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苦”精神是延安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三苦”精神是延安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驾驶好“三苦”精神这艘船,驾设起“三苦”精神这座桥,就可以到达胜利的彼岸。“三苦”精神的三个层面体现三股力量,三股力量的合力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三苦”精神三个方面具有的独立性、完整性、系统性,是传承、实践延安精神的基础。

“三苦”精神是延安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张发盛

一、“三苦”精神是时代的需要

在改革开放不断取得突破和进展的同时,值得我们引起警觉和注意的是,辉煌业绩的背后隐藏着不少不健康的东西,存在着不少背离和丢弃延安精神的错误倾向,其中,最主要是党风不正和腐败现象。毛泽东把从西柏坡进北京称作一次“赶考”,很早就告诫我们,共产党人在战场上不愧英雄称号,但可能经不住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的攻击,在资产阶级的糖弹面前要打败仗。邓小平同志指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东西,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的经验特别值得注意。《国语·鲁语》有言:“沃土之民不材,逸也;脊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是讲不同的环境对人产生的不同影响。满族八旗靠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取得了大清天下,而八旗子弟丢掉了励精图治、艰苦奋斗,最后走向灭亡。我们共产党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怀有远大目标和坚强毅力的政党,一定要跳出中国历代王朝“开国励精图治、中兴飞黄腾达,没落一败涂地”的历史怪圈。江泽民同志指出:“我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没有过时,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艰苦岁月,要发扬延安精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离不开延安精神。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过若干年紧日子,不经过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社会主义是建不成的”。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是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造就一代新人的需要,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

中卫撤县设市后,市委通过深入了解中卫的历史和现状,正确分析和认识中卫在全区的位次和差距,深刻认识到强化对干部发扬“延安精神”的教育,提高干部素质对于设市后中卫市有着极端重要性,明确提出了“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大力倡导“情况在一线调查,工作在一线研究,问题在一线解决”的工作方法,在中共中卫市第一次党代会上,以“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以党的地方代表大会报告的形式被完整而明确地确立了下来。因此,“三苦”精神是时代的需要,是中卫社会经济发展,是弘扬“延安精神”的必然。

二、“三苦”精神是中卫先辈们优良传统的延续

中卫地处宁夏中西部,得黄河灌溉之利,处四方交通之要冲,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古老城市,积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但是,中卫又处于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接壤、交叉地带,长时期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统治者之间的战争,使中卫人民蒙受了巨大灾难,同时也培养了中卫人民抵御外侮、同仇敌忾,以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卫又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南面是高山,北面是大漠,中间是黄河。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卫人民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天抗争,与地抗争,与高山、大漠、黄河和洪涝干旱不懈地苦斗,孕育了中卫人民倔强的性格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创造了明代就被誉为“塞上江南”的美好家园。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卫市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降沙魔,抗干旱,在北部沙漠和南部南山台地改造出了30多万亩良田,使昔日的沙漠、荒地变成花果园、鱼米乡。沙坡头高大沙丘的治理闻名于世,保证了世界上第一条沙漠铁路——包兰线的畅通,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并被联合国命名为世界环保500佳单位。这些伟大的奇迹、成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奋发,开拓进取,务实苦干的精神是绝对做不到的。苦斗、苦争、苦干一直是中卫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主旋律。

三、“三苦”精神是传承“延安精神”的基础,是科学发展观在中卫建设中的体现

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一定要解决船和桥的问题,船和桥解决不了,过河的目的就不能达到。“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就是具体的船和桥,就是实践性极强的具体方法。我们驾驶好“三苦”精神这艘船,驾设起“三苦”精神这座桥,就可以到达胜利的彼岸。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物质第一,精神第二,一种崇高的精神一旦产生,就会转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使一定的物质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毛泽东同志还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是什么?它是一种思想信仰,是一种品格修养,是一种道德理念,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气概情怀,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传承。“三苦”精神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人的精神,就是延安精神在中卫建设实践中的传承和发扬。

