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史上的上帝和人

历史上的上帝和人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上的上帝和人上帝如何启示他的百姓,是我们要探讨的一个基本问题。这种类比把上帝的活动描绘成人的活动,将上帝类比作人,所以称为拟人说。圣经的词汇是要传达上帝关心他的选民,而并非用来指出上帝有脚、耳、眼、手。他是永活的道,彰显上帝的位格和旨意。圣经所表现的人类史观是线性的、持续性的,有一个目的和目标。在这方面,圣经记载的可靠性,已不断从考古学和历史研究得到证实。
历史上的上帝和人_自伽利略之后

历史上的上帝和人

上帝如何启示他的百姓,是我们要探讨的一个基本问题。耶稣教导说:“上帝是个灵,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约翰福音》四章24节)。使徒保罗也说,上帝就是“那独一不死,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里,是人未曾看见,也不能看见的”(《提摩太前书》六章16节)。上帝的选民敬拜时,是不准使用上帝的“雕像”或“画像”的。那么,上帝既是个灵,是我们不能看见和接近的,我们又如何领会他的意思呢?

神为了使自己为人所知,便使用类比法,即利用事物之间某方面的相同或相似来作类比。“上帝选取我们的经验和语言范围内某些现象作类比,而推知他的经验及自我表达范围内的真理。”[3]换言之,上帝使用一个模型——从我们熟悉的环境中,选取一套类比系统。[4](科学也使用此法,例如气体分子实在小得肉眼无法看见,为了解释气体分子的活动情况,物理学家便使用桌球相撞的模型作类比。尽管分子实际上并非如小球般,但其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却极相似。见第九章。)

从圣经的启示可知,上帝的中心模型是一个人。这种类比把上帝的活动描绘成人的活动,将上帝类比作人,所以称为拟人说。因此,旧约圣经描述上帝行走在他的子民中间,眼见他们行恶,耳听他们哀号,而且在战场上为他们争战。

为了理解类比如何用于沟通,我们首先把某些与现实有关的层面(桌球的撞击运动)与不相干的事物(桌球的颜色)区分开来。圣经的词汇是要传达上帝关心他的选民,而并非用来指出上帝有脚、耳、眼、手。上帝也被描绘成具有人的情感,如喜、怒、哀、乐……这副人的模型有时被现代学者(他们似乎能够接纳以桌球的模型来比拟分子)讥为原始、粗糙的,但却非常生动,很有感染力地向各个文化和世纪显明了是上帝。圣经有时还利用特定的社会角色(如统治者、法官、雇主、父母)来类比上帝,借以强调上帝的一些属性。可是,这类比喻(例如:“耶和华是我的牧者。”)与科学的模型不同,它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如此才能对态度和行动产生影响。当读者投入其中,有如身临其境,语言便成为事件了。

当然,将上帝拿来作类比,也冒谬误之险,尤其若有人拘泥文字,便难免将比喻等同于所描写的事实。不可敬拜偶像这条诫命,不仅是反对拜偶像,也是一种信念,相信上帝是个灵,不受任何视觉形象所规限。他常常超乎我们所能领悟的,因为“我的意念,非同你们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们的道路”(《以赛亚书》五十五章8节)。圣经里的比喻之所以不可胜数,也许是因为这些比喻可以互相补足,互为匡正。[5]

新约圣经中,上帝的最高模型便是耶稣基督。他是永活的道,彰显上帝的位格和旨意。

太初有道……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约翰福音》一章1-14节)

就在这末世借着他儿子晓谕我们……他是上帝荣耀所发的光辉,是上帝本体的真像。(《希伯来书》一章2—3节)

耶稣以他的一生进行医病、传道的工作,彰显了上帝的言行。福音书的焦点是耶稣的死、复活、升天,是上帝救赎大工的高潮。这些事情及当中的意义,经使徒的努力而宣扬开来。他们的信息并非忠告,而是喜讯:“基督照圣经所说,为我们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圣经所说,第三天复活了。”(《哥林多前书》十五章3-4节)人类的困境主要不在于他们善恶不分,这弊病可借教育得以改正;而在于我们违背上帝,这就需要赎罪,与上帝和好。基督徒的信息,在宣告上帝的爱和在基督里的怜悯,呼召我们以认罪、相信和新生活去回应上帝的大爱。

圣经所表现的人类史观是线性的、持续性的,有一个目的和目标。它以亚当和夏娃为开始,演进至基督所立的新约,而以上帝统管万物为结束。古希腊有轮回观念,没有所谓独特意义;圣经历史则截然不同,它包含一系列具决定性的意义事件,以达致一个目的。旧约圣经几近百分之六十的篇幅,都是叙述历史——个人、家庭、部落、国家的事迹。在新约圣经中,四福音书和使徒行传占了几乎同等的篇幅;其余各书多是透过写给个人或教会的书信,对历史作出神学的诠释。上帝主要是借着历史的媒介,向人类启示他的位格和旨意。在这方面,圣经记载的可靠性,已不断从考古学和历史研究得到证实。[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