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胶片内外的光辉

胶片内外的光辉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次日早上7点40分左右,谢晋在下榻的酒店停止呼吸。1983年12月12日,发生了一件在谢晋的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事。那天,上海电影制片厂第三创作室党支部召开全体党员大会,慎重讨论并通过了谢晋的入党申请书,并接受他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在对后辈的培养过程中,谢晋特别注重锤炼学生的能力。这次入选的剧本也正是一名学生的创意。86岁高龄的谢晋在得知汶川地震的消息后,当即向他所任职的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分别捐款5万元。

谢 晋(1923年11月~2008年10月),我国著名的电影艺术家。198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上海参加学生业余戏剧活动,1941年入四川江安国立剧专话剧科学习,受业于曹禺、洪深、焦菊隐等名家。1943年中途辍学到重庆中青剧社当场记兼演小角色。1948年毕业于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导演系。后任大同、长江电影公司助理导演。曾进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导演、导演,中国影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届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联第五届、第六届执行副主席。是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2008年10月17日傍晚,谢晋抵达上虞参加其母校上虞市春晖中学建校100周年庆典。次日早上7点40分左右,谢晋在下榻的酒店停止呼吸。

口述人徐大雯为谢晋遗孀,武珍年、倪震、张惠芳为谢晋生前同事、学生和专业研究者。

口述:徐大雯 武珍年

   倪 震 张惠芳

采访:周 伟 闫鹏飞

整理:周 伟

时间:2011年3月1日

地点:谢晋寓所

1983年12月12日,发生了一件在谢晋的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事。那天,上海电影制片厂第三创作室党支部召开全体党员大会,慎重讨论并通过了谢晋的入党申请书,并接受他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这样的结果,他已经等待了好多年。

忧国忧民,坚持党的文艺路线

谢晋只是全国数千万党员之一,但是导演的身份注定他将会用特别的方式来表达拳拳爱国爱党之心:他以胶片记录历史,用镜头反映社会,毕其一生而不懈怠。

在文艺界,谢晋有这样一句话令人耳熟能详:“艺术家要有赤子之心,要有历史的忧患感,要像太史公写《史记》那样,要像屈原、司马迁、杜甫和曹雪芹,一直到当代的巴金那样,对民族充满责任感、忧患感和使命感。”他把自己的创作和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历史和人民的甘苦连接在一起。辉煌生涯五十余年,执导作品数十部。在其众多光彩夺目的电影作品中,不乏对党和国家的发展、对民族的进步极具时代意义的力作。这些作品或宣传着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或表现着浓烈的爱国心、民族情,对历史有着深刻的反思。

通过中国电影史上的“红色经典”《红色娘子军》的创作过程,我们可窥知谢晋对于文艺的追求。为了拍摄这部传奇性的革命历史影片,他特意了解了党的历史。在艰辛的创作过程中,他多次研读毛泽东关于《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经典著作,最后甚至引入了导演阐述中,并提炼出党的领导是革命胜利保证的主题思想。事实上,谢晋早期的很多作品都流露出这种信念。建国10周年的贺礼片《黄宝妹》,便是一部宣传性较强的影片。影片将上海一名先进的纺织女工劳模搬上银幕,激发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谢晋执导生涯中惟一的喜剧片《大李小李和老李》,在轻松诙谐中配合了广播体操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

承担着历史的责任感和时代的使命感,谢晋的作品里同样流露着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一个伟大的作家、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必然会关心她的祖国与民族的百年史。”当香港即将回归祖国之时,谢晋便对外宣布拍摄历史巨片《鸦片战争》。但他并没有仅仅限于弘扬抵抗外国侵略的爱国精神,而是将视角放得更为宽广,要唤起民众对民族与国家的未来的思考。“要做历史的、立体的沉思,不要做平面的、概念的表现。不能仅仅停留在爱国主义上,要对民族、对后代做一个冷静的沉思。”正是片中展现的“落后就要挨打”的沉思,让民众吸取昨天的教训,从而激发今天的爱国行动。谢晋其实在爱国情结上,留有一个“永远的遗憾”,那便是《拉贝日记》的拍摄。当他在观看完《辛德勒的名单》后,便萌生了将反映南京大屠杀的《拉贝日记》搬上银幕的念头。他希望这部影片在警醒世人的同时,能起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然而由于版权的原因,他的这个愿望最终未能实现。

谢晋曾说:“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思想家,应该通过他的影片对一些社会问题发言。”被誉为其艺术高峰之作的《天云山传奇》、《牧马人》以及《芙蓉镇》的“反思三部曲”,正是对他这句话的最好的诠释。这种对历史的反思,折射出了党和国家在文化领域的思想解放。当党中央确立“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路线时,谢晋便开始了其“反思”的创作。他用最形象的方式,表达了对这段曾经使人痛不欲生的“政治运动”的思考,提醒民众永远铭记这一深刻的教训,冲消人们心中的块垒,从而达到思想的解放。事实上,在80年代这个希望与变数并存的时代,拍摄这种题材的电影所面临的压力与阻碍是难以想象的,甚至我作为他的妻子都劝他不要拍,但谢晋用巨大的勇气和胆略做出了选择。

谢晋在拍摄现场

积极投身社会,勇于开拓创新

在艺术创作之外,谢晋还热衷于教育事业、公益事业,并且实践探索了中国电影体制的改革。

谢晋一直想用自己的方法来培养和训练更多的年轻演员。1993年,谢晋在上海成立恒通明星学校(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的前身),培养了范冰冰、赵薇等影视明星,为中国影视界输送了一批批优秀人才。

