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辽宁全面振兴为目标大力推进对外开放

以辽宁全面振兴为目标大力推进对外开放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年9月,国家批准兴办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随后营口港被批准对外开放。至此,辽东半岛已全部实现对外开放。辽宁对外开放的区域格局基本形成。辽东半岛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带动了整个辽宁的对外开放持续发展。这标志着辽宁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1984年,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发展辽东半岛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战略思想。

以辽宁全面振兴为目标大力推进对外开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辽宁的经济发展基本上处于封闭状态,与国际的交流和往来甚少。与南方沿海省份相比,辽宁不具备毗邻港澳台的优越地理位置,也不具备侨民侨胞多和海外关系多的优势。在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的计划经济格局中,辽宁缺乏对外开放传统,人民群众的开放意识不强。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的新篇章,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也使辽宁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30多年过去了,辽宁的对外开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推进,渐进开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从阶段性特征上来看,辽宁的对外开放呈现出由慢到快,加速度不断加大的几个阶段

全省对外开放由慢及快,由快及高,从沿海到腹地,从东南到西北,从局部到全面,在不断深入的前提下,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1979年至1988年)。这一阶段,辽宁的对外开放从沿海到腹地梯次展开。1979年,辽宁开始利用外资,1983年办起第一家合资企业。1984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发展辽东半岛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战略思想。1984年4月,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联合召开的“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上,大连被列为进一步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同年9月,国家批准兴办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随后营口港被批准对外开放。1985年初,营口市开始享有沿海开放城市的部分优惠政策,锦州市被批准为甲级开放城市,之后丹东港也实现对外开放。1988年3月,国务院颁布21号文件,正式批准辽东半岛——沈阳、大连、丹东、营口、盘锦、锦州、鞍山、辽阳8市及其所属17县区对外开放。至此,辽东半岛已全部实现对外开放。辽宁对外开放的区域格局基本形成。这一期间,全省共兴办外商投资企业1316家,利用外资合同额26.7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1亿美元。

第二阶段是推进阶段(1989年至2003年10月)。这一阶段,辽宁的对外开放在广度和深度上加速发展,对外开放的水平在不断提高,对外开放工作紧紧围绕着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造和老工业基地振兴展开。在1989年至1992年间,全省共兴办外商投资企业4519家,利用外资合同额66.4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1亿美元;1992年全省进出口总额为76.6亿美元,其中出口61.8亿美元,比1988年增长60.9%。辽东半岛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带动了整个辽宁的对外开放持续发展。到世纪之交,辽宁已基本形成以大连为龙头的沿海城市、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和以锦州为中心的辽西地区的“三点一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在1993年至2003年11年间,辽宁对外贸易实现了四大突破,1995年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2000年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2002年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200亿美元,2003年进口总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

img65

辽宁省召开对外经济技术会议暨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展销会

第三阶段是深化阶段(2003年至今)。这一阶段,辽宁的对外开放步入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省委、省政府对辽宁作为沿海省份所拥有的区位优势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对开放规律的把握也在不断深化。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也为辽宁对外开放实现全方位、宽领域、纵深化发展创造条件。2005年6月30日,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在鼓励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推进重点行业和企业的技术进步,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等方面为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出指导意见。2006年初,《辽宁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点开发建设大连长兴岛、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辽西锦州湾、丹东临港产业基地和庄河花园口工业园,通过“五点一线”大开发,形成沿海与内地互动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这标志着辽宁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2006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函复海关总署同意设立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这对于进一步扩大辽宁对外开放,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全面推进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这一期间,全省共兴办外商投资企业1.16万家,利用外资合同额65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9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10%。对外贸易又实现6次突破,进出口总额2004年突破300亿美元,2005年突破400亿美元,2007年突破500亿美元;出口总额2005年突破200亿美元,2007年突破300亿美元;进口总额2006年突破200亿美元。

目前,辽宁全省对外开放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等社会领域,全社会开放意识不断增强,对外开放综合环境日益优化,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在空间布局上,从点到面、从前沿到腹地逐步展开

30多年来,辽宁对外开放的空间布局依次展开,特别是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东北振兴和沿海开放的双重机遇,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纵度上由沿海向内陆不断扩展,从横向上,重点抓好“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大力推进辽宁中部城市群开放,加快辽西北地区开放,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构筑沿海与腹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对外开放新格局。

1984年,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发展辽东半岛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战略思想。在中央决定把大连市列为进一步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后,省委、省政府迅速做出《关于进一步开放大连、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的决定》,有力地促进了辽东半岛的对外开放。

1985年,辽宁省委、省政府对辽东半岛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省第六次党代会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振兴辽宁,首先要集中精力抓好以大连等港口城市为窗口、以沈阳等中部城市群为腹地的辽东半岛经济区的开放。”省委、省政府先后在大连、营口、丹东、锦州等沿海城市召开了四次现场办公会、两次全省经贸会、一次出口专厂(车间)、基地座谈会。在营口市和东沟县(现东港市)进行了按“贸工农”型调整产业结构的试点,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及时解决了对外开放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各市也把对外开放列为工作的重点,加快了对外开放工作的步伐,使全省对外开放工作出现了新形势。

