'CLA'2.2.4.5.3)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7-9'CLA'2.2.4.5.4)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

四、课程目标

5.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6.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7.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

8.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学习目标

本单元的四篇诗文内容上都是自然之景,且对应着一年四季,均为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作者在抓住景物特征的写景中都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欣赏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读写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大自然的美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因此,这几课的学习目标可以稍作统一,作如下设计: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及作品风格。

2.整体感知与重点语段赏析相结合,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揣摩佳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3.了解基本的修辞手法,能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其作用。

4.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养成好的语感,培养美的情趣。

5.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手法来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6.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语文综合活动中展示个人探究和小组合作成果。培养积极探究、团结合作的意识和精神。

教学中要体现抓住景物特征和景物的变化进行描写这个重点,尤其要能让学生掌握每篇文章独特的抒情方式,探寻写景散文中抒情的一般规律,同时也要注意有关修辞手法对描绘景物特征的作用,词语的选用、意境的创设、比照、烘托的使用等对文章的表现力;能模仿本单元文章的普遍写法,练写《秋天》。(做好作文评讲)

围绕写景抒情这一重点,根据综合活动的设计,开展丰富的活动。

框架问题

基本问题

散文的灵魂是什么?

单元问题

1.教材将四篇文章编辑为一个单元有何意图?

2.散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是什么?散文有怎样的文体要求?

3.如何抓住景物特征写景?如何实现在写景中自然地抒情?

内容问题

1.《春》《济南的冬天》《山中访友》《秋》四篇文章,你最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2.本单元文章共同的写景手法有哪些?

3.四时之景不同,作者所抒感情在哪些方面是一致的或是不同的?文章是如何做到自然地抒情的?

4.本单元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5.本单元文章的语言特点是什么?各篇课文哪些语句用得好,好在何处,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6.较之前两个单元的文章,本单元表现出了散文怎样的文体特征?

7.找找古代文学作品中描写春夏秋冬的诗词曲,这些作品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是如何表达作者感情的?

8.如何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合适的表现手法实现写景抒情?

过程(教学或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

一、单元教学说明及相关活动布置(一课时)

(一)导入

复习:

四大文学样式(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五大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二)单元学习说明

本单元以散文为主,各篇表现的内容是相同的:写自然之景;各篇的手法也有很大的相似:在写景中抒情。散文作为一种常见的文体,具有的典型特征通常可以概括为“形散而神不散”。那么,散文的神即散文的灵魂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要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努力去探究这个问题。通过个人钻研、小组合作、班级汇报来展现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情况。通过比较、积累、分析、比赛、创作等多种形式开展赏景、写景、析景活动,从中丰富每个人的知识积累,提高每个人的文学欣赏水平,提升语文素养,培养探究和合作能力。

(三)介绍本单元的相关综合活动

1.关于写景文章表现手法的讨论(第一组负责)

(每一位同学都要参与,具体要求和格式可以参见范例:讨论交流用表格)

2.搜集、交流古代文学作品中关于四季之景的诗歌或现代写景散文(第二组负责)

教师提供范例:古诗词曲中的春;美丽的季节)

3.围绕写景诗文这个中心做一个网页(第三组负责)

(教师提供网页范例:红楼梦示例)

4.写景类诗文朗诵比赛(第四组负责)

(活动的比赛评分表)

5.搜集或自拍风景照片(摄影兴趣小组负责)

(搜集的照片和自拍的照片分别做成PPT呈现)

6.写作文并评讲。

二、用两课时学习《春》

具体教学内容和过程见《春》的教案(含课文朗诵)和PPT课件。

三、用两课时学习《济南的冬天》

具体教学内容和过程见《济南的冬天》的教案(含课文朗诵)和PPT课件。

四、用一课时学习《山中访友》

具体教学内容和过程见《山中访友》的教案(含课文朗诵)和PPT课件。

五、用一课时学习《秋》

具体教学内容和过程见《秋天》的教案和PPT课件。

六、用四课时(每课时40分钟)进行单元综合性活动

1.全班背诵这四篇课文要求背诵的部分。进行小组间背诵比赛。(20分钟)

2.关于写景文章表现手法的讨论。(20分钟)

前后座位的四人为一个小组,每人提前填好讨论发言表。发言完后,小组的另外三个成员当场打分(小组评分表),个人最后得分为三人的均分。所有表格由第一组负责人收回。

3.交流诗文中关于四季之景的作品(第二组PPT演示)。(20分钟)

4.写景诗文的作品欣赏(PUB)和网页展示(第三组演示)。(20分钟)

5.朗诵比赛(朗诵比赛评分表)。(40分钟)

四个小组(具体分组情况见分组名单)在组内比赛的基础上各选拔3人参加全班决赛,共12人决赛(具体见朗诵比赛成绩表)。由第四组在全班范围内挑选评委并公示。评委要求能公平公正地打分。

6.图片欣赏(摄影兴趣小组负责)。(40分钟)

(搜集的照片和自拍的照片分别做成PPT呈现)