在对后辈的培养过程中,谢晋特别注重锤炼学生的能力。“他不会因为学生的优秀而提防着你,也不会无谓地恭维你,像暖房里的花朵保护起来,而是把你放到风口浪尖,让你自己去锻炼。”谢晋四大女弟子之一的武珍年回忆说,“当初我在拍《高山下的花环》时,他让我一个人到云南出差一个月,要求完成八大任务。我到云南时,车也没有,人也不认识,我只能自个儿想办法,到野战军14军去,再一步步到团里边,找外景和群众演员,体验生活。他就是这样来培养我们的。”

1995年,谢晋出任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院长。在《2008分之1》这部公益短片的创作中,谢导向影视学院全体学生发出创作剧本的倡议,对于最佳创意,他个人自费奖励一万元。这次入选的剧本也正是一名学生的创意。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谢晋热爱公益事业,每当社会需要他时,他都义不容辞。86岁高龄的谢晋在得知汶川地震的消息后,当即向他所任职的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分别捐款5万元。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院长金冠军说,当时谢晋已谢幕多年,家里经济并不宽裕,这样做确实不容易。“其实他晚年没多少钱,拍《鸦片战争》才拿了几万块钱。”影视学院石川教授说。谢晋还积极参加拍摄公益短片《2008分之1》,为抗震救灾募捐摇旗呐喊。

1988年,时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的邓朴方邀请谢晋参加残联工作。谢晋当选为第一届中国残联副主席后,更多地了解了残疾人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时隔三年之后,他的以残疾人为题材的《启明星》应运而生,展示了鲜明的人道主义主题,这在中国主流导演中并不多见。谢晋对儿子的爱,延伸到了整个社会,用大爱来书写人生。

谢晋参加学生毕业典礼与学生合照

谢晋既是一个艺术家,也是一个改革家。谢晋本在1992年以前就退休了。但是为了探索电影创作的体制改革和经营管理的新路,为了能继续拍自己喜欢的电影,在邓小平南巡所掀起的改革高潮中,他与珠海恒通置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创办了谢晋—恒通影视有限公司(即现在的谢晋影视科技有限公司),从此开启了中国影视文化私营产业的先河。正如谢晋当年所说:“企业界和艺术界结合成立影视娱乐企业,在中国具有历史意义。”电影艺术家成为独立的法人,这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独具人格魅力,激励鼓舞他人

上影厂的老演员李家耀说:“谢晋是我的老师,他从没有为我上过课,但最好的讲稿就是他的为人。他对朋友、同事的感情就是教材。”无论是我还是他的弟子,我们从谢晋身上受到感染的,除了他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之外,更有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谢晋做人极其低调,汶川地震捐款时,他把钱款装在一个破包里来到上大延长校区乐乎楼。他把钱递给金院长之后,转身就想走。在金院长的再三要求下,谢晋才同意由校长叶志明接待他,他才把钱款投入捐款箱。他觉得,把钱捐了就可以了,至于什么样的形式,他没有多考虑。他就是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他这个人从来不吹嘘自己,即使在家里也一样。对于得了什么大奖,他也并不是很在意。父亲低调的作风,深深地影响了孩子们。像我的大儿子,他在外面从来不会扛着父亲的大旗,跟别人说他是谢晋的儿子。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谢晋特别注重口碑。这不仅是对他电影的要求,也是对他剧组的要求。武珍年回忆说,《高山下的花环》在各地的首映获得圆满成功。山东省委省政府特地宴请了剧组,而且还有跳舞等节目。大家都在大厅里边跳舞边唱歌,都很高兴,唯独谢导不在。当我们准备去吃夜宵经过谢导的房间时,谢导从房间里出来,把我们拦住,喝住我们:“你们乐什么乐,吃什么夜宵!”然后转身走回了自己的房间。武珍年随即跟着谢晋进了房间,代表全体剧组成员向他赔不是。她发现,谢导在看李存葆的《十九座坟茔》。书里描写的山东人民的艰苦生活和眼下的歌舞升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谢导当时心里一定很难过,以致出现了上面的一幕。

“我深信一部影片必然倾注导演最大的激情,是艺术家人品、修养的结晶,也是一次生命的燃烧。”这是谢晋自己的话,他把它挂在家里的墙上。独立的人格是谢晋一生的艺术底线,他从来不为钱而追逐商业利益,更不为五斗米折腰。

谢晋为了他热爱的电影事业倾其一生,把生命的激情燃烧到最后一刻。他一年四季,走南闯北,没几天是待在家里的。所以,他过世之后,他的房间还是保留原样,我就当他出差去了。

谢晋一生总共拍了36部电影,从前期的爱国主义特色,到后期反映人性的主题,始终紧随时代步伐,结合党的文艺路线和艺术创作规律,以自己一贯的人生态度,通过电影来表现自己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思考。胶片内外都显露着谢晋独特的人性光辉。

采访札记

人性的光辉

为了更好地了解谢晋、走进谢晋,我们共研读了《谢晋传》、《谢晋画传》、《为电影而生》三本介绍谢晋生平的著作,观赏了18集纪录片《大师谢晋》。此外,我们还观看和阅读了谢晋生前执导的几部重要影片以及数十篇研究谢晋的文章。接受我们采访的对象主要有四个人,包括谢晋的夫人徐大雯、弟子武珍年、研究者倪震以及同事张惠芳。

通过本次采访活动,我们对谢晋有了更深入、更全面、更直接的了解,在他对电影艺术孜孜不倦地追求背后,闪烁着的是党性的光辉。他满腔热忱,胸怀天下,坚持党的文艺路线;他情系百姓,体恤子女,关注国家命运。他是一个想得多、做得多而说得少的人,为了理想,奉献出生命的全部能量。谢导虽已不在人间,但他的人格魅力依旧感染着后人,他的弟子和学生们以他为楷模,或在完成他未竟的事业,或在开创新的事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