“三苦”精神的提倡就是要激发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它包括三个层面:“领导苦抓”就是决策要科学,目标要明确,措施要具体,监督要得力;“干部苦帮”就是宣传要深入,工作要到位,解决在一线,服务在基层;“群众苦干”就是盯准方向标,团结一条心,不怕苦和累,发挥能动性。“三苦”精神的三个层面体现三股力量,三股力量的合力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如同军队打仗,决策英明,指挥有力,士气旺盛,就一定会取得胜利。“三苦”精神三个方面具有的独立性、完整性、系统性,是传承、实践延安精神的基础。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符合科学,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否则就要失败,遭到自然规律的惩罚。中卫市人民没有忘记1958年的“大炼钢铁”;没有忘记“文化大革命”中为解决积肥问题的黄土搬家,大搞所谓“土堆——粪堆——粮堆”的推理,结果是土堆、粪堆越来越大,而粮堆越来越小,以致造成饥荒好几年;没有忘在山区开荒种田,在寺口子筑坝拦洪水,结果造成山区水土流失加重,寺口子库变成无水干库;没有忘记土壤改良深翻一米多,结果生土翻上来反而造成减产。所有这些,人民群众不知付出多少劳动,吃了多少苦,换回来的是事与愿违,得不偿失。中卫市人民群众没有忘市场经济开始的那几年,政府提倡的事项群众不领情,农作物不是种不成就是种成了以后却没有市场,产品卖不出去,从而造成干群关系紧张,政府讲话失灵。究其原因,是不合乎科学,不合乎市场经济规律。中卫设市后,中卫市委在认真分析中卫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的基础上,确定了在中卫黄河以北发展设施蔬菜,黄河以南发展养鸡业,广大的香山山区发展压砂西瓜的农业产业化战略目标。香山地区地面广阔,土地、砂石资源丰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具有发展硒砂瓜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发展硒砂瓜这一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实践中,干群一心,全市上下大力发扬“三苦”精神,激情创业,热情干事,取得了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经得住检验的巨大效果,开辟了这片荒凉山区发展史上的新天地。在宁夏中部干旱带上,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压砂西瓜基地,由2004年的不足10万亩发展到2007年100万亩,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宁夏中部干旱带40万回汉人民找到了一条生存发展的致富之路。中卫香山人民没有忘记2005年遭百年不遇的大旱,中卫市上至书记、市长,下至乡村干部在内的近万名干部,挽起裤子、提着水桶,与群众一起拉水浇瓜,打了一场成功的抗旱保苗攻坚战。中卫香山人民没有忘记2006年50万亩硒砂瓜喜获丰收,为了打开南方高端市场,市委书记刘云在厦门吆喝卖瓜,抢了《厦门日报》的头版。现在中卫香山的硒砂瓜市场已经遍及全国各地,2008年将进军北京,成为北京奥运会上全世界运动员的保健食品。中卫的硒砂瓜为宁夏、为中卫打造了一张厚重的具有王牌优势的特色产业名片

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的时候,干部的威信高了,政府的号召灵了,一个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出现了。石头缝里长出香甜的硒砂瓜,千年荒山变成“刮金板”的西瓜地,变废为宝,腐朽化神奇,这是何等的创造精神!中卫人民以其骄人的业绩诠释了在科学发展观引导下,“三苦”精神所产生的巨大伟力。“夏日炎炎草木稀,香山濯濯唯瓜绿”,一眼望不到边的硒砂瓜在群山之中构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置身这种恶劣自然环境中出现的富民工程,谁不感慨万千,激情满怀,这是一种伟力结出的丰硕成果,是“延安精神”结出的丰硕成果,是“延安精神”传承、发扬下的“三苦”精神结出的丰硕成果。面对中共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牢记胡锦涛同志在延安慰问老区人民讲话中提到的:“我们要把延安精神作为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作为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中卫人民将再接再厉,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继续保持发扬“三苦”精神,让“延安精神”永远伴随着中卫的各项事业发展前进,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作者单位:中卫市延安精神研究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