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如此优美的句子出自三国时期才子曹植的名篇《洛神赋》当中,曹植用极其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勾勒出一幅梦幻的画面,描写了男主人公与洛神宓妃之间的真挚爱情,以及终因“人神殊道”无从结合而惆怅的分离。
《洛神赋》原名《感鄄赋》,是曹植在被封为鄄城王的第二年所作。这本没有什么令人遐想的。但是在古代“甄”与“鄄”两字互通,这就不能不让我们将这篇赋与曹植本人的经历联系起来,而这些经历,都与魏文帝曹丕的妃子甄氏有关。
相传甄氏乃中山无极人,自幼貌美聪慧,建安年间嫁给袁绍的儿子袁熙,后来曹军出兵攻打袁军,甄氏成为曹军的俘虏,被曹丕纳为妃子。此时十多岁的曹植不像父亲、兄长那样喜好征战,于是得以与甄后朝夕相处,并生出一段情意。时光流逝,甄后由于色衰失宠,加上郭后的挑拨,最终惨死。据说死时以糠塞口,以发遮面,十分凄惨。甄后死的那年,曹植进洛阳朝见哥哥,并与甄后的儿子太子曹叡一起吃饭,心中无比酸楚。饭后,曹丕将甄后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曹植睹物思人,仿佛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虽然这只是南柯一梦,曹植依然心潮翻涌,遂创作出这一篇旷世奇文。
看到这,没有人不被曹植对其嫂的真挚感情所打动。不过转念一想,曹植与曹丕的兄弟关系原本就因为政治斗争而剑拔弩张,在这么敏感的时期写作《感甄赋》,曹植岂不是色胆包天,不要脑袋了吗?何况,在当时社会,图谋兄妻被认为是“禽兽之恶行”,向来“遵纪守法”的曹植又怎么可能逾越这道鸿沟呢?
或许,曹植作《洛神赋》本无他意,但人们感动于他和甄氏的爱情悲剧,于是口口相传,将洛神赋中的女神宓妃套用在了甄氏的身上。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汉唐时期赋与诗常常并举连称,在一些时期,人们对赋的推崇甚于诗。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赋这种文体具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一是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是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是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其中,骈偶和藻饰更是汉赋的重要特征。汉代的司马相如写著的《子虚赋》、《上林赋》更是赋中的代表佳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