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脱贫致富的一面旗帜

脱贫致富的一面旗帜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彭阳县地处六盘山东麓,全县20个乡镇167个行政村,24万人口。目前已经有40多个小流域变成了花果山、杨柳沟,过去干旱的山沟如今有几十条流出了潺潺的溪水。作为贫困县,衡量各项工作的最终标准就是脱贫。全面推行部门定点包扶贫困村,县级干部包扶贫困村户、乡镇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办法,层层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

脱贫致富的一面旗帜——彭阳县艰苦创业改造山河的调查报告

彭阳县地处六盘山东麓,全县20个乡镇167个行政村,24万人口。境内沟壑纵横,干旱多灾,属于国务院“三西”重点扶贫县之一。1983年建县初期,到处是荒山秃岭,经济基础十分落后,群众生活极端贫困。就是在这样一个穷山区,彭阳人民在短短十余年的时间里用自己辛勤的双手,使贫穷落后的面貌大为改观,走出了一条切合本地实际、有成效的发展路子。与建县时相比较,彭阳县粮食产量由6000万公斤增加到9000万公斤,有林面积由6万亩增加到68万亩,经济林由9000亩增加到18.4万亩,基本农田由3.8万亩增加到54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不足百元增加到850元,财政收入由78万元增加到701万元。我们在调查期间,听到了许多彭阳人民改变家乡面貌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看到了他们战天斗地治山治水的动人场面,深深地被彭阳人身上那种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拼搏向上的精神所感动。建县后的十几年里,彭阳历届党政领导认准路子,科学决策,他们把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植树造林、改土治水、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作为加快脱贫致富的根本措施来抓。

狠抓林业建设,人工林覆盖率居宁南山区8县第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彭阳县委、政府在分析研究长期以来“种田不得甜”的原因时认识到,山区贫困的根子在山,潜力在林,希望在林,突破口在经济林。他们把林业建设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振兴当地经济的突破口,在全县掀起了植树造林的热潮。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不少群众在林果业上受益。1990年,县上进一步加大林业建设力度,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注重效益的原则,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逐步形成了“山顶沙棘柠条戴帽,山坡地埂杏树山桃缠腰,刺槐臭椿种遍沟岔河道,庄前院后广种核桃花椒,河谷山台发展苹果梨桃,土石质山区封造针阔混交”的林业建设新格局,全县林业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截至1996年底,全县森林累计保存面积68.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3%提高到11.86%,木材蓄积量达60万立方米,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9.2%。建成了具有明显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三个重点工程,即以挂马沟林场为主,集用材、水源涵养为一体的针叶林基地10.3万亩,以“两杏一果”为主的经果林基地15万亩,百里生态经济林通道工程示范区3万多亩。

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人均拥有高标准基本农田居宁南山区8县第一。建县十多年来,彭阳县历届领导认准了一个理: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先改变恶劣的生态环境。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既定的方针和路子却始终不动摇,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决心一天也没有动摇,领导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干给一级看。近年来,他们充分利用“三西”资金和“4071”项目实施的机遇,全民动员,以小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集中连片治理,走人机结合、生物锁边的路子。农田建设实行大会战,涌现了一大批像窨子掌、杨湾、黑窑滩、高建堡等综合治理的先进典型。目前已经有40多个小流域变成了花果山、杨柳沟,过去干旱的山沟如今有几十条流出了潺潺的溪水。1992年以来,全县基本农田每年以5万亩左右的速度增加,目前全县人均占有基本农田2.3亩,特别是人修农田,在没有一分钱补助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每年夏收后的空闲时间,县、乡、村齐抓共管,思想、指挥、人员、技术四到位,每年有3万~4万的劳动力奋战在建设工地,仅1996年全县就完成了百亩点103个,50亩点130个,质量达到了机修水平。高标准基本农田建成后,抗旱水平大大提高,蓄水能力达到一次降水100多毫米水不下山,粮食增产能力比改造前提高两倍,过去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

狠抓支柱产业建设,支柱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居宁南山区8县第一。建县以来,历届县委、政府通过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不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制定了稳定发展粮油生产,大力开发果、牧等支柱产业的方针。按照这一方针,近年来,果、牧等支柱产业迅速发展。发展经果林方面,以“两杏一果”为重点,建成了以生产果脯果汁饮料为主要产品的龙头企业,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的林果产业化雏形,全县80%的农户直接受益于林,涌现出古城乡的马成录、城阳乡的杨万珍等两千多户依靠发展林果业脱贫致富的典型。发展畜牧业方面,按照“小规模、大群体”的思路,以六盘山东麓阴湿带草场养牛区、红茹河牛猪兼养区和北部山区羊牛兼养区为基地,以发展养牛业为重点,优化畜牧结构,大力发展示范户,积极扶持重点户,努力提高商品率。1996年,全县饲养黄牛4.3万头,出栏率为16.4%,牧业总产值5690万元。由于支柱产业的发展,改变了过去以粮食为主的产业单一的局面,支柱产业产值近亿元,收入已经占到农民全年总收入的40%以上。

狠抓扶贫开发,绝对贫困户脱贫率居宁南山区8县第一。作为贫困县,衡量各项工作的最终标准就是脱贫。近几年,他们接连打了七个硬仗:一是以地膜玉米、冬小麦为主的粮食生产仗,二是支柱产业发展仗,三是基本农田建设仗,四是水利建设仗,五是林业建设仗,六是道路建设仗,七是科技推广仗。特别是作为实施“温饱工程”重要措施的地膜玉米,在抗旱增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全县1996年种植地膜玉米6.4万亩,占全区地膜玉米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单产水平在500~800公斤,接近或者超过引黄灌区的水平,就是在大旱的1995年,其他粮食几乎绝产,地膜玉米的单产仍达到400公斤。

