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横空出世的“校本教研”

横空出世的“校本教研”

时间:2022-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1年来推行新课改以来,出现了“校本教研”的提法。上面有关校本教研的解释,有两点十分鲜明。事实上,即使在“校本教研”的说法极端流行的今天,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没有停止过集体备课。据称,“校本教研”这一概念来自国外,可是,那里并没有教研组,也没有集体备课。

2001年来推行新课改以来,出现了“校本教研”的提法。据称这一提法来自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其含义是:“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校本教研是基于校级教研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其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5]

毫无悬念,自校本教研提出后,立刻成为教育类报刊杂志上出现频率最高的题目之一,各种关于校本教研的探讨、经验、报告源源不断;相形之下,集体备课则越来越少有人提及,围绕着这一“新”一“旧”,表现出反差极大的一“热”一“冷”。

上面有关校本教研的解释,有两点十分鲜明。一是明确提出为新课改服务。二是提出有理论和专业人员参与。前者其实只是相对的区别,无论新课程还是以往的课程,总之需要这种形式的活动为之服务。后者则有相当难度,不可能成为普遍化实践。除去这两条,根据上面所援引的说明中可以看出,“校本教研”与“集体备课”之间难分彼此,在各种有关讨论中,尽管人言人殊,这种相似随处可见。

“从学校层面看,校本教研更多的是以课题的方式来呈现的,而教师则又是通过一堂堂的课来实施研究的,在课堂上如何具体落实课题,如何把课题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之中并与教学内容及过程交融在一起,如何边教学边研究、边反思边总结,如何实施阶段成果的呈现、归纳、提炼并上升到理论层面,如何推进课题研究在纵向、横向深入持久地向前推进,如何解决在课题研究中的困惑和疑难……诸如此类的许多问题在客观上影响了校本教研的推行,并进一步影响校本教研的质量和效益。”

“实际上,校本教研是最切合学校实际的教研形式,不论有无课题,教师都可以自行进行校本教研。因为校本教研的对象就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其立足点就是解决这些问题和困惑。它可以随时立题(教育教学中自己发现的问题),也可以随时结题(教师自己研究找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它不一定要有周密而详尽的课题方案和结题报告,一篇随笔、一段反思、一则案例分析……都可以是校本教研的成果。”[6]

教研组的备课活动,无论其名称若何,本来生存于学校,服务于教学实践,校本得不能再校本,教研得无法更教研。因为它的目的、内容、形式都是以学校课堂中的实际需求为出发、为归宿的。没有哪个学校会因为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全国或者全地区统一,就认为可以不需要依据自己学校的实际,不需要教师们共同协作研究备课了。校长和教师从来就知道,每一所学校的学生,甚至每个班级、年级的学生都是不同的,每一所学校的教师,甚至同一年级、同一科目的任课教师也是不同的。事实上,即使在“校本教研”的说法极端流行的今天,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没有停止过集体备课。

据称,“校本教研”这一概念来自国外,可是,那里并没有教研组,也没有集体备课。他们用这样的题目所主张的,其实恰恰我们早已有之。在大多数条件下,名称并不特别重要——无非是一种称谓,说到底还是要看名称后面的内容是什么。不过有些时候,名称又特别重要,所以中国自古有“名不正则言不顺”的古训。“校本教研”与“集体备课”在相当程度上名虽异,实则同,舍其实之同而求其名之异,很有几分“出口转内销”的味道。

[1] 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249.

[2] 凯洛夫.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476.

[3]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Z].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70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Z].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第720页.

[5]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实施与反思[EB/OL].http://www.qdedu.net/newsInfo.aspx?pkId=13696,2005-01-06[2011-05-29]

[6] 代保民.校本教研还缺些什么[J].人民教育,2008(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