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丁玲与史沫特莱为共同事业而战

丁玲与史沫特莱为共同事业而战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在1931年,丁玲就认识史沫特莱了。晚上,客人来了,没想到,竟然是史沫特莱和埃得加·斯诺。原来这女记者正是美国友人,丁玲的老朋友史沫持莱。第二天,丁玲陪同史沫特莱去了延安。丁玲常去看望史沫持莱。在中国革命斗争的岁月里,丁玲和史沫特莱这对异国女作家的友谊是令人羡慕的。她们都在用自己的笔为一个共同的事业而战斗。

朋友切切思思。

——《论语·子路》

早在1931年,丁玲就认识史沫特莱了。那时,丁玲的丈夫胡也频牺牲后,丁玲送孩子从湖南回到上海,一个人住在环龙路的一个弄堂里,伏案写作。有一天,冯雪峰同志通知她去见史沫特莱。

在一栋花园洋房里,史沫特莱热情地接待了她。这位长得十分高大的美国女记者给丁玲留下很深的印象,她们谈了一个上午。史沫特莱对左联五烈士的死难,表现了无限同情和愤慨,还详细询问了丁玲的经历、处境、未来的打算和写作计划,还为丁玲拍了不少照片。两个异国的女作家,很快成了知心朋友。后来,她们又见过几次面。有一次,史沫特莱告诉丁玲,有个特务一连几天在马路对面监视她的行动,她气极了,拿了一根棒子冲了出去,要打那个特务,吓得特务仓惶逃跑,再也没敢来。史沫特莱一边说,一边哈哈大笑。天真、开心的笑声,感染了丁玲,她也笑了起来。

1936年,丁玲在到陕北之前,住在西安的德国医生冯海伯家里,等待党的指示。有一天,冯海伯告诉丁玲,今天我要招待两位客人,请你帮助烧几个菜。于是,丁玲忙乎起来。晚上,客人来了,没想到,竟然是史沫特莱和埃得加·斯诺。

丁玲扑过去,和史沫特莱拥抱在一起,她们高兴极了、急急地用英语交谈起来。这天晚上,刚从陕北来到西安的斯诺,成了谈话的中心人物。朋友们围着他,听他讲苏区的生活,讲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和许多身经百战的红军将领。他将自己收集的苏区生活的照片拿给他们看。他们热情澎湃,激动地用三种语言唱起《国际歌》。斯诺还教他们唱红军歌曲:“炮火连天响,战号频吹,决战在今朝……。”

1936年冬,女作家丁玲从上海来到了延安。第二年1月,丁玲又从原来所在的陈赓部队转到二方面军贺龙同志的司令部。一天,总司令部派通讯员来接她,说有一个外国女记者在那里。原来这女记者正是美国友人,丁玲的老朋友史沫持莱。丁玲立即和通讯员朝总部出发。来到总部,彭德怀等领导同志正在热情地向史沫特莱介绍部队情况。史沫特莱一见到丁玲,便大声喊:“丁!”她们又紧紧拥抱在一起。史沫特莱看着面前身穿军装的丁玲,又惊又喜,几乎认不出这就是从前在上海身穿连衣裙的女郎了。

第二天,丁玲陪同史沫特莱去了延安。到延安后,党中央和毛主席又给丁玲分配了新的工作。因此,丁玲没有再回前方。而史沫特莱就住在凤凰山的大窑洞里,她也过着八路军的简朴生活,穿一身灰布制服。她不习惯睡炕,就在炕上支一个帆布行军床,炕前一张小桌,桌上一架打字机。外屋有一张方桌,毛主席朱总司令来看她,就坐在方桌边。

丁玲常去看望史沫持莱。史沫特莱是一个很勤奋的作家,悠闲与她无缘,她从早到晚地认真工作,搜集资料,了解情况。每当丁玲看到她工作,就不免为自己散漫.、缺乏应有的紧张而感到惭愧。她把自己的这种感想说给毛主席听,毛主席就鼓励她要向史沫特莱学习。

在中国革命斗争的岁月里,丁玲和史沫特莱这对异国女作家的友谊是令人羡慕的。她们都在用自己的笔为一个共同的事业而战斗。从她们写的散文、小说以及领袖人物传记中。人们可以看到红军生活的剪影,看到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并让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了解八路军,了解中国共产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