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阅读理解不好怎么补都不行

阅读理解不好怎么补都不行

时间:2022-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还要求大家严守快读的操作规则。为此,快读者还必须遵循下述操作规则:“一高”:阅读效率高。只有“三快”俱备、相互配合、辩证施快,才能产生阅读的高效率,收到阅读的高效益。然而,快读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快读,提高阅读效率、获取更大的阅读效益。该报告说的是对不同的读物,应有不同的读法与读速。

前面三节,要求大家学会快读的常用技法、把握快读的固定程序、掌握快读的关键技巧。本节,还要求大家严守快读的操作规则。一旦上述要求得以实现,自练者的快读能力与水平,必然又会登上一个新台阶。

一般阅读处理信息的模式是:阅读—理解—记忆;快速阅读则把它的后两者颠倒了过来:阅读—强记—理解。基于上述模式的变化和追求高效率的要求,使快读真正做到:既快速又高效。为此,快读者还必须遵循下述操作规则:

从正面讲,必须做到“一高三快”

“一高”:高效率;

“三快”:快速阅读、快速强记、快速理解。

从反面讲,必须做到“六不准”、“两不能”:

“六不准”:不准出声,不准指读,不准回视;不准心存杂念,不准乱翻书页,不准摇头晃脑;

“两不能”:快读,不能“只图”快读;快读,不能“一味”快读;

“一高三快”,互为条件:只有追求高效率,才能产生“三快”;只有做到了三快,才会产生满意的高效率。

“一高”:阅读效率高。现代阅读观追求的主要目标是:迅速提高阅读行为的效率;迅速改善阅读主体的素质。对一个好学者而言,有了高效率的阅读,其知识积累必然深厚、知识视野必然宽阔,要进一步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也就有了现实的可能。可见,只有高效率的阅读才是快读追求的真正目标;离开了高效率,也就不叫真正的快读了。为此,你的快读,必须时时刻刻追逐高效率。

“三快”:快速阅读、快速强记、快速理解。在快读中,“三快”缺一不可,尤其是瞬间强记,更是快速摄取与快速理解的重要中介与桥梁。在快读过程中,全凭快速强记积累的材料并进行理解,否则,边读边忘,读得再快,无从理解,也就失去了快读的意义。当然,在强调快速强记的同时,还得牢记三者的辩证关系:快读,是前提;快记,是基础;快速理解,是目标。只有“三快”俱备、相互配合、辩证施快,才能产生阅读的高效率,收到阅读的高效益。

“六不准”与“两不能”,是快读的两大戒律。真正做到了它们,阅读速度与效率,不作专门训练,也会自然提高许多。

“六不准”易懂,不作解说,只要求尽快做到。

“两不能”事关快读的效率与效益,极为重要,成了自练者必须首先懂得的课题。

首先,快读不能“只图”快读。快读,肯定应该快速,而且丝毫不能松懈了“求快意识”与“紧迫感”,一旦没有了快读的这种良好心态,也就没有了快读。然而,快读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快读,提高阅读效率、获取更大的阅读效益。如果一篇文章、一本书,确以十分快捷的速度翻完了,可就是没留下一丝一毫的印象,这样的“快读”,除浪费了时光、养成了恶习,还有什么益处?因此,快读,不能“只图”快读。要能这样,就得正确处理好“读速与理解率”的关系。读速过快,理解率必然下降;理解率太高,快读就很难快起来。我们的要求是:读速与理解率“同步上升”,在确保70%左右理解率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加快读速。要求很明确:第一,不能“只图”快读,不图理解;而应在保证读速与理解率“同步上升”的情况下“求快”。第二,理解率应成为调控“读速”的重要依据——理解率太低,说明读速过快,应减速;理解率太高,说明读速过慢,应加速。快速阅读时,根据“观其大略,粗知大意”的要求,一般以70%左右的理解率为正常,请以此为准绳,为杠杆,重视调控其读速。单一地、片面地去追求过高的读速,不仅出不了高效率的阅读,反而有害。因为,阅读效率=阅读速度×理解率。

