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交的引导机制

社交的引导机制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亚社会与大社会环境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而这些不一致常常是引发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冲突的根源。此外,随着人们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和自我评价的标准和系统的逐渐形成,人们的自我强化也开始成为社会化经验中具有自我引导性质的重要机制。因此,学校社会的接纳和承认是他们自我价值的核心构成部分。

中小学生在社会交往中需要引导,引导机制可以从4个方面来考察。

1.亚社会认同机制。亚社会是指相对于宏观意义上的大社会而存在的直接社会环境或较小的社会背景,如一个地区、一个学校等。

有时候中小学生的同辈团体也可以构成亚社会。生活的亚社会环境不同,中学生的价值倾向、生活方式等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就直接导致了他们微观心理发展状况的不同。

亚社会与大社会环境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而这些不一致常常是引发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冲突的根源。因此在中小学生人际交往指导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不一致,另一方面要重视积极健康的社区、学校等亚社会环境的建设。

2.社会学习机制。班杜拉认为,人们的社会行为不仅决定于直接的行为实践,而且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后果也可以使个体习得恰当的社会交往方式。外部社会的力量不仅在直接作用于行为者本身的情况下,对行为者的社会交往行为产生定向作用,而且当这些强化力量作用于其他与行为者有共同特征的人(比如同辈),且这种作用过程及其后果被行为者观察到时,也会对行为者产生同样或类似的作用。这种强化方式被称为替代性强化。

此外,随着人们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和自我评价的标准和系统的逐渐形成,人们的自我强化也开始成为社会化经验中具有自我引导性质的重要机制。根据社会学习机制,我们不仅可以通过直接的系统教育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和行为方式,而且也要重视日常生活观察和榜样的教育作用。

3.社会比较机制。随着自我意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小学生对自我评价的需要也越来越强烈。中小学生的自我评价倾向于社会比较,也就是将自己的状态和他人的状态进行对比以获得明确的自我评价。社会比较对青少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米尔格莱姆与谢立夫的经典研究发现,社会比较不仅有即时的行为效应,而且会导致稳定的观念改变,经过社会比较过程所获得的规范概念,即便在青少年独处时也会继续发挥作用。因此,充分利用这种社会比较机制,引导青少年扩展自己的社会比较范围和深化社会比较的性质就成了促进他们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4.角色引导机制。从角色理论的观点看,儿童与青少年的学生角色是其自我统一性的核心。因此,学校社会的接纳和承认是他们自我价值的核心构成部分。

自我价值最重要、最深刻的来源是社会的认可。青少年更看重社会接纳与社会承认。他们对偏离社会和被社会抛弃的焦虑与恐惧尤其强烈。这些都构成了青少年隶属和认同于社会的心理动力,成了他们自觉不自觉地与社会现状或基本倾向保持一致的心理原因。

一般而言,个体越是缺乏独立的、稳定的自我价值体系,其社会判断与自我价值判断就越依赖于社会既存的状况和大多数人的选择。因此,年龄越小,受到社会影响的作用也越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