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网络综合症的现状及其成因
1.网络综合症的现状
调查显示,在某市1586名上网学生中,得“网络综合症”者占6.34%。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一教授对北京的近500名本科生进行抽测,发现学生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网络成瘾者,在被测试者中占到6.4%。上海某大学应用心理学系的老师对上海5000多名学生进行测试后发现,上海市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在12%左右。有的学生上网时间超过了正常上课时间,越来越多的学生因为沉湎于网络而造成学业荒废甚至辍学。我国学生患“网络综合症”现状由此可见一斑。
案例1 某职业技术学校一名二年级学生,一年级第一学期成绩中等,后来渐渐地感觉学习单调、生活乏味又没有什么目标,就好像失去了方向。看到别的同学上网,就跟着一起去网吧玩游戏。开始只是觉得新鲜刺激,后来发展成为迷恋沉溺,整天泡在网吧里,乐不思“书”。结果二年级第一学期考试下来,除了英语,其他课程都没及格,不得不留级一年。
有研究表明,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水平升高。这种化学物质会令患者呈现短时间的高度兴奋,沉溺于网络中的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但之后的颓废感和沮丧感却更为严重。时间一长,就会带来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更有甚者,会因为过度上网而致死亡。
案例2 某重点大学一名男生因过度上网而出现生理和心理异常。这名大学三年级学生经常从早上8时进入机房,直到晚上9时机房关门才离开。因为过度上网,他面容憔悴,情绪低落,并常伴有莫名其妙的言行。该校校医介绍说,这种症状属于网络性心理障碍,多发于男性。患者由于沉溺于网络聊天或浏览信息,出现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症状。
案例3 某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大一学生唐某在上午课程结束后,顾不上吃午饭,便和同学直奔校门外的一家网吧打游戏。连续上网5小时后,突感头疼,口吐白沫,继而昏迷,最终因“脑死亡”而离开了人世。
这些触目惊心的实例令人不可思议,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上网者对网络如此沉溺而难以自控呢?
2.网络综合症的成因
(1)网络因素:网络的开放性使网上交流不分国界、肤色、性别、年龄,只需轻点鼠标,便可拉开交谈的序幕。这时,你可以谈得无拘无束,不着边际,也无需理会对方的地位和自己的身份。一言以蔽之,在网络的世界里,地理的界限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没有了,一切现实生活中交流的障碍都不复存在。
(2)意识因素:科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具有潜意识和显意识,前者制造了本我,后者则制造了自我。当一个人的潜意识长时间受到抑制,也就是本我不被表达时,便会产生各种疾病。因此,人的潜意识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得到表达。网络的虚拟性、超时空性、低责任性为宣泄被压抑的潜意识提供了良好条件。
(3)心理因素:虽然我们不能把“网络综合症”完全归结为性格或人格的原因,但有研究表明,患有“网络综合症”者往往具有某些特殊的性格或人格特征。一项对某大学使用BBS学生的心理调查显示:越是在公开场合下不敢发表自己意见的学生,越会利用BBS的匿名性大胆发表意见;越是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搞不好的学生,越有可能成为虚拟世界的交际高手。
(4)社会因素:还有一部分患有“网络综合症”者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生活问题或追求超现实满足的工具。现代人在享受着完备物质生活的同时,却不得不承受比前人更多、更大、更新、更无从逃避的压力——竞争的压力,都市生活快节奏的压力、思维需要急速转弯的压力、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的压力。所有这些压力,都使现代人心理适应脱节,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而在这时,网络从某个角度上就成了现代人逃避现实问题、追求超现实满足的工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