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身殉国不低头的张煌言

以身殉国不低头的张煌言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种形势下,张煌言为了保存实力,不得已于1664年6月遣散义师,隐居在舟山附近的悬岙岛上。张煌言暂时销声匿迹,使满清官吏如芒在背。清廷下令悬赏通缉张煌言。一日,张煌言派人到舟山买米。张煌言被押解回宁波时,头戴方巾,神态自若。张杰见诱降无效,奉浙江总督赵廷臣之命,将张煌言押送杭州。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司马迁

1645年夏,清军进占南京,分兵进攻江、浙一带。所到之处,疯狂地烧杀抢掠,激起了各地人民的强烈反抗。闰6月12日,宁波爱国士绅钱肃乐在城隍庙召开绅士大会,动员人们武装起义,抵抗清军。这一天,年仅26岁的举人张煌言第一个到会,在集会上他慷慨陈词,坚决主张武装抗清。从此,开始了他长达19年的抗清斗争生涯。

1662年4月南明永历帝在昆明被吴三桂杀害。5月,在台湾的抗清民族英雄郑成功病死。次年11月,鲁王又死于金门。抗清斗争局势每况愈下,浙东一隅只剩张煌言独力支撑。满清为了消灭浙东最后一支抗清武装,一面发动军事进攻;一面采取迁界政策,强迫沿海居民迁往内地,严禁渔船、商船出海,割断义师与沿海居民的联系。在这种形势下,张煌言为了保存实力,不得已于1664年6月遣散义师,隐居在舟山附近的悬岙岛上。悬岙岛荒凉偏僻,没有居民。张煌言和几个随从造了几间茅屋,居住下来。他置棺室内,悬剑帐边,嘱咐部下:万一清兵前来搜捕,他就拔剑自刎,以身殉国,并要部下随即将他的尸身殓棺埋葬,以免落入清兵手中。张煌言暂时销声匿迹,使满清官吏如芒在背。清廷下令悬赏通缉张煌言。

一日,张煌言派人到舟山买米。那人被清兵捉住,经不起严刑拷打,供出了张煌言居住的地方。张煌言在岛上养有一只白猿,能在10里海内看清来往船只,遇上陌生的,就长啸报警。清兵便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悄悄包围悬岙岛。待张煌言发觉,正欲拔剑自刎,不料被床帐裹住,以致身陷敌手。

张煌言被押解回宁波时,头戴方巾,神态自若。乡亲父老见之无不伤心落泪。浙江提督张杰劝他投降,张煌言斩钉截铁地回答:“父死不能葬,国亡不能救,今日但求一死而已!”张杰见诱降无效,奉浙江总督赵廷臣之命,将张煌言押送杭州。解省那天,宁波成千上万百姓拥上街头饮泣告别,许多人摆上香案跪地送行。张煌言穿着宽衣博袖的明朝衣冠,走下囚轿,稳步来到江边。上船前,他撩袍下跪,撮土为香,朝镇海方向拜了四拜,祝祷道:“大明兵部尚书孤臣张煌言辞别故里。”祝完,站起身来,向送行的百姓跪了下去,说道:“煌言向父老乡亲们告辞了。”说完,叩头拜了四拜。顿时,人群中一片哭声。在船上,一天半夜,有个看守他的差役忽然低声唱起“苏武牧羊”的歌曲来,张煌言情不自禁扣舷和唱,并对差役说:“你也是一个有心人啊!我已决心以死报国,请你放心吧!”张煌言被押到杭州,赵廷臣假惺惺地以礼相待,并唆使一些人来劝张煌言投降,张煌言在囚牢的墙壁上愤怒地写下了《放歌》一诗,以表明自己誓死不投降的决心和意志。1664年9月7日,张煌言被押到刑场,望着钱塘江上的两岸青山,痛惜道:“大好河山,竟使沾染腥羶!”于是向监斩的书吏索纸笔,写下绝命诗一首:“我年适五九(即45岁),复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然后端坐在地上英勇就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