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淡定对待得与失

淡定对待得与失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平常心对待得与失,是领导干部应有的胸怀和气度。其实,得与舍是一回事,得失本一体。得与失似是孪生姐妹,始终不离不弃的。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应该从战略的高度看待得与失。领导干部正确对待得与失,需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淡化“当官”观念。正确对待得与失,要有“甘于吃亏”的精神。正确对待得与失,要能淡然对待个人的进退留转。

六、淡定对待得与失

“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用‘学吃亏’一语律己;以‘怪不得’三字待人。”

孔子家语》记载:有一天楚王出游,遗失了他的手弓,下面的人要找,楚王说:“不必了,我掉的弓,我的人民捡到,反正都是楚国人得到,又何必去找呢?”孔子听到这件事,感慨地说:“可惜楚王的心还是不够大啊!”“为什么不讲人掉了弓,自然有人捡得,又何必计较是不是楚国人呢?”

“人遗弓,人得之”应该是对得失最豁达的看法了。就我们个人而言,有得有失;就全人类而言,不是一样吗?这仿佛云来云往、雨来雨往,这世上总有晴朗与阴雨的地方;又正如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这世间的一切总是继往开来、生息不断的。所以得与失,到头来根本就是一无所得,也一无所失啊。

以平常心对待得与失,是领导干部应有的胸怀和气度。其实,得与舍是一回事,得失本一体。能舍一池之水,便能做一池之主,能舍一江之水,便能成一江之气。领导干部应明白舍与得的辩证法。

战国时齐相孟尝君以养士出名,由于他待士诚恳,感动了一个叫冯谖的落魄之人。一次孟尝君叫人到其封地薛邑讨债,冯谖自告奋勇,问将催讨回来的钱买什么,孟尝君让他买点家里没有的东西。冯谖到了薛邑后,见老百姓的生活十分穷困,听说孟尝君的讨债使者来了均有怨言,于是召集邑中居民,说:“孟尝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难,这次特意派我来告诉大家,以前的欠债一笔勾销,利息也不用偿还了,君上叫我把债券也带来了,今天当着大家的面把它烧毁,从今以后再不催还。”说着冯谖果真点起一把火,把债券都烧了。薛邑的百姓没料到孟尝君如此仁义,人人感激涕零。冯谖回来后,孟尝君得知实情大为不悦,冯谖说:“你不是叫我买家中没有的东西吗?我已经给你买回来了,这就是‘义’。焚券市义,这对您收拢民心是大有好处的啊!”孟尝君吃了个哑巴亏,只有打发冯谖一边休息去。数年后孟尝君被人谮谗,相位不保,三千门客也走了大半,只好躲回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听说他回来了,倾城而出夹道欢迎。孟尝君感动不已,终于体会到了冯谖“市义”的苦心。

得失之间的转化,有时并不能马上看到,冯谖是运气好吗?显然不是,他深知“得”与“失”的奥妙,掌握取舍的主动权,让它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img24

孔子

得与失似是孪生姐妹,始终不离不弃的。“得”的同时未必不是“失”,“失”的同时焉知不是“得”?此时“失”可能彼时“得”,此处“得”可能彼处“失”,“得”一时可能“失”一世;“失”一点可能“得”更多。这恐怕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

得失寻常事,天理不可违。人越是不计得失,勇于牺牲,乐于奉献,往往社会越是给予丰厚回报;人越是得失坦然,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往往生活越是让他得失相当;谁要是患得患失,斤斤计较,锱铢必争,十之八九“万般自作由自受,竹篮打水一场空”;谁要是贪得无厌,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早晚将会“一失足成千古恨,无奈走上断头台”。此之谓:人算不如天算,天理不容人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应该从战略的高度看待得与失。从战略高度看人生得失,人的心胸会因之而博大,精神会因之而多升华,思想的天地则会廓远而空明。对人世间的名利、权势、纷争会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审视它,由热衷到冷却,由追求到舍弃,由浓烈到淡化,懂得人生在世,纵有七尺之躯,百岁之年,同时空的无边无垠相比,不过“微尘”与“刹那”而已。与其让身外之物、无聊之事控制自己而虚度年华,不如把握人生的真实,多干点有益于社会、国家的实事。

从战略的高度看人生得失,会产生最大的宽容与谦卑。对工作中的困难与挫折,甚至不公正的待遇,视之为天降大任的磨炼;对生活中的蝇头小利,视之为陷阱;对精于算计的小人,则视之为芥末,不为之计较、气恼。对自己已取得的某些成就与功绩,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时刻提醒自己:谦受益,满招损。

从战略高度看人生得失,念时空之渺渺,天地之悠悠,才惊觉人生苦短,这样就会自然而然地生出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与责任感:不能做擎天之柱,就甘于做铺路的小石子;不能干大刀阔斧的事业,就干些扎实的基础工作;不能营造大片森林,就植下一些小花小草……总之要脚踏实地,尽心尽力,出自己能出之汗,使自己活得对别人有用,对社会有利,自己也就心安、无悔。

领导干部正确对待得与失,需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淡化“当官”观念。党的宗旨要求领导干部要“吃苦在别人前头,享受在别人后头”;要心里想着群众,想着集体和国家,先人后己,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所以说,领导干部只有树立了为人民利益甘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才能心甘情愿地视“吃亏是福”,对个人的名利得失才能“拿得起、放得下”。

正确对待得与失,要有“甘于吃亏”的精神。能否吃亏,是古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之一。被称为“清初三大家”之一的散文家魏禧,他曾经说道:“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用‘学吃亏’一语律己;以‘怪不得’三字待人。”这也是明朝儒士薛敬轩所奉行的。作为今天的领导干部,更应该有甘于吃亏的精神和胸怀。一首《吃亏歌》中唱道:“当干部就应该能吃亏,能吃亏自然就少是非。当干部就应该肯吃亏,肯吃亏自然就有权威。当干部就应该多吃亏,多吃亏才可能有人随。”其中道理耐人寻味。

正确对待得与失,要能淡然对待个人的进退留转。能否正确对待个人的进退留转,不仅是检验领导干部是否有私心杂念的试金石,也是对领导干部党性观念的一次重要考验。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领导班子的新陈代谢是一种自然规律,也是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不断发展的需要。因此,面对进退留转,领导干部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平常之心对待,一切以有利于党的事业为重,正确对待个人的进步,同时也要正确对待别人的进步;正确处理个人愿望与组织需要、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的关系,轻个人进退,重党的事业,顾全大局,心平气和地服从组织安排。不管班子如何调整、岗位如何变动,工作热情不消减。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尽管司马迁早有此言在先,但功名利禄终归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得之不易,失之不难。因此说,芸芸众生虽未必都能成为不计个人得失的圣贤,但为人处世起码还是不要把名利看得过重,不应该更不必终生为得失所累。坦然面对得失,得之不喜不狂,失之不悲不惜,一切顺其自然,一生沉浮自如,这同样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并非谁都可以达到的人生境界。

作为领导干部,对待名利得失更要有淡泊之心: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保持冷静,做人知足,用平淡之心剖析自己,鼓励自己,定位自己,在名利面前做到“难得糊涂”。唯此,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

img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