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几个问题的反思
范广平
青少年的道德问题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而对青少年进行的道德教育如何有效也是学校关心的一个大问题。现行德育模式一方面是由于传统道德教育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因为道德教育是一项全社会的工作,很难在某一方面可以单独突破,率先实现某一群体的道德飞跃。这种模式把道德教育的过程仅仅看做是对学生施加外部道德影响过程,只强调了学生符合规范行为习惯的养成,运用的是刻板灌输、管理、训练等办法,强制青少年去服从各种道德规范的“美德袋”式的传统道德教育。所以笔者提出问题,希望得到大家回应,一起探讨如何走出道德教育的困境。
一、一把尺子量定学生三年生活学习,用成人标准评价学生
目前德育工作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没有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年龄特点、认知结构、习得及技能实际,而是用一个守则、一种规范衡量了学生三年,缺乏层次性、阶段性,不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要求,使得德育工作针对性不强,也就很难有实效性。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教师、家长在教育学生时,往往把成人的道德标准运用到青少年身上,人为的拔高了标准,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发展阶段的规律,造成青少年心理矛盾冲突。因此,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也应该根据人性本身发展规律,按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提出相应的要求,实施德育序列工程,不能任意拔高,破坏道德成长规律。
二、学校实施道德教育措施,简单数字化,缺乏情感交流
学校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决定了学校实施道德教育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必定是简单粗暴的量化管理:(1)早记迟到每人扣1分。(2)旷课一节扣2分。(3)请假一节扣1分。(4)请假一星期扣5分。(5)晚自习有人发声扣2分。(6)行规考试算总分等等。而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情感根本无从过问,甚至轻视。比如:作业潦草屡次不做无须扣分;上课不守纪律或是顶撞老师无须扣分;学习态度消极,不思进取无须扣分;碰到教师不打招呼,甚至白眼无须扣分等等。事实上,从其行为的恶劣程度而言,这更应该扣分,须重扣,但由于涉及学生太多的是人的品质问题或特殊原因,学校或教师也无多大精力和耐心去细寻原因,也难以追究,而是睁只眼,闭只眼,过去就好。而且确实量化的有据可查的管理方式在短时间内也呈现出一定的成效,并借助了这一点细微的成效,加之由于省时省力使众多学校互相仿效,愈演愈烈以致形式主义风靡一时。
三、偶像迷失,范本教育缺失,德育陷入困难
一个人的德行形成是一个很长的“慢”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起作用的不是说教和灌输,而更依赖于对一个直观的榜样的耳濡目染、模仿、默识与领会等。解放年代我们有“刘胡兰”、“董存瑞”等,建设年代我们有“雷锋”、“王进喜”等,在改革年代我们有什么,有的只是影星歌星,难怪学生手上、课本上、钥匙链上都是明星的照片。偶像迷失,导致了范本教育的缺失,学生精神滑坡,厌学轻生现象时有发生,抗挫能力下降。想到这一点,我们这些从事教育的人难道不该有几分生命的紧张感和心情的沉重吗?
四、为保平字,给德育工作戴上套子
把德育的“理解”过程等同于智育的“认识”过程,也就是没有将把握人性与把握物性这两种根本不同的过程加以区别,为此贯彻于德育过程同样是知识,形成概念,记忆、反复练习等等的那一套。德育只能是人理解人的教育,而这种理解必须通过人与人交往而实现,最后,它还要经由人的自我意识建构才得以凝聚形成人体的德性。如对安全问题的强调,演化成完全弃绝于学生的郊外活动,演化成窒息枯燥的室内教育,是与德育教育的操作过程截然背道而驰,使学校的德育教育的规范完全成为一纸文书,德育理论也即成为纸上谈兵,无米之炊,这也是学校德育教育收效甚微的根本原因。对安全问题的强调应在活动过程的安全上做文章,在德育的施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防范意识及自我保护、预警及救护意识,而不是从根源上掐死德育教育最丰富多彩的一环,这样的行政令也是与素质教育的根本格格不入的,更谈不上要培养富国安邦的下一代新世纪的人才。
一个强壮的民族是应当经得起自然或是世界的种种竞争选择的。上述种种传统德育模式的问题,形成了理论与实践中的“人学空场”,它不是以人,特别是受教育者为主体的,它所传授的是剥离了把握人性所特有的过程与规律的。正因为如此,本来应当是充满了人性魅力的德育,却变成了无主观能动,没有道德意义,枯燥无味,令学生厌烦的灌输与说教,教育的模式日渐苍白,力不从心。道德教育必须从这种传统模式中走出来,去迎接素质教育时代的全面到来。
作者:眉县营头中学副校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