1988年,辽宁紧紧抓住国务院正式批准辽东半岛对外开放的机遇,全面部署,重点规划,开始了辽东半岛及全省对外开放的具体实施步骤。先后就兴建营口市鲅鱼圈出口工业区;锦州市、辽阳市、鞍山市、沈阳市、丹东市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问题举行现场办公会,及时解决了许多新问题,还在大连市召开了对外开放研讨会。到1990年末,全省初步形成了以大连、营口为窗口,以沈阳等中部城市群为腹地的对外开放格局。随后,辽宁的对外开放区域不断扩大,布局日趋合理。到2002年,形成了以大连为“龙头”,以丹东、营口为两翼的辽东半岛南部开发区,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开发区和以锦州为“窗口”的辽西地区开发区的“三点一面”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2005年,为落实中共中央振兴东北的战略部署,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为贯彻实施中共中央经济发展战略,辽宁省委、省政府经认真研究论证,在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全省“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要努力打造“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五点一线”的“五点”是指: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含盘锦船舶工业基地)、辽西锦州湾沿海经济区(含锦州西海工业区和葫芦岛北港工业区)、辽宁丹东产业园区和大连花园口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582.9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为219.86平方公里。“一线”是指:从丹东市到葫芦岛市绥中县1443公里的滨海公路。通过“以点连线、以线促带、以带兴面”的空间发展格局,辐射和带动距离海岸线100公里范围内的沿海经济带的发展。

2008年初,为了在更高的起点上加快推进“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步伐,以使“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尽快在国内外合作中占据制高点,并使其尽早纳入国家战略,省政府决定适当扩大沿海经济带重点支持发展区域范围,赋予其相应政策,以此推动沿海经济带又好又快发展。新增17个政策支持区域,规划总面积701.11平方公里,起步区总面积503.41平方公里。

辽宁省委、省政府作出“五点一线”重大部署后,全省上下迅速行动,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速度,取得了开发开放的阶段性成果。截至2008年6月底,“五点”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01.3亿元,已开发土地面积157.9平方公里,占起步区总面积的71.8%;实际利用土地面积68.5平方公里,占起步区总面积的31.1%。累计批准入区注册项目510个,项目投资总额1418.5亿元。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一些重大项目相继进入园区,一批国内外大公司大企业相继入驻。辽宁沿海经济带正在成为国内外企业瞩目的投资热点区域,成为辽宁开放的新亮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在对外开放的目标上,始终坚持以开放促振兴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大背景下,辽宁在计划经济背景下形成的机制体制上的弊端日益显露,从1989年10月起,辽宁经济出现负增长,企业效益不断滑坡。为改变这种状况,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对外开放作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巨大动力,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调整,以开放促振兴。

(一)始终坚持以开放促振兴的科学思路。辽宁的对外开放工作主要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国企改造、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展开,并成为贯穿辽宁对外开放的一条主线。从1988年到1991年,省委、省政府先后4次召开会议,确定辽东半岛对外开放战略,调整发展思路,制定符合辽宁实际的政策措施,使辽宁的改革开放不断走向深入。1988年2月召开的第一次工作会议指出:以出口创汇为龙头,把一大批大中型骨干企业直接推到国际市场,使乡镇企业成为出口创汇的生力军。1989年2月召开的第二次工作会议确定:不要在盲目扩大外延上打主意,要加速调整出口结构,增强出口产品竞争能力;大力推进老企业的嫁接,加速老企业改造。1990年4月召开的第三次工作会议提出,以搞好出口产品结构调整为重点,增强出口创汇能力;积极稳妥地更有效地利用外资。1991年10月第四次工作会议明确:动员全省各方面的力量,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速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推动全省经济的振兴与繁荣。1992年4月,省委七届六次全会通过的《中共辽宁省委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进一步确定了辽宁对外开放的路子:立足东北亚,面向全世界,开拓两个大市场,把大中型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形成有较强出口生产能力的外向型产业群体。

邓小平南方谈话后,辽宁全省进一步解放思想,对外开放战略进一步清晰。1995年1月召开的辽宁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提出,坚持抓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改造、促发展,实施外向牵动战略。在同年召开的第八次党代会上,“外向牵动战略”正式成为指导全省经济工作思路的“三大战略”之一。1997年11月召开的省委八届七次全会指出:今后5年,要继续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在骨干企业嫁接改造、重点项目建设、重大技术开发利用外资上取得较大突破。全省三分之二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支柱产业中的重点企业,都要促成局部或整体与外资实现合资、合作经营的项目。1998年6月,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若干实施意见》提出:国有大中型企业是以嫁接改造为重点,突出利用外资的重点领域。同年2月,省委对外开放工作会议明确:利用外资工作一定要努力做到引进外资与我省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国有经济战略改组相结合,多搞内涵改造,少搞外延扩张,有效地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要以嫁接改造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重点,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辽宁面对新的形势,加快推动对外开放向全方位、宽领域、纵深化发展。2000年11月,省委八届十三次全会要求全省借助开放的强大动力,促进老工业基地再上新台阶。要继续积极寻求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合资合作,努力在产业关联度大、牵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合资合作上取得新进展。要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的领域和规模,力求形式更加多样、办法更加灵活。要积极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增强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出口效益。2001年10月,省委第九次代表大会进一步明确了对外开放的基本要求:要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紧紧围绕扩大出口、建设外向型经济,坚持以存量吸引增量,着力推进同跨国公司的合作。至此,辽宁的对外开放从第二产业拓展到第一、第三产业,从引进资金拓展到引进先进技术、科学管理和人才,从经济领域拓展到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领域。

