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谨慎使用“智能设备”

谨慎使用“智能设备”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者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弄清智能设备对幼儿的具体影响。毫无疑问,智能设备会导致重度依赖此类设备的儿童的大脑发生改变。她采访了超过1000名儿童、500位父母和250名青少年,询问他们对智能设备的感受是什么。正因为这种本能是如此强烈,我们更需要有意识地限制自己对智能设备的使用。父母或其他看护着需要对自己使用智能设备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有所察觉。因为他们用智能设备处理新信息时,孩子会感到被忽略。

很多父母、祖父母和育儿专家都对各种智能设备对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的影响十分关注。

研究者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弄清智能设备对幼儿的具体影响。毫无疑问,智能设备会导致重度依赖此类设备的儿童的大脑发生改变。因为我们学习并为之付出时间和精力的任何事物都会改变我们的大脑。但我们不明白的是,智能设备引发的大脑改变对孩子以及他们的后代是好事还是坏事。

对这些重要的问题,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举例来说,根据美国早教协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和弗莱德·罗杰斯早期学习(The Fred Rogers Center for Early Learning)和儿童媒体研究中心(Children's Media)联合发布的育儿建议,不应让两岁以下的幼儿被动使用屏幕设备,如观看传统电视节目等。但我们对iPad和互动式电脑游戏给儿童造成的影响尚不清楚。致力于研究儿童对现代科技的使用的教育专家华伦·巴克莱纳(Warren Buckleitner)指出,这种互动本身对孩子的多项学习能力有积极影响。这种互动会给予孩子一种“赋权”感,换句话说,他们会意识到自己有“权力”主导屏幕上的变化。这种学习自主权意识对儿童就是一种良性影响。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我对智能设备本身对儿童大脑的影响并不担心。但我觉得成年人对智能设备的频繁使用可能会向幼儿传递负面的情感信息。幼儿很快就会认识到,只要新短信或新邮件的提示音一响,他们的父母或其他看护者就会中断同他们的互动,查看新信息。这也许只会花几秒钟时间,但更多时候,成年人会很长时间阅读和回复这些信息。父母和看护者意识不到,这种行为会让孩子觉得“原来任何人都比我更重要”。日复一日,陪孩子吃饭、外出和睡前交流的时间似乎都以成年人的智能手机为中心。不管智能手机占用的时间有多短,孩子都会体验到父母对自己的忽视。专心陪孩子是件非常辛苦的事,我们却往往无法及时认识到这一点。

任职于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学家凯瑟琳·史坦纳-阿黛尔(Catherine Steiner-Adair),就智能技术对家庭关系的影响发表过一份报告。她采访了超过1000名儿童、500位父母和250名青少年,询问他们对智能设备的感受是什么。令人惊讶的是,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反复提到五个同样的词:悲伤、疯狂、孤独、沮丧和痛苦。多么让人警醒!她也指出,孩子们已经不再把父母视为可以第一时间向其寻求帮助的人。父母或其他看护者需要知道,当你们陪孩子时,就该一心一意地陪孩子。因为孩子们需要相信,父母或其他看护者会专心倾听和照顾他们,而不会时不时地抛开自己,与电子设备中某个遥不可及的人交流。

对电子设备的依赖普遍存在,因此,如果你经常会查看信息或邮件的话,无需为此而内疚。我们的大脑本能地想了解新鲜事,没有人愿意错过。大脑对可能出现的新鲜好玩的事有固定的回应模式。正因为这种本能是如此强烈,我们更需要有意识地限制自己对智能设备的使用。正因为这很难做到,对孩子们而言才尤为重要。专心陪伴孩子,专心地倾听他们,专心地与他们互动,这些都是给孩子的宝贵馈赠。

大脑金知

父母或其他看护着需要对自己使用智能设备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有所察觉。因为他们用智能设备处理新信息时,孩子会感到被忽略。

我应该做什么?

●陪伴孩子时,你的智能设备要全程关机。

●如果你是在育儿中心工作并觉得全程关机很难做到,你可以将自己的手机存到管理处。如果有人找你,就请他打电话到管理处给你留言。看护者的角色十分重要,因为她对孩子情感和认知能力的整体发育影响非常大。

●如果你是在家中带孩子,应将手机设置为只能接受来电、短信或电子邮件的模式。等孩子离开,你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再查看新信息。

你已经知道关掉电视的重要性,所以请把这一点也列入你的育儿守则中,以便为孩子创造一个尽可能优质的,充满关爱的学习环境。

●如果身为父母,请将这一信息分享给其他家庭成员。对你有意和无意间传递给孩子的信息都要格外留意。你的孩子始终需要知道,他对你而言是最重要的人。如果你在家中带孩子时也需要工作,务必要确保你工作时有人帮你照料孩子。当你的工作结束时,就要把电子设备放到一边,专心地与孩子交流互动。你和你的孩子将从这份亲子关系中终生获益。因此,请让自己成为孩子生命中的“及时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