对搜集到的图片,要能解说图片内容,能引导同学学会欣赏图片的美,并能解说这张图片与本单元的哪一篇课文及哪一些语句有关。从中进一步体会作者文字表达的艺术特点。

对同学自拍的作品,要请拍摄者简单介绍拍摄的时间、地点、景物内容及特征。可以请其他同学模仿课文的有关语句或运用课文中的一些手法对图片进行欣赏或解说。

七、作文及作文评讲(两课时)

学习完本单元前两篇课文以后,布置学生以秋天为描写对象进行作文训练,要求运用课文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抓住秋天景物的特征,在写景中适当抒情。

在互批作文的基础上,教师精批作文,了解并记录学生互批的情况,做好作文评讲(用PPT格式)。编辑、印制本次作文中的精美语句。

实践报告

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设计与综合性学习中的运用

“英特尔®未来教育”(Intel Teach to the Future)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以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案例教学、资源共享、协作学习等一系列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开放性思维,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探求、感知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积极的个性。“英特尔®未来教育”重视过程,体现“从做中学”,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是体验、领悟的过程,也是学习、提高的过程,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的体现。同时,努力实现教师的角色转变,以教师的教为主向以学生的学为主转变,教师由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构建者转变,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成为生生交往、师生交往、团结合作、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综合性学习是以拓宽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为原则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就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也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同时提出学生要“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了思路,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又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出了实践途径。在“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的观照下,两者结合起来开展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积极地体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义。

“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精髓在于以单元为构建基础,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精心设计框架问题,以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整个过程表现为“任务驱动—框架设计—成果呈现”的线性模式。

以单元为构建基础,以问题为核心,这是“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过程的一大特点,因此,首先要明确几个“问题”概念的关系。呈上下位构建的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及内容问题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最下层的内容问题是大家熟知的书本问题及标准答案,而基本问题则指向学科的核心且孕育了其他重要问题,具有挑战性和较深层次;单元问题没有明显的“正确”答案,能激发和维持学生兴趣、精心构造学习支架。

下面,笔者就谈谈运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理念,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以201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为对象精心选择并试图确定有关问题的一次设计和教学实践。

这个单元从内容上看有《春》《济南的冬天》《夏感》《秋天》四篇文章(另有一课古诗文,不参与本次设计)。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学习这类文章,要注意诵读,通过反复诵读来体会文章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养成好的语感。品味优美的语言,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加强语言积累。学习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基于对这一单元所做的整体把握,笔者首先尝试从确定内容问题入手,先将每一课的学习重点单独列出,再将单元阅读提示仔细揣摩,扣住单元教学重点,反复思考如何能设计出更好的问题。什么是“单元问题”成为笔者思考的重点。“单元问题没有明显‘正确’答案,能激发和维持学生兴趣、精心构造学习支架。”按照这样的认识,笔者设计出以下三个单元问题:

1.教材将四篇文章编辑为一个单元有何意图?

2.散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是什么?散文有怎样的文体要求?

3.如何抓住景物特征写景?如何实现在写景中自然抒情?

确定了单元问题、内容问题以后,就该确定基本问题了。基本问题是“指向学科的核心且孕育了其他重要问题,具有挑战性和较深层次”。照着这样的理解,这几篇文章,之所以美,之所以耐读,经得起品味、推敲,最重要的一个共同点是作者们都能准确地抓住景物特点,细致描摹,并能将自己对这些景物的真挚的爱不露痕迹地融于字里行间,即情景交融。散文是一大文学样式,它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形散而神不散”,可以说这是散文的灵魂。任何一篇成功的写景散文都是情景交融的,但作者如何在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摹的同时来实现抒发情怀,即作者如何能抓住散文的灵魂来创作并影响读者,给读者以美的熏陶和情的感染,却是“有法但无定法”的,因此,笔者就将这个难以解答的问题当作单元基本问题,即散文的灵魂是什么。

框架问题的确定虽说是一大“明星工程”,但就像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样,它才仅仅是整个过程的开端,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

在“英特尔®未来教育”中,将整个单元计划的实施过程看得比得到某个结果更为重要。

在实际的教学中,先用一节课,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作了介绍,对有关活动进行了布置。然后按照教学计划,先后完成四篇课文的教学。之后,笔者设计了四课时的单元综合性学习及小结,这样,就可以重点围绕单元问题,扣住基本问题,组织学生运用比较学习的方法来讨论、交流。学生综合性活动主要在这个环节展开。活动大致如下:

1.全班背诵这四篇课文要求背诵的部分。

2.关于写景文章表现手法的讨论。

3.交流诗文中关于四季之景的作品。

4.写景诗文的网页展示。

5.朗诵比赛。

6.图片欣赏。

以上的活动,由学生在探究了单元问题之后自主合作完成。实践表明,在以上的活动中,学生可以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捧出自己通过调查、搜索、收集、处理信息后获得的成果时品味到成功的愉悦。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不再是负担,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习惯和情感基础。如,在关于写景文章表现手法的讨论活动中,学生们能从不同角度畅谈自己对修辞、表达、用词等方面的理解,达到了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共同提高的目的。图片欣赏活动中,学生们除了惊叹搜集来的精美图片,更陶醉在同学们自己拍摄的山水美景中。