2002年12月,辽宁省委九届五次全会强调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要以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发展;要把利用外资与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与国有企业改制、改组、改造结合起来,与加速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要继续坚持科技兴贸和以质取胜战略,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大机电产品出口比重,扶持和发展装备制造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003年2月,省委、省政府再次召开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重申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指出:今后一二十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力抢抓对外开放的有利机遇,以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发展,对加快辽宁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2004年召开的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又再次发出了要继续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改造、促调整、促发展,以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加快振兴的新路子,努力把辽宁省建设成为开放型经济的大省和强省的号召。

为了完成辽宁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对外开放的基本目标,2005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要求全面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从根本上转变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并提出鼓励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2006年,省委十届二次全会进一步动员全省各条战线要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用好国家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扩大开放的政策和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的规定,吸引外资投向装备制造、石化、高新技术、现代农业、节能环保等领域和资源型城市的接续替代产业。争取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0%。

(二)把对外开放的着力点放在调整经济结构和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上,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有力提高全省经济运行质量。

“八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53亿美元,比“七五”时期增长10倍;1995年平均每个项目的外方投资额达到188万美元,比1990年提高32%左右。“九五”期间利用外资规模扩大,质量和效益提高,5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146.3亿美元,投产开业的三资企业达8310家,比1995年增加56.6%。通用西门子东芝、浦项等跨国公司在辽宁省投资兴办的企业达130多家。“十五”期间,紧紧抓住一批能够牵动辽宁老工业基地改造的重大外资项目不放,千方百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到2005年底,全省缴资额5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达到855家,缴资额达123亿美元,占全省外资企业缴资额的62.7%。通过利用外资,促进了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升级。全省新批的“两大基地”、“三大产业”利用外资项目占全省利用外资项目总数78.5%,实际利用外资占69.7%。全省国有大中型企业累计利用43亿美元进行了改组改造,实现了以存量吸增量。外商投资企业累计安排就业职工超百万人,极大地缓解了辽宁省的就业压力,外资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一五”以来,辽宁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扩大对外开放与推进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建设相结合,进一步加大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和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装备和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坚持把扩大对外开放与形成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相结合,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加快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坚持把扩大对外开放与促进对内开放相结合,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积极利用国内资源,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

一是鼓励外资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全力推进国企与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进行重组,引进和吸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大连冰山集团向日资、港资的产权转让,最终完成了集团层面的股份制改革。沈阳客运集团公司与新加坡康福德高公司实现合资合作,引入资金3.5亿元。

二是充分利用合资合作,进一步提升全省产业结构。发挥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存量优势和区位优势,全力推进骨干企业的重大项目对外合资合作。通过与国际知名公司的合资合作,引进技术、资金和管理,一批重点产品实现了升级换代。世界500强企业有113户在辽宁落户,总投资25亿美元的英特尔集成电路等项目开工建设。德国、美国、日本等国知名汽车公司成为辽宁汽车工业的重要合作伙伴,美国江森等国际主要零部件企业相继落户辽宁,提高了辽宁汽车工业的总体水平;美国GE与沈阳黎明、沈阳鼓风机合资促进了中国燃气轮机技术水平的提升;东软数字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和荷兰飞利浦公司合资成立东软飞利浦医疗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在CT机、磁共振成像、超声诊断仪、血管造影仪等医学检验设备的制造方面占据领先地位。

三是进一步扩大科技对外开放,深度消化吸收,为产业升级提供强大动力。重点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龙头骨干企业中组织实施了一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其中,大型盾构机、新型医疗影像设备等重点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企业逐步掌握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推进国际科技合作成果转化基地和孵化器建设。中俄“一园、一中心、两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大力吸引海外人才来辽宁创业。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海外学子(辽宁)创业周等活动引进高科技人才活动,促进了辽宁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四、在对外开放的动力上,着重体制机制创新

辽宁的对外开放坚持以创新求发展,不断破解体制机制中深层次矛盾,从而推动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高。

(一)全力加强软硬环境建设。一是着重加强港口、电厂、机场、铁路、公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07年,全省境内铁路营业里程5000公里;公路总里程5万多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700多公里;有沈阳、大连、丹东等5个民用机场,开辟国内外航线150多条;以大连港、营口港、丹东港等组成的沿海港口群各种生产性泊位达到31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24个,港口吞吐量突破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468万标箱。已与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

