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管教“潮”孩子

如何管教“潮”孩子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追风”、孩子攀比,不是一时形成的,这与社会、家庭、学校大环境有关。而平时家长对孩子成绩的关注、学校活动无形中制造的“攀比”模式,都会给孩子心理和言行施加影响。高中阶段更是一切为高考让路,一切为孩子让路。

成长故事

镜头一:

王聪最近喜欢上了iPhone6(plus),吵着让妈妈给他买一部。开始妈妈坚决不答应,但每天放学回家,聪聪拿过妈妈的手机玩起来的兴奋劲儿,让人不忍心阻止。每当孩子要求妈妈买iPhone6,做过小学校长的爷爷都会皱着眉头,劝说孙子:“当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哪能玩这些东西,何况你那个三星手机才买了不到一年!”聪聪则不服气地反驳:“现在电子产品更新的这么快,那个三星该淘汰了!我想要iPhone6!”……后来经不住聪聪死缠烂打,爸爸妈妈开始妥协,答应他只要期末考试考到班级前十名,就买iPhone6!。

镜头二:

张弛父母都是一般的职员,家庭经济条件并不优越。中考时因为孩子低于重点高中录取线2分进了普通高中,爸妈因此感觉自己没本事,好像对不起孩子。按中考成绩张弛在本校算高分,但上高中后却一直在中游徘徊,穿着打扮却成了“潮男”,市面上每出现一款新衣服都会吵着让父母买给自己。染了彩发,穿着乞丐服,父母看不惯,但每次对张弛的装扮提出异议时都会遭到孩子抢白,偶尔还嫌弃他们没本事。爷爷不但批评孙子,还质问儿子儿媳:“怎么能什么都由着孩子呢?!穿成这样哪里还像个学生?”有一次他让爸爸给他买一套阿迪达斯运动衣,爸爸不解地问:“你有几套运动装,而且都没穿多久,怎么又要买新的?如果你能像关注衣服这样关注学习,怎么会这么被动?”

张弛虽然没有充分的理由说服爸爸,但还是强词夺理:“现在什么年代了,谁还把衣服穿烂了再买新的!我们班好几个同学都穿阿迪达斯了……”

生日的时候他又以学外语方便为由,要求爸妈给他买一台苹果ipad,可是买回来没玩几天就随意丢在那里很少过问。

一个周末,爷爷严肃地和孙子沟通:“孩子,你追求时尚,想要时髦的衣服、用具都没有错,但凡事都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我们家经济条件并不好,你爸妈赚钱不容易,你想想,如果同学们知道你因为这些东西让家人为难,为爱慕虚荣忽略了自家的条件,他们会怎么看你?”张弛沉默了一会儿,告诉爷爷:“我们好多同学比穿戴,比家里的车子,开始我也挺反感。但是每当看到别的同学到处显摆自己的名牌物品时,我就觉得有些自卑,慢慢地感觉穿档次太低的衣服、用过时的学习用具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别人有的我要有……这个世界就是不公平!为什么咱们家没有名车豪宅?为什么我爸妈就是职员呢?”

观点一:孩子追求品牌服饰、另类发型、名牌手机等,不是好现象,这种心理不能助长。

观点二:人都有虚荣心,只要认真学习,孩子追求一些时尚的东西可以理解。

故事评析

对孩子的教育引导重在平时。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要把教育孩子和平时的生活琐事割裂开来。故事中两位爷爷的态度值得效仿、借鉴。

按照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自我形象,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追求张扬个性,对自身外貌、衣饰、“面子”等问题就会更加关注,多数会关心自己容貌是否俊秀,衣服是不是名牌,在朋友圈里受不受追捧等。其实,归根结底都是青春期男孩儿的虚荣心和攀比心在作祟。他们想通过周围认可的方式体现个性,希望每天都能展现不同的自我,于是就选择自己能够实现的方式,如特别的发型,最时尚的衣服,夸张的装扮,努力证明自己“时尚”“任性”。他们这些表现无非是为了满足自己两方面的心理需求:一是归属感的要求。青春期渴望被认可,尤其渴望被同伴儿接纳,希望自己能融入同龄人的团体,很怕被团体成员讨厌和抛弃,通过个性的外表、模仿团体头型、着装等保持与团队的一致,满足他们归属感、融入感的需求;二是渴望被关注、成为“焦点人物”。通过好成绩、特长、惹人注目的事件等都能体验到美好的感受,那些学习成绩不突出,又没有特长值得炫耀的同学,哪怕作为“反面教材”也要满足被关注的心理需求。特别是初中时成绩优异,被老师、家长、同学赞美的同学,进入高中阶段辉煌不再,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就会效仿某些同龄伙伴,通过“另类”表现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追风”、孩子攀比,不是一时形成的,这与社会、家庭、学校大环境有关。追求时髦、崇尚名牌,表现在孩子对物质的要求上,根源在平时家庭和学校的引导。目前国内教育体制和孩子被多位亲人关爱的成长环境,使有些家庭在过分强调孩子学习成绩和特长的同时,往往会无条件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混淆“我要”与“需要”的关系。而平时家长对孩子成绩的关注、学校活动无形中制造的“攀比”模式,都会给孩子心理和言行施加影响。比如多数学校在假期会与旅行社、社会机构共同开展远游或拓展活动,没有条件参与的孩子会产生自卑感;某些高考加分因素,却可能是有些家庭和孩子可望而不可即的,而有些家庭会千方百计(甚至不择手段)拉票“买”荣誉,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奖,目的是高考加分。在举办和参加这些活动中,即使条件允许的家庭,也会让孩子产生优越感,这种内心膨胀的优越感和攀比风,势必把孩子追求时髦和奢侈的心理迁移到生活中。高中阶段更是一切为高考让路,一切为孩子让路。只要孩子开心,只要在学习上能满足家长的期待,无论孩子要求是否合理,家长都去努力满足,这成为一种不正常的普遍社会现象。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是一个人重要的品德修养,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为人准则、将来家庭的幸福。一个勤俭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勤奋节俭,体验劳动后收获的喜悦和成就,通过克己持家的操守锻炼意志,给周围人以信心和希望,从容应对困难;而一个懒惰、奢侈的人,很容易不择手段索取,不懂得珍惜,不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甚至步入犯罪的泥淖。

