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苏东坡羞改立志诗

苏东坡羞改立志诗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东坡,名轼,字子瞻,东坡是他的号。父亲苏询27岁开始发愤读书,文章名震天下。母亲程氏是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文化修养极高,常常充当苏轼的家庭教师,给他授书讲课。从此后,苏东坡发愤砺志,博览群书。苏轼21岁时,进京参加考试。欧阳修惊喜交加,认为苏轼定是一位异才,他说:“读苏东坡的来信,不知不觉竟兴奋得流汗,真是痛快极了!老夫我应该为他让出一条路,使他出人头地。”苏东坡以其天才的深厚、广博和超常的智力。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阴历十二月十九日卯时,在以山水秀丽著称于世的峨嵋山不远的眉山县城,一代文豪苏东坡呱呱坠地了。

苏东坡,名轼,字子瞻,东坡是他的号。父亲苏询27岁开始发愤读书,文章名震天下。母亲程氏是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文化修养极高,常常充当苏轼的家庭教师,给他授书讲课。苏轼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熟读经史,纵论古今,文如泉涌,是当时一个有名的小神童。

苏轼6岁时开始在私塾里读书,学童100多人中,苏轼那副绝顶聪明的幼小头脑,很快就显出与众不同。有一天,一个从京城来的客人拿了一首长诗给老师看,诗里描写了当时朝廷一群著名的学者如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事情,歌颂他们革新朝政,为官清廉正直的政绩和品德。幼小的苏轼踮着脚尖在老师肩膀后面往前窥看,好奇地询问老师,范仲淹、欧阳修是些什么人。老师白了他一眼,说:“小孩子别问大人的事。”苏轼一听,不高兴了,撅起小嘴,嘟嘟囔囔地说:“这些是什么样的人呢?是天上的人吗?那我就用不着知道。如果他们也是地上的人,我也是地上的人,为什么就不可以问呢?”老师见苏轼小小年纪,说出话来非同一般,很欣赏,就告诉他说,范仲淹、欧阳修等都是当今大文豪、大政治家,是人中伟杰,我们凡夫俗子都钦佩他们,热爱他们。小苏轼第一次从老师这里知道欧阳修、范仲淹等人的大名,很受鼓舞。虽然他还不能完全懂得大人们那些复杂的事,但依稀意识到范仲淹、欧阳修他们都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于是暗地里下决心,将来长大了,一定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十来岁时,父亲苏询叫苏轼作一篇文章,题目叫《夏候太初论》。苏轼胸有成竹,提笔写就,文中写道:“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意思是说,人有时候虽然很慷慨,很勇敢,能摔碎价值千金的璧玉而不觉可惜,敢与豺狼猛虎搏斗而无所畏惧;但是,人有时候也很吝啬,很脆弱,甚至是弄破一个锅或被蜜蜂刺了一下,也要心疼、胆怯、失于声色。这样有哲理性、辩证性的警句,一个小孩能写出来,非常难能可贵。苏询看过之后,大加赞赏,苏轼自己也很满意。

又有一次,苏轼的老师刘微之写了一首《鹭鸶诗》。刘微之是眉山城寿昌院州学教授,很有学问,他把这首诗拿给苏轼看,并说他自认为“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这两句写得最好。苏轼看了,说:“老师的诗的确写得很好,不过,我觉得“逐风斜”似乎没能写出鹭鸶归宿之态,如果改成“雪片落蒹葭”,岂不更好?”

刘微之一听,连声称赞,“改得好,改得好!我不是你的老师,你才是我的老师呀。”

就这样,苏轼听到的赞扬声越来越多,慢慢地就有些飘飘然起来。他觉得自己已经是学富五年,诗书礼易、诸子百家、秦汉散文、唐宋诗词,他都无不一知,无一不晓,于是拿出笔墨纸砚,在自家门框上写了一副对联,上书: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写完,左右看看,觉得自己好象真是世上最有学问的大家了,得意洋洋地把小伙伴们都叫来参观。伙伴们知道苏轼的确很聪明,虽然有些不服气,但也不敢说什么。

这样过了一个多月,一天下午,苏轼正和小伙伴们在院外玩耍,从远出走过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他看见门楣上的两行诗,就停住脚步不走了。苏轼和伙伴们都好奇地围了过去。只见老翁转过身来向大家问道:“你们谁是‘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的人啊?”

苏轼骄傲地从大伙当中走出来,挺着小胸脯,大声说道:“我!”他以为老爷爷也会象别人那样夸奖他呢。可是老爷爷什么表扬话都没说,却从身边的布袋里拿出一本书,问道:“小相公,你能帮我看看,这书是讲什么来着?我想小相公肯定都读过。”

苏轼满不在乎地接过那本厚厚的书,一瞧,傻眼了。这本书他不但没有读过,而且书上的好些字他也不认识。想到自己夸耀“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苏轼顿时羞愧得满脸通红。他不好意思地对老翁说:“老爷爷,对不起,我不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自吹自擂,实在惭愧得很。这书我没读过,今后我一定好好读书。”

老爷爷很高兴,捋着胡子乐呵呵地说:“好,好,知错就改,便是好孩子。人贵有自知之明,你现在已经意识到了这点,将来发愤图强,大有前途。”

老爷爷走后,苏轼拿起笔,在原来的对联上添了四个字,把对联改为: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从此后,苏东坡发愤砺志,博览群书。一次,母亲教东坡读《后汉书.范滂传》,书中记叙后汉时期朝纲弛,政权落入一群阴险狡诈的宦官手里,一些忠贞廉正的书生儒士,为了反抗这群不阴不阳的小人统治,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上书揭露奸党。其中有个勇敢无畏的青年,名叫范滂,他反对宦官专权,宦官就以“诽谤朝廷的罪名”把他抓了起来,处以死刑。临刑前,范滂与母亲诀别,肯请母亲割不舍之恩,不要过分悲伤。范滂的母亲很坚强,安慰儿子道:“现在你将与李白、杜甫一样,名垂千古了,死,又有什么可以遗憾的呢?既然能留芳百世,再求取长命百岁,那是不可兼得的啊。”苏轼读了范滂传,望了望母亲,问道:“我长大之后,如果做了范滂这样的人,你愿意不愿意呢?”母亲回答说:“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范滂有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大志,小苏轼也“奋厉有当世志”,母亲高兴地说:“我真幸运有这样一个好儿子啊!”

苏轼21岁时,进京参加考试。当时进士考试要经过举人考试、礼部考试、礼部复试、皇帝御试等几步筛选,苏轼轻而易举,过五关,斩六将,次次考试都以优等得中。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梅圣俞都是文学权威,非常欣赏苏轼的文章。欧阳修惊喜交加,认为苏轼定是一位异才,他说:“读苏东坡的来信,不知不觉竟兴奋得流汗,真是痛快极了!老夫我应该为他让出一条路,使他出人头地。”又说:“记住我的话,30年后,无人再谈论我。”

欧阳修的话果然应验。苏东坡以其天才的深厚、广博和超常的智力。为中国文学写下了光辉的诗篇。无论是诗词文章,书法绘画,他都能另辟蹊径,独步于天下,这是其他诗人只能望其项背而自叹不如的。尤其是他创立了豪放词派,开一代新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至今对他写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词爱不释手。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平易自然,为古文革新运动之中坚。在苏轼家乡眉山三苏祠的门柱上,有一副对联,写道: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这副对联高度评价了苏轼父子在我国文学史上的杰出成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