二是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辽宁省委、省政府逐渐将单纯抓硬环境建设向软硬环境一起抓转变。在“六五”、“七五”期间,辽宁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鼓励扩大出口的政策,鼓励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政策,实施外汇调剂的政策,鼓励兴办“三资”企业的政策,鼓励进口替代与国产化的政策等。在“八五”、“九五”时期,省委、省政府在软环境建设上投入了更大的精力,建立了完善的有效的体制机制:坚持外商投资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实行办事公开制度,简化审批程序;推行社会服务承诺制度,实施延伸服务;加强地方涉外法规建设;对重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挂牌保护服务;对发文件、培训、开会等实行核准制度;规范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检查和收费;进一步做好外商及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诉工作。

“十五”期间,辽宁着重抓环境建设。努力提高政府对外商的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解决好重招商、轻服务的问题,努力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对外开放环境。全面清理、解决外商投诉积案,以守信用、讲诚信取信于境内外投资者,努力创造最佳投资环境。全面清理、修改、完善地方性法规,建立公平、公正、文明的法制环境。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文环境,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舆论环境。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制假售假,惩治商业欺诈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三是积极建设宽松和谐的政策环境。2006年,辽宁省着力环境建设,为出口企业办实事。2007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显著,辽宁省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促进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对外开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支持鼓励引导开放型经济发展。不断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加快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平台,产权、技术、人才、劳动力等要素市场日趋健全。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着力加强医疗、教育、文化、休闲、旅游、娱乐等设施建设,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服务设施,为国内外客商创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

(二)积极推进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从1978年到1988年,全省共兴办外商投资企业1316家,利用外资合同额26.7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1亿美元;全省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到1988年的实现合同额3925万美元,完成营业额2049万美元,期末在外劳务人数达1835人;全省进出口总额一直在40亿美元左右徘徊。辽宁经济开始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化,但主要是在量上的扩张,而不是实现了质的飞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根据国务院关于要在统一对外的前提下,把对外经济贸易搞活、扩大地方和部门的自主权、沿海可以首先放宽一些政策并先走一步的精神,辽宁省为扭转“徘徊”局面,针对外贸体制机制的弊端,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改革措施:

一是出台相关政策法规。1983年8月,辽宁省政府批转《全省利用外资工作会议纪要》,决定下放外贸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手续。1984年4月,省政府出台《关于改进地方外汇使用管理的几项规定》,就减少审批层次、简化手续等做了规定。同年10月,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计委等部门《关于放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项目审批权限的几项规定的通知》,扩大了市地、省直部门利用外贸引进技术项目的审批权限,简化了手续。1985年9月,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解决辽宁省对外贸易管理机构专项编制意见函》,决定全省外贸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恢复辽宁省对外贸易局的行政建制。2005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对外贸体制改革做出了战略部署。

二是加大外贸机构改革。针对长期存在独家经营、经贸分离、政企不分的问题,辽宁省撤销了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和对外贸易局,组建新的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现为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加强了对外经贸工作的集中领导。同时,组建了专业的外贸集团和公司,促进外贸经营的市场化。在国务院批准辽东半岛对外开放后,立即在市县建立了外贸公司,形成了全省对外贸易的经营生产体系。

三是抓紧有利时机,搞好出口产品结构调整。按照扶优限劣的原则,对出口前景好、换汇成本低的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实行重点倾斜,大力开发机电产品出口,积极发展轻纺深加工产品出口,逐步将辽宁省外贸工作重点转移到了机械、轻纺、化工上来。

四是加强和改进外贸出口经营管理。逐步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把提高商品质量作为中心工作,下大力气抓好。

五是积极实施多元化战略,对外贸易在继续巩固和发展欧美、日本韩国等传统市场的同时,狠抓了新市场和周边市场的开拓。

六是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全面推进科技兴贸战略。落实科技兴贸的各项鼓励政策,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为重点,在技术更新改造、出口产品研发、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突出抓好对重点企业出口研发资金、技改贴息资金和省高新技术产品及装备制造业产品贷款贴息资金项目的申报和资金落实工作。

七是组织各类出口企业参加国际博览会、交易会、洽谈会、有影响的各种专业性国际展销活动,并积极主办各类高端展会,如2002年韩国周、日本周、台湾周,中国(大连)国际软件交易会、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等颇有规模和档次的展会在沈阳、大连两市轮番举行,好戏连台。

八是积极构建出口品牌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了全省出口品牌的各项扶持政策。

九是大力推进重点县域和重点企业外贸的发展。为扶持重点县域和少数民族自治县外贸事业,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重点县域和少数民族自治县外贸发展的若干意见》。