在与孩子相处中,应像张弛爷爷那样,旗帜鲜明地给孩子灌输正确的理念,通过平静沟通和交流,让孩子明白,当一个人需要服饰、物品等外在东西显示身份、表示富有或品位时,他内心是自卑的,是没有安全感的,这个人的内心是需要充实的。每个人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同,同一个人环境变化后所处的位置也会有落差,如果不能比成长比贡献比创造,反而一味地为虚荣比吃、比穿、比玩,这种追求永无止境,这种人会成为欲壑难填的“寄生虫”。如果家长不知适可而止、适时制止、适度阻止,将来不能满足孩子物欲时,孩子很容易铤而走险,这样的孩子即使将来成为某方面的精英,也会有奢华堕落的隐患。

通过与孩子沟通,让孩子了解祖辈、父辈勤俭持家,发愤进取的事迹,在家庭成员沟通中注意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向,在关心孩子学习的同时,要有目的地让孩子承担一些家庭义务,培养助人品格和责任感、成就感。

智慧锦囊

针对追求时髦的高中生,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明确是非,大胆引导、管教,对不切实际、盲目追求时髦、高消费坚决说“不”!

1.给追求时髦的孩子尽可能多的关注

那些通过追时髦、拥有名牌产品来达到被关注心理需求的孩子,要么成绩上没有优势、要么认为自己长相不如别人,发现不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也不能引起别人注意,导致孩子缺少自信,所以他们是需要关心的群体,家长要尽力多关心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自己存在的价值,让孩子把注意力从虚荣中转移出来,通过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爱好,发现孩子的长处,引导孩子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循序渐进提高学习成绩等,让孩子树立自尊和信心。

2.要接纳、认同孩子的个性,不要妄加指责

要理解和欣赏孩子追求美、希望被关注的愿望。高中生追求自我和对自己缺乏客观评价,导致了孩子的自负、叛逆,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和阻止,忽视了孩子年龄特点和个性会引发孩子的反抗情绪。平等尊重的接纳和认同,温暖平和的审视和引导,充满爱的深度沟通,更容易让孩子自己感受到某些言行的偏颇,放弃某些所谓“个性”的追求。

3.引导孩子把内在美和外在美统一起来

现在孩子生活条件相对优裕,体验不到耕耘与收获的对等关系,容易养成索取的不良习惯。所以,要培养他们勤俭的美德,舍得让孩子们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可以在节假日鼓励他们做些勤工俭学工作。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体验认识到勤俭节约的重要性。

4.家长要为孩子树立勤俭持家的榜样

家长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家长经常赞扬什么,痛恨什么,对孩子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家长应该坚持不慕虚荣、勤俭节约,注意把传统美德教育贯穿在家庭生活全过程。营造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勤俭节约的环境。家长日常生活中注意言行,不羡慕、不追求那些与个人经济基础不相符的奢侈品,也不引导孩子去追求那些稍纵即逝的时髦产品,在参与孩子相关的活动时就事论事,不用成人世俗的眼光评判他人器械、车辆、服饰等,和孩子交流时更注重品质、修养、学识等方面内容,为孩子树立榜样。平时的交流,淡化攀比的主题;也可利用节假日带领孩子参加公益活动、勤工俭学等,让孩子体验劳动的艰辛,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5.量财量力而为

坚持底线和原则,对孩子不切实际的要求,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坚定地说“不”!引导孩子多和那些优秀的人比品质、比学习、比心态,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

6.关注而不干涉

分清爱美与时髦、新潮、标新立异、奢靡浪费之别。高中生对新生事物、新鲜服饰等的喜欢、追求,是孩子接受新事物快、顺应潮流的表现,只要孩子们对服饰、发型等的追求不过分,不违反基本的社会道德,不超出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不为此投入过多精力就不要过分干预,就应尊重孩子自己的决定和特点。

7.不要把物质奖赏作为唯一激励手段

这会误导孩子追求物欲,还会影响亲子关系,影响亲子之爱的纯洁性,孩子会把奖励当成交易而不是爱。当家长的付出让孩子感受不到爱时,他不会珍惜,也不会感激你,而会认为这是有条件的交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