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巅峰到低谷的人生哲学

巅峰到低谷的人生哲学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轼和其后成为当地小吏的陈太初经常受到私塾先生的褒奖。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苏轼坐牢一百零三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50.巅峰到低谷的人生哲学

alt

【原典】鼎:元吉,亨。

【爻辞新解】《鼎卦》象征革故鼎新:十分吉祥,亨通。

【原典】《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爻辞新解】《象辞》说:《鼎卦》的卦象是巽(木)下离(火)上,为木上燃着火之表象,是烹饪的象征,称为鼎;君子应当像鼎那样端正而稳重,以此完成使命。

【原典】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爻辞新解】初六,烹饪食物的鼎足颠翻,却顺利地倒出了鼎中陈积的污秽之物;就好像娶妾可以生子一样,不会发生灾祸。

【原典】《象》曰:“鼎颠趾”,未悖也;“利出否”,以从贵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烹饪食物的鼎足颠翻”,看似反常,实则不然;“却顺利地倒出了鼎中陈积的污秽之物”,便于除旧布新,反常的现象得以向好的方面转化。

【原典】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爻辞新解】九二,鼎中盛满了烹饪的食物,好比一个人有才干;我的对手嫉妒我,却不能把我怎么样,是吉祥的。

【原典】《象》曰:“鼎有实”,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终无尤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鼎中盛满了烹饪的食物,好比人有才干”,应该谨慎行事,不要走错方向;“我的对手嫉妒我”,但因无隙可乘,故终将无所怨尤。

【原典】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爻辞新解】九三,鼎器的耳部发生了变化,无法将插杠插入鼎耳移鼎,精美的野鸡肉不能得到无法食用;待到阴阳调和,润雨出现才能消释悔恨,最终还可以获得吉祥。

【原典】《象》曰:“鼎耳革”,失其义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鼎器的耳部发生了变化”,鼎无法移动,也就失去了它虚中纳物的意义。

【原典】九四,鼎折足,覆公诉,其形渥,凶。

【爻辞新解】九四,鼎的足折断了,王公鼎里的粥饭倾倒出来了,鼎身被玷污,凶险。

【原典】《象》曰:“覆公诉”,信如何也!

alt

月受日光图

【爻辞新解】《象辞》说:“王公鼎里的粥饭倾倒出来了”,哪里还有什么信誉可言呢!

【原典】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

【爻辞新解】六五,鼎配上黄色的鼎耳,插上坚固的扛鼎之器,利于坚守正道。

【原典】《象》曰:“鼎黄耳”,中以为实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鼎配上黄色的鼎耳”,是由于六五爻居中,自然可获得实惠。

【原典】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爻辞新解】上九,鼎配上玉制的鼎杠,十分吉祥,不会有什么不利。

【原典】《象》曰:玉铉在上,刚柔节也。

【爻辞新解】《象辞》说:玉制的鼎杠高处上方,表明刚柔相济,互相调节。

【读解】

鼎卦在革卦之后,革卦强调推翻旧秩序,鼎卦强调建立新秩序,侧重于变陈出新。

鼎,腹大,三足,敦实稳当,或用作盛食物的器皿,或用作祭祀器物。如此器具可以烹饪,其意象征养贤聚能。君子观此卦,以柔顺谦逊的态度,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秉承这种美德,君子的前途是至为亨通的。

把鼎中的不洁之物去掉,象征着排除污物,去旧布新,是有利的。君子观此卦,去除旧的东西,恶的东西,得到新的发展。在鼎新之时,君子应该尽量发挥真才实学,不受外界干扰,一时怀才不遇,要坚守正道,以备日后有出头之日。

到了除秽纳新的时候,鼎突然翻倒是不吉利的。象征着大好的形势全被破坏,变革的成果付之东流,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导致灾害,君子观此卦象,应当引以为戒。

【事典】

一生坎坷的苏轼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又有改革弊政的抱负,却在仕途上多经坎坷可说明此爻爻义。

苏轼的父亲苏洵志在科举,然而他开始做学问的时间太晚了,大约是在苏轼出生后的时期,他已经年过而立,结果是屡试不中,只能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因此他对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期望很大。苏轼出生后不久,苏洵便到京都去游学,所以苏轼一直到八岁都没有受到过父亲的言传身教。他最早由母亲启蒙,后来因程氏深信道教,便命他拜天庆观道士张易简为老师,与镇上的百余名幼童一起学习。苏轼和其后成为当地小吏的陈太初经常受到私塾先生的褒奖。当时中国官宦人家的子弟通常是聘请家庭教师在家传授学业,苏轼与镇上的孩童并坐读书的道观私塾则是非常平凡的庶民教育场所。在私塾里就读的孩童都是商人和农民子弟,苏轼在私塾里度过了童年,这培养了他的庶民性格,对他日后的为官做人有很大的益处。

alt

《古木怪石图》(宋,苏轼绘)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一百零三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神宗驾崩。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

俗语:“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元祐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alt

《苏轼回翰林院图》(明,张路绘)

【感悟】

苏轼的一生,“爱民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不使安于朝廷之上。”(《宋史·苏轼传》)反映了一个正直文人的不合时宜的政治生活,虽有忧国爱民的美好愿望,但在封建官场却屡屡碰壁的严酷事实。

以苏轼之才,做个“太平宰相”绰绰有余,仁宗时曾被作为宰相人选;神宗每诵其文章必叹曰:“奇才,奇才!”。然而在“无奸不成朝”的封建王朝,忠厚仁德如苏轼者,岂有“立足”之地?更谈不上“用武”了。

离宫 火风鼎

钟鸣鼎食帝王乡

留待英才展所长

除旧布新知善用

同心改革大吉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