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别让批评使孩子更胆怯

别让批评使孩子更胆怯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孩子自主性没有得到发展,是造成胆怯、怕生的另一原因。孩子胆怯也可能是由于家长的一些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造成的。对孩子不良行为习惯不能只批评指责,更不能讽刺讥笑,这样会损伤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纠正孩子不良行为习惯,可由成人控制,逐渐纠正。只要胆怯没有使孩子感到不快乐,没有使孩子失去自信,没有使孩子裹足不前,没有阻碍孩子求知探索,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唯一能做的就是帮助孩子走出胆怯。

第四十六招 别让批评使孩子更胆怯

胆怯俗称胆小,是很常见的一种心理反应,在独生子女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即使在成人中也很常见,只是成人更善于掩饰罢了。胆怯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而逐渐形成的,它能够促使人类警醒,而重新审视某种问题或现象,是人类本能的一种防御反应,目的是为了保护自我。胆怯也是一种个性特征,无所谓好与坏,切不可认为没有丝毫的胆怯就是完美的个性。

孩子出生以后,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是需要与别人交往的,这就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研究表明,首先与孩子交往的是他的母亲和父亲,然后扩大到亲友、邻居和小伙伴。孩子在这些活动中逐渐产生和别人交往的欲望,因此,组织合理的社会生活非常重要。如果家长不注意满足孩子的这种欲望,整天把他关在房间里,不让他与周围的人和事接触,那么这种社会交往性的萌芽就会萎缩,就会影响孩子心理正常发展。可以说,孩子胆怯、怕生,做什么事都不能独立完成,正是缺乏社会交往能力的表现。

孩子自主性没有得到发展,是造成胆怯、怕生的另一原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孩子从出生8个月~3岁之间,是实现自主性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学会了走路、说话,生活范围逐渐扩大,表现出心理的能动性,如爱提问,爱模仿,爱做游戏,并产生了最初的自我意识。在行为特点上,喜欢争着去做自己的事情,而且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表现得顽皮、不听话,这是自主性发展的表现,也是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反抗期”。如果家长认识不到这一特点,总是不让孩子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心疼孩子小,生怕孩子做不好,事事代劳,结果就会压抑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使他怀疑自己的能力,形成胆怯心理。

孩子胆怯也可能是由于家长的一些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造成的。比如,孩子主动擦桌子,由于人矮力小,可能擦不干净。如果家长任意指责,不首先肯定孩子积极性的一面,也会造成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变得胆怯。还有一种情况是,对孩子一些生理上的毛病或不良行为习惯,家长不从爱护的角度去关心和帮助孩子,而采取责备和取笑的方法,也会挫伤其自尊心,使他们形成胆怯的心理。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做想做的许多事情。

不少父母在谈到孩子胆怯时,常常忧心忡忡,一筹莫展:担心孩子不敢大声说话,将来怎么闯天下,忧虑孩子难诉委屈,将来可能不会保护自己,怀疑孩子一时的退缩会无法面对未来激烈的竞争。虽然父母的顾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些对胆怯的认识有失偏颇。

一个医学博士谈到自己的经历时说自己其实是一个胆小害羞的人。上学时,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很少去老师办公室,当有自己的挂号信时,老师大声叫她,她才鼓足勇气走进办公室取信,因为她不好意思面对那么多老师打招呼。工作以后,在领导面前也是唯唯诺诺、谨小慎微,恐怕有什么过错。为什么一个在学术上有成就的人还会是一个如此胆小害羞的人呢?她讲到这与她的家庭教育很有关系。虽然她的家庭很和睦,父母也很爱她,但是父母对她从小就要求严格,如果一次考试得了99分,父母就会说怎么没得100分;如果得了100分,父母又会提出要求,下次再得100分。就是这种过分严格和要求过高的家庭使得原本做事就很认真的她以后在学习、工作以至生活中缺乏信心,过分担心和在意别人的评价,所以做起事情来总显得胆怯退缩。

要克服孩子的胆怯、怕生的心理,要根据不同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1.要提高认识,明确教育是关键

对孩子自主性的需要,既不能一味满足,也不能过多限制。一味满足,容易造成任性和执拗;过多限制,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变得顺从依赖,缺乏自主独立能力。为了发挥教育的作用,对孩子的行为,应从孩子的角度去评价,并肯定他们做得好的地方。但要对孩子不能做的事情加以控制和限制,以免发生意外。站在成人的角度,孩子的许多行为都可以找到不少问题,如果因此而事事包办,处处代劳,就不利于孩子自主性的发展。