怎样提高“理解率”呢?除适当减缓读速,主要靠增强自身对各类文章的理解技能。如果我们把握了各类文章的体裁特点和结构规律,就一定会大大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正如黄永忠先生所指出的:“阅读者在信息加工前了解文本的类型(说明、记叙、议论等)和宏观结构(篇章段落结构),信息加工过程中对微观结构(句子语法结构)进行改组,有助于阅读者提高阅读效率”,“实验证明,意识到文本结构的学生比意识不到文本结构的学生更容易抓住阅读材料的关键信息,同时,前者比后者能更有效地构建段落、文章的大意和中心,使之对其他不太重要的材料进行推论变得更容易进行”。当然,如果阅读主体的认知能力与语言能力都比较强,他的触类旁通能力也一定有助于他理解力的提高。“必要的知识,是快读的基础;宽广的知识视野,更有助于快读”,就是从知识视野广阔有助于提高理解率的角度在强调。列宁读书特快,经常一页一页地读,而且对其内容“掌握得又快、又深、又准”。这与他广阔的知识视野不无关系。据统计,《列宁全集》中,所引列宁看过的书籍,就多达16000多册。马克思写《资本论》,仅作过摘要的书籍,也多达1500种以上。法国19世纪著名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一生摘录的笔记,更多达25000本以上。因此,参训者也还应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以有利于快读“理解率”的提高。

其次,快读不能“一味”快读。因为读物内容的难易、因为信息分布的疏密、因为阅读目的的不同、因为受阅读主体认知水平的牵制,任何一个人阅读任何一篇文章、一部作品,都不可能是等速地进行。美国休斯敦市教育发展实验室有个报告说:“一个好的读者对于弥尔顿的诗必须逐字逐行地读,对于马考莱的史必须一句一句地读,对于沙克莱的小说,必须一段一段地读,对于柯南道尔的侦探小说必须一页一页地读。”该报告说的是对不同的读物,应有不同的读法与读速。其实,仅就一本书、一篇文章而言,在快读中,也不应该一味地快读下去。快读应该求快,但快读也只能是一种变速的快读,在快读中,常有快速的变速,不可能“一味”地快读,否则,理解率、阅读效率就会下降。当读到信息密集处,当读到困难问题时,当读到正是阅读主体所需要的东西时,很显然读速会放慢、应放慢;反之,读速应加快,甚至一带而过或略去不管。

这里,就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地提出了另一种十分重要的、常常用得上的阅读方法——“变速阅读法”。

顾名思义,“变速”者,变换读速也。因为阅读目的不同,读物内容不同,阅读速度、阅读方式、阅读状态自然不同,或者,时而快读,读得很快,甚而一带而过,略去不管,直接跳过;或者,时而慢读,读得很慢,甚而停下来,沉思、吟咏、咀嚼,甚至勾画、笔录、剪辑。这些,都是常有的,应该的,值得提倡坚持的。不过,我们的要求很简单:在“求快”意识的支配下,在“快读”的总体趋势中,按下述24字的要求行事,而且,一遍下来,基本把握读物的主要内容或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这24字的要求是: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当粗则粗,当细则细;当丢则丢,当看则看。

要能达到如此水平与境界,当然得有长期的很好训练。其实,此种训练,放在每天半小时的“广泛扫描”中去运用,就完全可以称为“长期的很好训练”了。假若,再有意识地把快读、略读、精读以及跳读、扫读等结合起来,常常用于同一篇文章,同一张报纸,同一本书的阅读中去锻炼自己,对“变速阅读”能力的提高,则更为有益。所以,顾晓明先生还在《阅读的战略》一书中说:“最佳的阅读者不是快读者,而是能快能慢,能主动掌握速度的人。”

练习题:

1.重视审视自己近一段时间快读或广泛扫描时,“六不准”出现的情况,并尽快克服。

2.简要回答,快读为什么不能“只图”快读?你平时的快读,一般保持了70%左右的理解率吗?

3.在快读中,常常应该有快捷的变速,为此,你的“变速阅读”,应把握怎样一些要求?请自觉运用到自己的阅读活动(特别是“广泛扫描”)中去。

4.从两方面作一阶段总结:一、尽可能细想,我已掌握了快读的哪些知识与技能?二、看看《“广泛扫描”日考核表》,统计一下:表上有了多少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