锉刀是用纯钢造成的。在淬火之前,钢质的锉坯还比较软,要先用经过淬火的硬钢小凿,在锉坯的表面上开出成排的纵纹及斜纹,并且凿的时候要自倾斜的方向下刀,出来的纹沟才能有火焰般的锋芒。凿好纹路后将其烧红,取出后稍微再冷却一下,便可入水淬火,最后即成锉刀。锉刀使用的时间久了,其表面就会变得平滑,此时应将其放回火中使钢质变软,然后再凿出新的沟纹。每种锉刀都有不同的用处,开锯齿时先用三角锉,然后使用半圆锉;修平铜钱时用方长牵锉;加工锁和钥匙等工具时要用方条锉;加工骨角时使用剑面锉,也就是朱熹在《大学》中注解中提到的所谓“锡”;加工本器时则会用到香锉——这种锉的锉面上没有成排的纵、斜纹,而是锥上了许多细小的圆眼。开锉纹时,应先把盐、醋与羊角粉拌和,涂上后再凿。
羊首铜刀 西汉 餐具 长23.3厘米 宽3.9厘米
此刀为古代乌孙族的典型器物。乌孙于西汉前期西迁后,其活动中心移至伊犁河流域。其族人的墓中通常出现羊骨,并往往与小铁匕首共存,有些匕首还插在羊骨上,反映出乌孙人“肉食酪浆”的生活习俗。
锤钲与镯图
中国古代锻造分为冷锻和热锻两种。春秋后期出现了“块炼”的熟铁(即铁矿石在约1000℃温度下固态还原的“海绵铁”)的技术,将熟铁经过反复加热锻造,以挤出氧化物并成型。当时的铁制兵器大都采用热锻工艺。战国后期的块炼渗碳钢也经过反复热锻,以使碳的分布均匀。
冶铁画像石拓片 东汉 墓室内装饰图像 高80厘米 宽144厘米
西汉武帝以后,全国置有铁官49处,禁止富商大贾经营冶铁业。东汉和帝以后,冶铁开禁,这块画像就描绘了当时豪强大族经营冶铁业的情况。图中人们正在锻制铁兵器,左边是用皮囊鼓风器送风,中部是在铁砧上锤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