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把握全局的战略眼光

把握全局的战略眼光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凶恶的敌人,求胜心切的主战派提出“速胜论”的战略主张。战略眼光的基本要求是一切着眼全局,即把全局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局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放眼全局的战略眼光,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求领导者正确处理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包括空间上各种要素、时间上各个阶段之间的关系。二是重大矛盾和战略布局。

二、把握全局的战略眼光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连蒋介石读到后,也不得不颔首称是,点头称颂。

战略眼光,是指从全局、长远、战略的高度看问题、作决策的预见能力,是人们分析和解决宏观性、前瞻性、政策性等重大战略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领导者是否有战略眼光,不仅直接影响到领导者观察、分析、判断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立场、观点,而且直接影响到领导者的领导方法、领导艺术、领导绩效。

大至治国安邦,小至企业求存图兴,倘若没有高瞻远瞩、明察秋毫的战略眼光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必将在险象环生、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面前被淘汰出局,走向衰亡。

抗战爆发后,图谋已久的日本侵略者攻势凌厉,推进神速。在不长的时间内,华夏大好河山,多陷敌手。铁蹄所到,炎黄子民,屡遭荼毒和凌辱。面对凶恶的敌人,求胜心切的主战派提出“速胜论”的战略主张。而以汪精卫、戴季陶为代表的亲日派则认为,敌强我弱,抗战必败,抗战必亡,只有与日本全面合作,开门揖盗,方能苟延残喘。

是战?是和?各界仁人志士忧心如焚,莫衷一是。

然而在延安枣园的一间窑洞里,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在对国际形势、敌我双方的国情、政治、经济、力量对比进行了综合分析后,高瞻远瞩地指出:中日战争,我方既不能速胜,也不会速败速亡,而是一场持久的战争。在他所著的《论持久战》中分析道:敌强我弱,欲求速胜,欲速不达。但敌国是小国,国小力贫,人力、物力、国力都不堪承受长期的战争。中国是大国,地域辽阔,人力、物力都较日本占有优势。因此,采取“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战略战术,发动民众,全民抗战,进行持久的战争,以时间换空间,积小胜为大胜,扬我所长,克敌所短,就能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敌人发动的是不义的侵略战争,我方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日本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必然会引起英美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不满,必然会得到同情中国人民正义事业的友好国家和人民的理解和广泛支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因此,毛泽东高瞻远瞩的预见到,抗战必胜,抗战才有出路,唯有抗战,才能免遭亡国灭种。

这一远见卓识的论断一经发表,立刻在全国引起巨大的反响。它不仅给了投降派一记响亮的耳光,也给全国人民的抗战事业指明了方向。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连蒋介石读到后,也不得不颔首称是,点头称颂。旋即,《论持久战》作为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件被印发各战区,在八年抗战中,指导全国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

领导干部是否具备相应的战略眼光,关系到能否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关系到能否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生活深刻变革的今天,党的执政环境和根本任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的战略眼光能力显得尤为迫切。

战略眼光的基本要求是一切着眼全局,即把全局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局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其具体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工作必须有全局谋划,不可陷入事务主义。领导干部应当善于思考——善于把具体问题提到原则的高度加以分析、思考,不能只罗列现象,看不到本质;善于把局部问题放在整体中加以思考,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善于把当前问题放在过程中加以思考,不能急功近利、鼠目寸光。就是说,对于工作一定要重视规律性、系统性、前瞻性的思考,重视想大事、谋全局,努力做到高瞻远瞩。现在流行一种说法,叫“细节决定成败”,但是,这里必须有一个前提,即战略指导是正确的,离开了这一前提,战略上发生了失误,细节没有意义,或者只有相反的意义,正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

二是判断是非得失必须以全局利益作标准,不可因小失大。在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左”倾军事冒险主义者在敌强我弱、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反对一切必要的退却,结果造成全局的失败。毛泽东说:“他们看问题仅从一局部出发,没有能力通观全局,不愿把今天的利益和明天的利益相联结,把部分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联结,捉住一局部一时间的东西死也不放。”邓小平说:“有些事从局部看可行,从大局看不可行;有些事从局部看不可行,从大局看可行。归根到底要顾全大局。”我国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正是着眼全局,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整体效益;国家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也是着眼全局,为了把今天的发展同明天的发展联结起来,避免由于今天的“发展”而使明天的发展丧失必要条件。

三是在事关全局的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不可随波逐流。全局利益是根本利益,丢掉了全局就是丢掉了根本,在事关全局的问题上,一定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这是原则性、党性的表现;而在事关全局的问题上模棱两可、摇摆不定、随波逐流,甚至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就是丧失原则、丧失党性。所谓妥协、让步、退却等等,都是联系于全局的需要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是为了实现原则性而实行的必要的灵活性;如果离开了原则性,离开了全局的需要,甚至破坏了全局的发展,那就不是灵活性,而是机会主义。

放眼全局的战略眼光,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求领导者正确处理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包括空间上各种要素、时间上各个阶段之间的关系。领导者要在实际工作中体现战略眼光,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善于把握重点。每一局部在全局中都有其特定的、各不相同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对待各个局部不可以平均使用力量,必须把握重点。荀子说:“主好要则百事详,主好详则百事荒”。从一定意义上说,抓住了重点就抓住了全局,丢掉了重点就丢掉了全局,正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重点主要有三类:一是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它决定战略主攻方向,对全局的发展起主要的决定作用。二是重大矛盾和战略布局。主要矛盾规定了工作的战略主攻方向,但主要矛盾不是唯一矛盾;围绕主要矛盾还有一系列重大矛盾,它规定了工作的战略布局,主要矛盾和重大矛盾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全局的发展。三是关键环节和工作的着力点。构成全局的各个局部在发展中是不平衡的,有些局部比较薄弱,有的局部最薄弱,这些最薄弱环节中的某些重要环节常常成为制约全局发展的关键环节。善于抓住并着力解决这些关键环节,是加快推动全局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是坚持统筹兼顾。强调重点不是否定一般,而是为了更好地带动一般。这就要求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各个方面。统筹兼顾是我党历来的方针,也是一项重要领导艺术。毛泽东把这个方法叫做“弹钢琴”。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其根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三是注意照应阶段。阶段之间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结。互相区别,要求领导者立足当前,只能去做那些现阶段应该做而又可能做到的事情,不可超越阶段;互相联结,要求领导者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在实现当前任务的同时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准备必要条件,而不是使下一阶段的发展丧失必要条件。立足当前,放眼长远,要求增强预见性。没有科学预见,就没有战略眼光。有了科学的预见,才能胸怀远大目标,才能关照好发展的各个阶段,才能未雨绸缪,争取主动,防患于未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