语文新课标提出,学生要“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学习完此单元后完成了写作活动,通过观察秋天,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一些修辞、表达等手法写出秋天的美丽。

以下摘录的是学生习作里的语句:

1.忙碌的我不小心踩住了秋风的脚后跟,匆忙的秋风转过头来,礼貌地说:“对不起,挡你路了。”我骑车去追这位难得的绅士。

2.那些梧桐树叶为了一展风采连形象都不顾了,有的如喝醉酒的杨贵妃在跳舞;有的如唱京戏的大婶甩着长袖。

3.秋季真正的内涵在于它成熟的魅力。秋天的诗中飘拂着阵阵稻香;秋天的情感流溢着苦尽甘来的味道;秋天的生活蕴藏着沉甸甸的永恒。

4.秋来了,提着裙摆,踮着脚尖,悄悄地来了。

5.墙角头一支摸着道儿爬上墙的绿藤也活跃起来了,它扭动着苗条的身材转着圈儿,好像在跳水上芭蕾。

6.秋天,像演奏家,把树叶当作了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演奏出一支秋的交响曲。身穿浅紫色连衣裙的野果队疯狂地跳着踢踏舞。旁边有几个红苹果正拨着竖琴的琴弦,也许这是给野果队伴奏吧。

下面是一位学生写秋景的文章的部分段落。

打那以后,每天推开窗都有许多重新梳妆打扮过的叶儿在我面前出现,在美丽与生命之间,每一片叶子都做着自己的选择。在绿与黄之间,它们做着选择,是飘落还是继续生命,是化作养料还是吸收营养,它们抉择着。有的固执地停留在夏的高亢的旋律中,似乎对它百听不厌。有的徘徊于夏秋之交,似别非别,总是不能下定决心走出那一步,从夏的展厅进入秋的展厅。还有的,为了母体能够在今后更好地生长,不顾其他同伴的挽留,从枝上飘落。当然,也有的是为了去完成自己像鸟儿一样翱翔于天际之间的愿望,挣脱了束缚,乘风飞去……

今天,再一次推开窗的时候,发现紫金山已经被叶儿们装饰得五彩缤纷。各种各样的色彩为紫金山披上了一件彩色外套。

除了景色之外,还有个调皮、可爱的小家伙——风。如果没有了风,秋即使其他的一切都不变,也会觉得少了些什么。风像信使,捎来了秋将到来的信息;风像指挥家,让各种生物都在它的指挥下演奏协奏曲;风像个顽皮的小男孩,一会儿弄弄这棵树的胡子,一会儿摸摸那棵树的长发;风又像个爱美的小姑娘,不仅要让自己漂漂亮亮的,也施展自己的魔法,让每一棵植物都发出耀眼的金光。

这篇文章不仅写出了秋景的特色,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真的让人难以相信这是刚进初中的学生写出来的。

可以说,如果仅仅是按照传统的课堂讲授法教授完教材上的这四篇文章,学生或许顶多知道可以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再就是能背诵少数优美的语句。然而,通过阅读、聆听、交流、讨论、创作等活动,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团结合作能力,语文学习兴趣,自信心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回顾此次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看出,在完成“任务驱动—框架设计—成果呈现”的整个过程中,尤其是“成果呈现”这一环节的每一部分,都需要且离不开使用多媒体手段。学生创作的写景文章需要编辑成Publisher样式,或者用FrontPage制作出与活动主题相关的“学生个人网站”,学生查找的四季图片、有关写景诗文、风光片等需要Powerpoint、多媒体播放技术,查找资料等更离不开Intel网络和技术。教材内容得到了拓展延伸,可以说突破了传统的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进课堂的教学样式后,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和语文综合性活动中,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了。“任务驱动—框架设计—成果呈现”的线性模式非常适合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在“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中,“问题”就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以问题为中心,多种知识呈现出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任务驱动”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其中的新知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帮助和与同伴的合作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较一般的单纯传授式教学,学生更具问题意识,而一旦有了问题意识,就会对问题的解决产生兴趣,对知识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同时,有效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极大地开发了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可以灵活生成,使教学空间得以扩大。

“英特尔®未来教育”从以教师的教为主向以学生的学为主转变,从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构建者转变,通过培养问题意识,提高解决学习任务和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学生是整个教学的主体和主人,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学成为“他们在课堂内外自己选择资源、自己在原有的社会文化和知识背景的条件下进行意义建构的独立的、个体化的过程”。

现代信息技术能够用一体化的声、图、像部分地代替书本上的文字符号,产生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在教育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和教师创造了一个现代化的生存环境,其深沉和终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和教师的生命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英特尔®未来教育”更是一副武装师生头脑、引导师生双赢的成功武器。用好这副武器,为现实的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服务,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