在具体扶贫工作中,他们强化领导,确保扶贫到村到户,实施了“1335”扶贫开发工程。即每户至少出售1头商品畜、发展3亩窖灌高效农业、人均3亩高标准基本农田、户均5亩以“两杏”为主的经济林。建档立卡到户,目标责任到户,资金安排到户,各项扶贫优惠政策落实到户,扶贫效益和贫困村户直接挂钩。全面推行部门定点包扶贫困村,县级干部包扶贫困村户、乡镇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办法,层层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目前每个县级干部都包扶一个贫困村和5~10个贫困户。通过包扶,总体上基本实现了村村有脱贫规划,户户有脱贫路子,人人有脱贫行动。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劳务输出网络,有计划、有组织地输出劳务,扩大就业门路。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工作,贫困面已由过去的90%下降到38%,人均纯收入在300元以下(1990年不变价)的绝对贫困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比重为7.9%。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彭阳县的宝贵经验,就是有“一条好的发展路子,一个好的发展规划,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一支好的干部队伍,一系列好的典型,一种好的进取精神”。他们取得上述成绩的主要原因是:

自力更生、知难而进。彭阳县农业生产条件很差,建县时,不要说和川区比,就是和固原地区其他县相比也是落后的。是怨天尤人躺在国家身上“等、靠、要”,还是动员民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家园?历届县委、政府的领导都坚决地走上了自力更生的道路。在植树造林、人修农田和乡村道路建设中,全县近几年人均年出工35~40个。广大干部农民晒黑了脸,磨破了皮,跑细了腿,面对各种困难,不等不靠,毫不退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数百平方公里,累计完成人修农田20多万亩,植树造林50多万亩,完成了村村通电的任务,新修乡村道路169公里。当问起苦不苦时,农民异口同声告诉我们:“苦坏了!”但他们抬头看到满山属于自己的杏树桃李,自己修建的反坡水平梯田和盘旋在山间的道路,总是欣慰地对我们说:“共产党带领我们致富,再苦也值得。”

领导垂范、团结务实。在彭阳人民战天斗地的实践中,各级干部和群众都深深感到,越是任务繁重,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加强团结。要搞好团结,领导班子必须率先垂范,作出榜样。在每年的小流域治理大会战中,全县干部劳动7天,主要领导亲自上阵,吃在工地,干在工地,任务与大家一样多,速度与大家一样快,标准与大家一样高。县里的干部告诉我们,彭阳的典型绝大多数出自县级领导抓的点。领导的带头作用影响和教育了基层干部和部门的干部。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同甘共苦,奋战在作业场地,全县167个行政村党支部,有162个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县直属部门之间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互相支持,无论植树还是机修农田、搞水利建设,哪个部门资金不足,其他部门就积极调剂,保证工作任务的完成,全县上下出现了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局面。

埋头苦干、锲而不舍。在彭阳,站在改造过的山头举目四望,最能感受到彭阳人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无论是隔坡梯田,还是隔带反坡水平沟整地,动用土方量难以计数。李志远,一个拄着双拐植树的人,从80年代初开始,凭借一锄一锨,每年挖山不止,植树不止,在他的脚下走出了一道道崎岖的山路,在他的手上栽下了各种树木累计达到8.6万株。在彭阳,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他们身上焕发着不改变家乡面貌誓不罢休的“愚公”精神。近几年,全县有41个部门、数百名干部常年驻在条件艰苦、气候最恶劣的山村,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农口的干部大多数很少有休息日,经常翻山越岭为农民传授技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这些衣着朴素、面目黝黑的县乡干部没有风沙、误餐补贴,生活俭朴,作风扎实,从无怨言。乡村干部之间不是比谁更安逸、谁更会享受,而是比谁干得多,谁的治理区技术水平高。

因地制宜、依靠民众。彭阳县在农村改革与发展中,牢牢地把握住农业生产条件恶劣这个最基本的县情,把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了是否有利于彭阳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否有利于脱贫致富,是否有利于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崾岘乡白岔村是彭阳县一个偏远的行政村,全村地无三尺平,自然条件十分恶劣。70年代末,有关部门曾在这里进行改善生态条件试点,上了许多树种,但经过多年的实践成效甚微,倒是村民传统零散种植的山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县乡村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经过反复研究,发现杏树成活率高,病虫害少,群众又有种植经验,随即确立以开发杏子为主的林果产业的思路,积极组织和引导群众规模开发。目前种植面积4000多亩,仅此一项全村人均收入200元以上,而且由于一业的带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整个收入不断增加,去年人均超过1000元。为了适应市场,彭阳采取了“产业规模化,品种多样化”的发展路子。在经果林建设上,实行了“五个一”的发展战略,即一万亩梨、一万亩花椒、一万亩核桃、一万亩枣子、一万亩优质苹果,由于品种更新较快,果品质量提高,农民果品收入显著增加。彭阳县是在全区率先实行“四荒地”拍卖的,他们踏踏实实地在拍卖的11.7万亩荒地上按照“山顶沙棘、柠条戴帽,山坡杏树缠腰”的要求搞起了综合治理,如今的“四荒地”绿意葱茏,不但美化了荒山,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为村级集体和农民增加了收入。

自治区党委政研室

(原载1997年5月18日《宁夏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