十是实施产业损害预警,建立完善了产业损害预警平台,使全省200多家重点企业列入国家产业安全数据扩容工程,并开始正式报送产业损害预警数据,报送数量与质量都居全国前列。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贸出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4月召开的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辽宁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外贸出口的思路:更加注重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效益,鼓励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不断提升辽宁省企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竞争与合作能力。随后,省政府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专门研究部署扩大出口的三项具体措施。一是进一步加大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力度,重点抓好“152”工程,即突出抓好100个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力争使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达到40%;抓好50个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力争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达到20%以上;抓好20家农产品重点出口企业,农产品出口增长达到20%以上。二是进一步抓好加工贸易出口,拓展加工贸易新思路,鼓励企业开展现代加工贸易,拉长产业链和产品链,努力培育加工贸易产业集群。三是进一步推进出口品牌建设,加快实施全省品牌建设规划,落实对自主出口品牌的支持政策,协调有关部门在通关、检验检疫、融资、出口信用保险和退税等方面提供便利。2008年,全省进出口总值完成724.4亿美元,同比增长21.8%。其中,出口总额实现420.5亿美元,增长19.1%,自2000年以来首次高于全国平均增幅,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达到40%以上。

五、在对外开放的载体上,大力加强开发区的建设和紧抓招商引资工作

(一)始终将开发区的建设作为对外开放的承接载体。辽宁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始终坚持“以工业项目为主、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方针,把吸引外资与吸引内资相结合、新区建设与老企业嫁接改造相结合、体制创新与优化环境相结合的原则,努力造就开发区先行优势,发挥开放窗口和龙头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随着全省对外开放的逐步展开,各地成立并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热潮不断兴起。1984年10月,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建。1988年6月至1992年7月,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营口新经济区、丹东经济合作区相继成立,并先后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随后,全省各地经济技术开发区迅猛发展。从1997年到2002年,大连、沈阳、营口、丹东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招商引资、对外贸易有了长足发展,带动了全省的对外开放。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主攻方向确定在发展高新技术。中国加入WTO后,辽宁着力促进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五个转变:从带头发展向带动发展的转变;从着力引进外资向着力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的转变;从注重政策优势向依靠综合环境优势的转变;从注重规模效益向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从偏重引进向注重消化吸收创新的转变。

从2002年到2006年,全省开发区发展步伐加快,大连区港联动试点全面启动,新增大连保税区和沈阳、大连2个出口加工区,全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达到5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5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引进外资项目3238个,实际利用外资89.6亿美元,实现税收707.9亿元。特别是有许多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开发区,使开发区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带动和辐射功能日益增强。开发区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开发区出口的稳步增长,2006年开发区的出口已占到全省外贸出口总额的38%,同时开发区出口的电子、机械、石化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比重不断增长,促进了全省出口产品的结构调整和优化,成为拉动全省出口发展的重要力量。

2008年,全省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32亿元,税收总额299.6亿元,财政收入256.6亿元,出口140.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9.9亿美元,分别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全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我省对外开放,加快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促进了全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二)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大项目。1978年到1987年是招商引资工作开始启动时期,此间共利用外资15.1亿美元,兴办外商投资企业791家。1988年到1991年是招商引资工作全面展开时期,期间利用外资的区域和领域不断扩大,共引进外资57亿美元,兴办外资企业2363家,全省15个开放县利用外资均实现零的突破。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辽宁的招商引资工作快速发展,仅1998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186.3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14.5亿美元,国外贷款65.3亿美元。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中,累计投产开业的达7505家。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招商引资工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重大外资项目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从2002年到2006年的5年间,辽宁紧紧抓住能够牵动辽宁老工业基地改造的重大外资项目不放,共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1965家,实际利用外资244.8亿美元。新批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1676个,合同外资额321.3亿美元,占全省的62%。批准装备制造业利用外资项目2788个,合同外资额160.2亿美元,促进了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升级。利用外资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全省国有企业利用外资44.4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12.7%;外商投资企业上交税金1212.7亿元,出口551.7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22%和56.5%。外资来源呈现多元化趋势,到2006年,来辽宁省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到65个,亚洲的日本、韩国和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对辽宁省投资保持稳定增长,欧美地区对辽宁省投资增长较快。“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工作启动以后,一些重大项目相继落户“五个”重点区域,为“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2007年利用外资创历史新高,辽宁全省实际利用外资90.97亿美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9.12%。全省各市实际利用外资实现“全线飘红”。沈阳、大连两市的实际利用外资继续高速增长,沈阳实际利用外资突破50亿美元,增长64.78%;大连实际利用外资达到30亿美元,增长33.73%,对全省的贡献度进一步加大。其他12个市中有8个市实际利用外资超过6000万美元以上。美国英特尔公司、韩国STX集团和富士康科技集团等投资的一批大项目相继落户沿海经济带。以装备制造、精品钢材、电子信息为主导的临港产业快速集聚,沿海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2008年,辽宁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完成120.2亿美元,增长32.1%,由2007年的全国第5位首次跻身全国三甲。省政府组织经贸代表团赴日本、韩国和香港、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了6次招商,引进了一批重大项目,使辽宁省再次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招商方式不断创新,突出主题概念招商和产业集群概念招商,沈阳的“四大发展空间”、大连的“钻石港湾”、鞍山的“北方光电产业基地”和“百湖城”、辽阳的“河东新城”等主题概念招商项目,起到全省对外开放领头羊的作用。