2.要扩大孩子的社会生活圈子

例如,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一道玩,让孩子接待客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招待活动,比如送茶水、送糖果、抬椅子等,鼓励孩子从事简单的社会交往,到商店买东西时,要孩子自己告诉售货员买的东西名称,让他们问价钱,买好东西后向售货员表示感谢、告别等。

3.从小培养孩子生活自主的能力和习惯

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穿衣裤,自己洗脸,扫地,整理玩具、图书等。孩子做这些事时,家长要做方法上的指导。对孩子认真做事的态度要表扬,对孩子做得不太好的事,除告诉孩子应当怎样做以外,还应鼓励孩子下次做好,增强下次做好的自信心。

4.把帮助孩子克服胆怯、怕生与帮助纠正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相结合

对孩子不良行为习惯不能只批评指责,更不能讽刺讥笑,这样会损伤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纠正孩子不良行为习惯,可由成人控制,逐渐纠正。也要为孩子提供正确行为的条件,例如,孩子大小便的习惯,可以由成人按时提醒,到逐渐养成自己解便的习惯。又如,准备手帕,不让孩子发生随地吐痰的不良行为等。对孩子的培养教育,要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要持之以恒才能做出成效。另一方面,也不要因孩子有某些缺点而对孩子的发展丧失信心,甚至放弃教育。

用多种方式引导孩子与同龄人接触。可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如请邻居或同班较熟悉的小朋友到家里玩,或与孩子们一同走进大自然,积极创造一种轻松、欢快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孩子的个性可以尽情展露,也利于他高声讲话、笑闹、蹦跳,无所顾忌。另外,还可以让孩子给亲朋好友打电话;询问超市中物品摆放何处;外出旅游时询问坐车路线、问路等。

家长需要的是把孩子当成孩子,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来对待他们,用孩子的标准来判断衡量他们。孩子声低并不一定代表胆怯自卑,声高并不一定代表勇敢自信,否则,何以解释孩子一时的腼腆、害羞呢?孩子对周围环境的认识相当有限,一时的回避退缩在所难免。只要胆怯没有使孩子感到不快乐,没有使孩子失去自信,没有使孩子裹足不前,没有阻碍孩子求知探索,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如果孩子真的在很多时候,在很多事情上常表现得畏惧、退缩,不愿主动去尝试,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的话,那么,这个孩子真的存在一定程度的胆怯。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必不知所措,更不需要给孩子贴上胆怯的“标签”,因为“贴标签”也无济于事。做父母的更不能大声指责、嘲笑孩子,因为孩子已经面临困惑,这样做只是雪上加霜。唯一能做的就是帮助孩子走出胆怯。

胆怯的孩子,在家或学校易受到外界的忽视或歧视,孩子会感到自卑,越是自卑越不敢抬头大声说话,以致恶性循环。我们可以耐心地告诉孩子:“没关系,有我们帮助你,你会好起来的。”孩子会从家长的话中感受到关爱和信任,这对孩子消除自卑非常重要。而耐心地听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做到有的放矢,切忌说一些损伤孩子自尊心的话,会益于孩子成长。

孩子胆小退缩的性格不是一朝一日形成的,因而想要改善它也不能急于求成,让那些不敢在公众场合说话、胆小害羞的孩子一夜之间就能改变自身的弱点,成为一个善于讲话、胆大自信的人,特别是当孩子没有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时,就当众训斥批评,这对于那些胆小退缩的孩子来说伤害尤其大。因为这些孩子对别人特别是在他们心目中有一定权威的人如父母、老师的评价尤为敏感。如果这些人对他们进行了否定,那他们真的就认为自己不行。所以家长朋友们一定要珍惜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要善待孩子弱小的心灵,尤其是对那些胆怯内向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不要为孩子一时的胆怯而大加批评,否则,会强化孩子的胆怯心理。孩子的情绪易波动,高兴时高声说笑,生气时低声怯怯,这些都是正常的情绪反应。必要时给孩子低声说话或保持沉默的权力。

利用角色游戏让孩子理解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能扮演的角色,因势利导,避免用枯燥乏味的说教。天下没有引导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引导的教育。

我国现在由于实行了独生子女政策,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异常迫切,于是他们对孩子的控制和干涉就更多,过多地要求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果孩子有什么做得令他们不满意的地方,就横加指责和批评;而孩子如果这一次达到了父母的要求,那么孩子得到的不是认可和鼓励,而是一个更高的目标。这样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做事情谨小慎微,不想自己作出任何决定,在面临一定难度和风险的任务时,往往退缩不前,因为他们害怕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时遭到批评训斥。因此,家长不可让批评使孩子更怯懦,而应掌握正确的、积极的批评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