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把快乐带到语文学习之中

把快乐带到语文学习之中

时间:2022-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向我们提出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不难发现,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阅读理解。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准备《红岩》中江姐受刑的课外阅读材料。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

把快乐带到语文学习之中

语文知识包罗万象,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浩如烟海的语文知识体系中,让学生学到学以致用的语文知识,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使学习变得轻松与快乐。我们语文教师对此深感肩上的担子的重量,而阅读方法的指导对于小学生来说能缓解孩子学习语文的压力,因而显得特别重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向我们提出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新课标的这一全新理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内容再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了,语文学习再也不能仅仅等同于语文学科学习了。那么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就应该就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选择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不难发现,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阅读理解。其实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的收集、解释、整理、归类、运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分析能力,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教学中尝试着围绕教材内容进行拓展训练,能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得语文教学变得轻松愉快起来。

一、关注学习的兴趣点,预习感知课文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对同一主题领域素材宽泛的阅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小松鼠找花生》一文,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让学生知道了解松鼠的生活习性和植物的果实的一些知识。在教学这一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花生和松鼠的资料(图片、文字资料等)。当这些资料汇集到一起时,这些多个角度的不同信息,让学生更完整地认识了松鼠这种动物的一些生活习性,对课文那只可爱的小松鼠更加喜欢,读起文章来绘声绘色,特别投入。在学文的同时知道花生的果实长在地里,孩子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在回家后找到了土豆、山药等很多果实长在地里的植物,,与班级的小伙伴积极探讨一副小大人的模样,不能小瞧孩子的能力,在老师的进一步鼓励下,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提升,感受的语言文字带给自己的快乐。还有在教学《家》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先画一下自己的家,然后在回家读几遍课文,就是这样简单的课前知识的整理,没想到在课堂上却让学生有许多出乎意料的想法,他们把自己的家和小动物的家都画出来,并且根据课文的结构自创了很多首关于家的小诗,课堂上的发言的声音此起彼伏,没想到低年级的孩子同样能有自己的方式来理解文本,关键是教师的导向作用一定要有目标,对孩子的鼓励要适时适用。

二、课堂融入新知,自己学会理解课文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习提供广阔的舞台。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意义的建构,而意义的获得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景中,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在教学《最后的时刻》一课,为了让学生了解江姐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原有课文提供的信息基础上,呈现了另一个信息。为学生准备《红岩》中江姐受刑的课外阅读材料。学生在阅读两篇同一个主题的材料时,就自觉地进行对比、整合,信息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自然地总结出了江姐这个人物丰满的性格特点。在本节课的最后我用《黑牢诗篇》的片段进一步揭示江姐的精神内涵,深化了主题。再有在教学《我和祖父的花园》一文时,我充分利用学生收集到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自主交流,了解作者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谈自己的观点,是没有任何压力的,同学间的互相补充用把自己的困惑打开,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一节课我们不光读懂了文本,更走进萧红的故乡,跟她一起体会到童年祖父的花园带给她生活的无限乐趣,与作者同快乐,共成长。语言文字的妙处,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神奇,这对于城里大孩子来说真是一种特别的体验。我用适时的将鲁迅《故乡》中关于闰土的片段展示给学生,不同的成长经历,相似的童年生活,让学生对于《故乡》《呼兰河传》都产生的阅读兴趣,课下好多孩子问我借书看,我也适时将班级的自由阅读的书柜里填上了这两本书。

三、语文学习无止境,课后拓展延伸课文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低年级的孩子读一些注音读文,杨红樱的小说,高年级学生阅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以及曹文轩《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等课外书;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在“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生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我在教《草船借箭》,便把学生带向三国,走回那个能人辈出的年代,看到真正的智者与庸者;教《为学》,便把学生带向遥远的古代,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与宽容。教《春》时,带学生走进著名作家朱自清的心中,看到在逆境中的朱自清身上不屈的民族气节;教《勇攀高峰》把学生带回八十年代的中国女排,感受一下女排姑娘身上的顽强拼搏的劲头;教《猫》时,带学生走向老舍,品味老舍先生细腻的文笔,带给孩子的心灵感动。就这样语文课堂上永远有提不完的问题,一个个问号伴随孩子们天天在探索中成长,他们学习的不仅仅是一篇篇文章,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活故事,带给孩子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多的语文教学的快乐,生活的乐趣。语文阅读教学就应该这样把学生带向古代文化,带向现代文化,带向中华文化,带向世界文化。

语文拓展阅读的实践,就是一种“大阅读”观的实践。它能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建构的主动者。在语文的学习中真正体会到学习与成长的快乐,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都会感到肩上的担子的分量,语文教学任重道远,语文学习的天地辽阔无际,阅读教学会带我们走进多姿多彩的生活天地,把语文学习的快乐带给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