六、在对外开放的战略上,针对不同形势,适时提出并实施行之有效的战略措施

1978年9月,邓小平在视察辽宁期间,多次重申要对外开放,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他曾对当时的本溪市委书记罗定枫说,现在就是要好好向世界先进经验学习。不然老是跟着人家后面爬行。什么是爬行主义?这才是真正的爬行主义。在国内你们不错,在国外与发达的国家比,你们还是落后的。要到发达的国家去看看,过去,我们对国外的好多事情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知道还有罪嘛,崇洋媚外嘛!我们应当出去看看人家是怎样搞的。正是在邓小平的直接指导下,辽宁的对外开放在全国是较早的。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中共中央“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方针的指引下,辽宁省委、省政府认真分析省情和吸取沿海省份先进经验,加大了对外开放工作力度。在1983年到1984年的整党过程中,省委深刻检讨了“谨慎有余,开拓不足”的精神状态,先后提出了“改革、开放、改造、开发”振兴辽宁的战略思想和“振奋精神,奋发图强,振兴辽宁,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战略目标。

(一)提出并实施辽东半岛对外开放。随着辽宁对外开放由沿海向内陆逐渐拓展,大连、营口、丹东、沈阳、兴城等地相继打开国门。国家对沈阳、大连实行计划单列,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享有对外经济贸易权,极大激发了辽宁对外开放的热情,并直接推动省委、省政府重新审视对外开放的战略问题。

img66

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规划示意图

1987年,为了加快辽东半岛对外开放的步伐,辽宁省委、省政府初步制定了辽东半岛外向型经济建设发展战略和有关方针、政策,抓了一批“贸工农”型出口专厂和基地,并于1987年3月18日在东沟县召开贸工农型试点地区现场办公会。会议充分肯定了营口市和东沟县发展贸工农型经济所取得的丰富经验和明显的经济效益,决定进一步扩大试点地区,并对试点地区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制定了一些鼓励试点地区发展贸工农型经济的政策。全省上下围绕辽东半岛对外开放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3月,辽宁省邀请中央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国内专家、学者对开放辽东半岛问题进行了论证;5月12日至16日,省委、省政府在营口市召开加速辽东半岛外向型经济建设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树立以出口为先导,把辽东半岛逐步发展成为外向型、多功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合理、科学技术先进的现代化经济区,成为服务于全国的出口创汇基地、进口替代基地、国外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经验向内地转移基地的指导思想。辽东半岛地区各市都召开了加速外向型经济建设的会议。许多市县的领导同志亲自带队,深入调查研究,结合本市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发展外向型经济规划。例如:大连市新金县通过把自然和资源优势转变为出口创汇优势;通过建设好出口商品基地和出口骨干企业;通过认真做好服务工作,实行鼓励政策,促进外向型经济稳固发展等措施。省直各有关部门制定了各行各业的规划,同时,还修订了鼓励出口创汇、鼓励中方企业兴办外商投资企业、培养外向型人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等政策规定。随着对外开放工作的不断深入,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进一步解放,旧的传统观念被打破,增强了开放意识,有力地促进了辽宁省经济由封闭型向外向型转化。

1988年1月,辽宁省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加速辽东半岛外向型经济建设干部大会,动员全省各级领导机关、各级干部立即行动起来,以更勇敢的姿态,参加国际市场的竞争,跻身于国际经济大循环之中,更好地实现辽宁省“奋发图强、振兴辽宁、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战略目标。在会上,省长李长春宣读了《关于加速辽东半岛外向型经济建设的决定》。决定指出了加速辽东半岛外向型经济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了战略目标和指导方针,并提出以深化改革、放宽政策,为加速辽东半岛外向型经济建设创造条件。随后,省委、省政府颁发了1、2号文件,把辽东半岛对外开放作为全省至关重要的中心工作来抓。2月7日至10日,召开了辽东半岛对外开放第一次工作会议。李长春在会上作了题为《认清形势、大胆探索、加快辽东半岛外向型经济建设步伐》的报告。报告总结了近几年对外开放工作中的经验,部署了今后辽东半岛进一步开放的各项工作:以出口创汇为龙头,把一大批大中型骨干企业直接推到国际市场,使乡镇企业成为出口创汇的生力军。辽东半岛的对外开放,以大连为重点,5个沿海城市先行,依次向中部城市群展开,要抓好3个窗口(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营口鲅鱼圈出口工业区,沈阳铁西工业区),要把辽东半岛建设成为4个基地(出口创汇基地,进口替代基地,引进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向内地转移的基地,培养外向型人才和提供信息的基地)。

1988年3月18日,国务院颁发21号文件,正式批准辽东半岛对外开放。辽宁省委、省政府抓住这个机遇,全面部署,重点规划,开始了辽东半岛及全省对外开放的具体实施步骤。

(二)提出并实施“一抓三带”战略。进入90年代,辽宁的对外开放在不断探索中前进。在1990年7月31日至8月7日召开的第七次党代会上,省委提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深化改革,加快开放,集中力量抓好辽东半岛开发建设,带动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带动“三辽”地区(即:辽东、辽西、辽北比较贫困地区)的发展,带动全省经济的振兴,为提前实现国民经济总产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奠定基础,为辽宁省政治、经济和社会长期稳定而努力奋斗。省委、省政府在实施“一抓三带”战略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了对省情的认识,不断调整对外开放的战略,随着形势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转变。

