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流传一时的“取消教研室”说法,随着教研室在课程改革中表现出来的巨大实力渐渐归于沉寂。代之而起的是坊间另一种令人颇为振奋的声音:据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有意成立与教研室对接、专门主管教学的部门,而且行政级别不低……可以想见许多“教研人”的喜悦与欣慰——终于有望结束所谓“没有娘家”的尴尬,能够在最高权力部门成立一个对口的上级单位,实在是对教研室青眼有加。
得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无疑是大大的好事。不过仔细掂量“成立国家级主管部门”的说法,作为旁观者却不由疑虑丛生,逐渐喜忧参半。重视的方式和途径多多,成立“主管部门”不仅未必是最佳选择,而且有可能事与愿违。
疑虑之一:真的需要吗?
从最初的产生,教研室主要便是以“自下而上”的方向完成的,后来的发展壮大,主要的推手也不是“自上而下”,这在前面已经讨论过。几十年来,在“没有娘家”的状况下,三级教研组织生命力旺盛,在基础教育领域建立起了自己的威信,形成了制度与规范。这样的事实,实际上已经提示我们:在缺少最高行政部门的对口领导单位条件下,各级教研室不仅可以运行、发挥作用,而且可以在学校和教师们的支持与依赖中将各种教研活动演绎得风生水起。
疑虑之二:确实合适吗?
行政部门是权力单位,主要职能是管理。教育部是在国家层面上管理基础教育,主要责任是各种政策的制定和把握——当然包括教学。教研室则是业务部门,主要职能是负责具体的教学活动。
根据前面关于教研室各种职能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工作的内容、任务都是来自所在地区中小学教学实践的需求。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相对独立的工作方式,使得教研员们能够及时了解本地区教学的实际状况,灵活、有效和便利,所谓“船小好掉头”。一旦教育部有了专门司局,势必要直接对于各个省(直辖市)下达各种有关指令,于是省(直辖市)又会对于县(区)级教研室、学校教研组依次“下旨”,于是,本来以服务学校教学为使命的教研室,工作方向势必逆转,变成向上负责。即使来自实践的需求,“上达天听”反映到教育部,再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形成对策返回来,很可能已经是明日黄花。
农业部并不去具体指导农民如何种地,良种的选择,耕作方式的改进,是由基层的农业科学技术部门普及推广的。广电部也不会去详细要求某部电影应该怎样拍摄,剧本的编写,演员的挑选,自有制片厂和导演去操心。经常、普遍、持续发生的教学活动,实在是不宜由教育部这样的国家级行政部门来具体负责的。
疑虑之三:面孔会变吗?
一旦成立这样的主管部门,有了九重之上的“中央领导”,教研室会不会眼睛向上,形成如今一些部门的官僚化做派和“大爷”面孔?长久以来,各级教研室保持着与中小学校的亲密关系,教研员们更是教师们熟悉和信赖的权威和专家。华丽转身后,还能够保持既有的传统作风吗?红头文件会不会湮没教研人员们行走在学校中的身影?请示汇报会不会侵蚀朴素真实的教研活动?这样的担忧,恐怕不是杞人忧天。
长期以来没有对口的国家级行政主管部门,未见得就是坏事。究竟如何更好地发挥三级教研组织的作用,如何增加其活力,提升其水平?应该不只是增设对口的上级行政部门这样唯一的思路,支持和重视的方式还有很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