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义的本义与引申义
什么是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行为。《礼记·中庸》:“义者,宜也。” 后来朱熹又进一步解释说:“义者,天理之所宜。”
最早涉及义的典籍是《管子》,其中《牧民第一》中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四维是指的什么呢?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仁重在心,即所谓天良、良心。义重在行为之当。仁是本性,义重在对行为的判断。
“义”与其他词组成词语,如:
正义:公正合适的道理。
道义:用来维系和调整人与人关系的准则。
节义:节操义行,如宋洪迈《夷坚丙志·忠孝节义判官》:“吾今为忠孝节义判官,所主人间忠臣、孝子、义夫、节妇事也。”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回:“民知有忠孝节义,不知妄作邪为。”又江西向称“文章节义之邦”。
义愤填膺(yīng):填:充满。膺:胸膛。由正义而激发的愤怒充满胸膛。
义无反顾:从道义上讲只能勇往直前,不能回头观望或退缩。
义正辞严:理由正当充分,措词严正有力。
就义:为正义事业而被敌人残杀、殉难。《礼记·礼运》:“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义。”《宋史·忠义传五·尹谷传》:“尹务实,男子也,先我就义矣。”
还有如:义不容辞、见义勇为、大义凛然。
引申有合乎正义或公益性的行为,《淮南子·齐俗》云:“为义者,布施而德。”义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起义、首义、义举、义务、义愤、义勇、义演、义民、义妇、义庄、义塾、义舍。
又引申为情谊:义气、恩义、侠义、仗义,仗义执言,义重如山。当社会不公时,以强凌弱时,司马迁《史记》中的《游侠传》中便有一些这样的侠客,或仗义执言,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当统治者不仁不义,暴虐百姓时,便有人起义反抗,他们的旗号便是伸张正义,《水浒传》中的梁山泊好汉便是为此而有了聚义堂。
“义”与”仁”还并用为道德的代表。
仁至义尽:至:极,最;尽:全部用出。竭尽仁义之道,指人的善意和帮助已经做到了最大限度。其出处见于《礼记·郊特牲》:“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
时“义”,是一种人生观和人生价值观,至今仍然是中国人崇尚的道德表现。
义还有其他意思,如法则、意义、字义、功用等,不在道德范畴之内,这里不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