(三)提出并实施外向牵动战略。1995年8月20日,在中共辽宁省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省委提出今后5年全省经济工作的思路是:加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施结构优化、外向牵动、科教兴省三大战略,坚持城乡、大小、多种所有制三个结合,力争用1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第二次创业的宏伟目标。外向牵动战略,包括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两个方面,要在进一步吸引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设备、管理经验的同时,搞好地区间的优势互补,把一切有利于我们的东西都拿来为我所用。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后5年及21世纪前几年,辽宁的对外开放基本上是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进行的。

(四)提出并实施“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战略。2003年,中共中央《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大连建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提出,在现有开发区中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建成新型工业园区,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要继续发挥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辽宁省地处环渤海关键地带,建设“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战略部署。这些都为建设“五点一线”提供了理论和政策支持。2005年,辽宁省委、省政府趁势而上,提出并实施了“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积极构建“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实施辽宁中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战略,实现沿海与腹地良性互动使全省对外开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到2008年底,“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以建设中的1400公里滨海大道为依托,一条连绵不断的城市带、一条充满生机的产业带正在形成。大连港与锦州港整合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迈出新步伐。目前,“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加快推进,辽宁中部城市群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辽西沿海经济区对外开放实现新跨越,沿海与腹地全面开放整体格局开始形成。

img67

2006年7月26日,大连汽车码头投入运营

(五)提出并实施“走出去”战略。辽宁的对外开放从开始就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虽然在初期没有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但实质上的内容是一致的。早在1983年到1984年的整党过程中,就提出了要“走向世界”的目标。整个80年代,辽宁致力于改革外贸体制,扩大对外贸易,截至1990年底,全省同140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家客户建立了经贸联系,有2000多种商品销往国外。技术出口、劳务出口快速发展,在全国名列前茅。技术出口已扩大到16个国家和地区。1982年到1989年,全省共签订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96项,合同金额2.5亿美元,营业收入9360万美元;签订对外劳务合作合同576项,合同金额4.3亿美元,营业收入1.57亿美元。

“八五”期间,辽宁的对外投资、劳务和技术出口也取得了大幅增长。“九五”期间,全省国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同金额2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9亿美元,外派劳务人员14万人,分别比“八五”期间增长38.7%、75.7%和50.3%。获得国外承包劳务合作经营权的企业已达55家。技术引进45亿美元,技术出口44亿美元,分别比“八五”期间增长1.7倍和6倍。对外援助项目共40项,合同额16.2亿美元;接受国际无偿援助16项,总金额5451万美元。境外投资有了一定的发展,势头良好。到“九五”末期,全省已累计在境外设立非贸易型合资合作企业297家,总投资额2.45亿美元,分布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境外投资已逐步由商业、服务业向生产型、技术型企业发展,投资的产业已扩展到轻工、纺织、医药、化工、机械、电子、建筑与工程承包、森林采伐与木材加工、水产捕捞等。

“十五”期间,“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取得明显进展,促进了国际经济合作的良好发展。境外投资已由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集中在服装、渔业、采矿和贸易等产业向依托辽宁省的产业和技术优势,积极开展跨国并购,在国外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和研发中心,进行产业投资和金融资本投资结合转变,境外投资取得了新的进展。全省累计签订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26.6亿美元,外派劳务28.3万人,分布于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别增长41%和101%。辽宁省在境外设立的各类企业和机构达94家,投资总额2.7亿美元。

正当改革开放30年之际,辽宁省委、省政府果断做出了中国对外开放峰值已到辽宁的重大判断,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2008年,海城西洋集团投资4.9亿美元在俄罗斯设立铁矿项目,成为辽宁省最大境外投资项目;丹东曙光汽车集团并购了美国德纳公司,在辽宁企业境外并购科研机构上实现了新突破。通过重点抓好沈阳远大铝业集团和大连国际合作公司等工程承包的旗舰企业,直接带动了对外承包工程整体水平的提高,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七、辽宁对外开放所取得的主要成效

通过对外开放,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人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转变。

一是拉动了经济增长,促进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建设。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辽宁利用外资、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的规模不断扩大,对辽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越来越显著。2007年,辽宁外资依存度为6.3%,对外贸易依存度为41%,出口依存度为24.4%。主要来源于外资企业的涉外税收逐年大幅度增长,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显著提高。2007年全省外商投资企业上缴税金523.9亿元,占全省税收的比例由1990年的1.3%上升到27.4%。更值得关注的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建设已经迈出实质性步伐,以装备制造、精品钢材、电子信息为主导的临港产业快速集聚,正在成为辽宁开放的新亮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引进先进技术和产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对外开放不仅使辽宁企业能够进口大量先进技术装备,而且伴随着外资的进入,大多数外资企业也引进先进和比较先进的技术。这些技术不仅直接提高辽宁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而且其技术外溢还促进其他企业的技术进步。目前,世界500强已有113家在辽宁投资,德国大众、蒂森克虏伯,美国英特尔,日本东芝、THK等相继来辽宁投资,强有力地促进了辽宁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加快了辽宁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级化演进的速度。

三是扩大对外贸易,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用外资规模和水平的不断提升,辽宁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增长。2007年,辽宁进出口总额达到594.7亿美元,是1979年的22.3倍。出口商品的结构也有极大的改观,农产品、燃料、矿物与金属等资源密集产品的比重持续下降,工业制成品的比重持续上升。2007年,辽宁机电产品出口额达到132.5亿美元,是1987年的101.9倍,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37.5%。在“引进来”的同时,“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对外经济合作有了长足进步。投资项目遍布德国、俄罗斯、朝鲜、蒙古、非洲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四是加速国有企业改革,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在辽宁,参与国有企业改制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一种新方式。这种方式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完善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同时,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带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形成的较为完善的企业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管理模式、组织方式,还强化了国内市场的竞争态势,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迫使辽宁企业不得不学习和模仿外资企业的生产作业方法、组织形式、管理模式、营销策略,从而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组织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一批新型的企业管理专家也随之成长起来。

五是推动机制体制创新,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辽宁创办国家级开发区和保税区5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5个,这些开发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等方面,发挥着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已成为制度创新的重要载体。实际上,对外开放的深化、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以及经济活动产生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等,客观上也要求政府职能部门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从而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推动辽宁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进步。

八、展望未来,辽宁对外开放任重道远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的对外开放实现了从沿海到腹地,再到沿海与腹地互动发展的跨越,使辽宁区域整体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实现了从单纯利用外资到以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改造、促发展,再到促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跨越,使开放的影响力不断深入;实现了从经济领域的开放到思想观念的开放,再到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开放的跨越,使开放成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扩大开放,才能实现辽宁的全面振兴。没有开放,就没有辽宁今天振兴的局面,就没有辽宁今天的城乡面貌,也就没有辽宁今天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辽宁什么时候紧紧抓住了开放,什么时候经济和社会事业就不断前进。开放,让辽宁具有更为广阔的目光、更具创造力的思路。只有开放,才有希望;只有大开放,才能大发展。

——坚持对外开放是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要用世界的眼光和战略的思维,把辽宁的发展振兴纳入全国对外开放的大格局中思考,增强对外开放工作的全局性、协调性和预见性,把全省对外开放推向新阶段。要紧紧抓住东北振兴和沿海开放的双重机遇,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重点抓好“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大力推进辽宁中部城市群开放,加快辽西北地区开放,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构筑沿海与腹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对外开放新格局。

——坚持对外开放是继续深化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开放也是改革,开放兼容才能强国。”以开放促改革,是30多年来辽宁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辽宁作为计划经济的“重灾区”,计划经济的陈旧观念和思维方式早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各个角落。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克服机制体制的双重约束,对于辽宁而言,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对外开放来推动改革,解决体制转变中的深层次矛盾和关键问题,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去实现振兴。

——坚持对外开放是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条件下,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既要抓住国际直接投资新一轮增长和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新机遇,推进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又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提高辽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既要充分发挥辽宁所具有的丰富的港口和海岸线资源优势,吸引国内外资本集聚,构建沿海产业带和临港工业园区,又要增强腹地的经济实力,实现沿海与腹地的优势互补、互为支撑、良性互动,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强省的建设步伐。

——坚持对外开放是构建和谐辽宁的重要方法。辽宁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中,面临许多新的课题和新的任务,需要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积累的优秀成果,学习和借鉴世界上各相关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正确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方针政策,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以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振兴成果。

目前,中国对外开放的峰值已到辽宁。辽宁全省上下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乘势而上,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辽宁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把辽宁建设成开放大省,建设成沿海经济强省。

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肖四汉 薄海燕 赵立纲执笔 王意恒 高峰审稿

【注释】

[1]当时,在现今的辽宁辖区内,曾同时设置有辽东、辽西两省委和由中共中央东北局直接领导的沈阳、旅大、鞍山、抚顺和本溪5个市委。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2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撤销大区以及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将原东北地区的6个省合并为3个省,撤销辽东、辽西两省建制,合并成立辽宁省。原沈阳、旅大、鞍山、抚顺、本溪5个中央直辖市改为省辖市,并入辽宁省建制。1954年8月1日中共辽宁省委员会在沈阳正式成立。

[2]《辉煌的七十五年》,辽宁出版社1996年版,第62页。

[3]东北流通卷,即东北币。1951年4月1日全国统一币制,东北币9.5元兑换1元人民币。1955年2月21日新旧人民币兑换,比例为1:10000。

[4]当时中共中央东北局办公地点设在沈阳。

[5]毛泽东在东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影印件,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6]《中国共产党辽宁省组织史资料》(1923—1987),第497页。

[7]除五六厂在抚顺、五七厂在辽阳、“九办厂”在旅大外,其余各厂均设在沈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