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互动游戏3-6岁

儿童互动游戏3-6岁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儿童与同龄伙伴交往,能够促进其身心全方位的发展。这主要是由同龄伙伴生理、心理与认知经验的相似性决定的。这两种不同的暗示,可能对两个儿童形成不同影响与结果。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这种游戏,儿童参与社会交往的程度相对较高,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儿童之间的这种交往就属于随机交往。教师可以抓住教育时机,促进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同时也可以发展他们与人交往的技巧。

在幼儿社会化的过程中,随着交往范围逐渐扩大,幼儿对外关系的焦点由亲子关系逐渐向同伴关系转移,从3岁开始,幼儿越来越喜欢与同伴游戏。同伴交往构成了幼儿之间特殊的学习环境和交往原则,其交往关系在幼儿社会化中的作用是成人无法替代的,对幼儿个性、情感、社会适应力等方面的发展都十分重要。

一、同伴交往的意义

儿童与同龄伙伴交往,能够促进其身心全方位的发展。这主要是由同龄伙伴生理、心理与认知经验的相似性决定的。

1.独生子女缺少同伴

目前,由于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限制,大多数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这就造成了孩子们缺少同伴交往机会,4(位老人)—2(位家长)—1(个孩子)的家庭养育模式也往往很难对孩子的教育达成共识。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其实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儿童的所有事情,都被大人们安排得井井有条,根本不需要他们自己去思考,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存本能被弱化,生活能力没有形成。当然,还有身心早熟的隐忧,可能会形成未老先衰、小大人的性格。因此,专家建议,在选择居所时必须考虑要与公园、学校、广场等有小朋友经常玩耍的公共场所靠近等因素,给孩子更多的机会与同龄伙伴接触,这会有利于儿童交往能力的发展。

2.同龄伙伴认知的同步性

有人说,只有儿童能够了解儿童的心理,确实如此。研究者曾经观察到这样的情景:两个妈妈分别抱着自己不满周岁的宝宝在一起聊天,此时发现两个孩子也在用无声的语言进行交流:“一个宝宝笑了笑,另一个宝宝也笑一笑;一个宝宝发出了一种怪声,另一个宝宝也发出了一种怪声……”这说明同龄伙伴认知的同步性,使他们沟通起来十分容易。而我们成年人却很难了解他们内心的所思所想。因此说,儿童与同龄伙伴交往,更能够促进他们身心全方位的健康发展。

3.同伴交往影响的有效性

按照游戏的生活准备理论,儿童在童年所从事的各种游戏活动都是为其成年以后做准备的。同龄伙伴认知的同步性,就决定了同伴交往影响的有效性。由于他们生理、心理的现有水平与同龄伙伴更为接近,因而在对同一事物认识过程、情感体验以及目的性、自控能力等方面极易产生共鸣。尤其是在社会化行为规范的形成上,具有同步进程。在班级中教师常常会让能力较为突出的孩子带领大家做事情,这样不但那个孩子的领导能力得到了发展,其他孩子也会更加乐意被带动;若是孩子之间有了小矛盾,孩子们也更加乐于听从有威望孩子的调节方法——因为孩子之间的互动效果往往比成人与孩子间的互动效果要好很多。如当儿童间产生矛盾或冲突时,我们成年人总习惯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你是大哥哥(大姐姐),应该让着小弟弟(小妹妹)。”这两种不同的暗示,可能对两个儿童形成不同影响与结果。一方觉得我是大哥哥(大姐姐),我只好吃亏了,时间久了有可能形成大哥哥(大姐姐)性格倾向;而另一方则觉得我是小弟弟(小妹妹),他应该让着我,日积月累有可能形成小弟弟(小妹妹)性格倾向。其实,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儿童形成解决矛盾或冲突的能力,换句话说,不具有交往影响的有效性。

二、同伴交往的方式

同伴交往的方式主要包括游戏、共同活动及随机交往等。

1.游戏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皮亚杰曾说:“游戏就是把真实的东西转变为儿童想要的东西,从而使儿童的自我得到满足。儿童重新生活在他所喜欢的生活中,他解决了一切冲突,尤其是他借助一些虚构的故事来补偿和改善现实世界。”

游戏帮助儿童去完成许多事情。它帮助儿童按照自己特有的模式去成长、发展,帮助他们在社会文化背景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使他们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人。游戏为幼儿提供了自我选择的场景和情节,甚至可以去完成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冒险。儿童在游戏中也在不断学习使用语言,经历各种情绪变化,这些都可以作为他以后适应社会的基础。游戏也有助于儿童了解自己的身体、成人的部分生活,拓展他们的兴趣,在游戏中他们的注意力也更为集中。[1]在同伴交往中,游戏仍然具有其他活动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游戏对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合作游戏过程中,他们互相讨论情节,分配角色,确定共同遵守的规则,有时还想象能用什么东西替代情节中一定要用的真实物品。学前儿童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探索各种事物的性质、作用和关系,从而能够更加深入细致地理解现实事物,发展他们的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语言。同时,还可以很好地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儿童游戏活动从简单到复杂可分为六种:随心所欲的行为、旁观者行为、单独游戏行为、平行游戏行为、联合游戏行为、合作游戏行为。随心所欲的行为主要是指儿童不是在做游戏,而在注视偶尔碰到引起他兴趣的事情,比如看到一个好玩的玩具自己就摆弄起来。旁观者行为是指儿童观看其他儿童的游戏,有时还与正在游戏的儿童谈话,出主意,提出问题,但自己并不参与游戏。单独游戏行为是指儿童一个人专心致志地从事自己的游戏活动,根本不注意别人在干什么。平行游戏行为是指儿童同时各自从事自己的游戏活动,彼此不相互影响。联合游戏行为是指儿童在一起玩同样或类似的游戏,但每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玩,没有明确的组织与分工。合作游戏行为是指为了达到某个具体目标,多个儿童参与的游戏。游戏时有领导,有组织,有分工。游戏成员有属于这个小组或不属于这个小组的明确的意识。这种游戏,儿童参与社会交往的程度相对较高,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2.共同活动

共同活动主要是指要求幼儿园或班级所有小朋友共同参与的学习、劳动、体育活动等。这种活动的特点是,有共同的目标、统一的意志、共同的活动内容、共同的活动过程、共同的活动结果等。它要求小朋友共同参与、相互合作。这种活动应该是最能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活动。

3.随机交往

在幼儿园生活中,除了正常的集体活动之外,还有许多儿童自己自由的活动时间与机会。如在早晨入园、晚上等待父母来接的这段时间,他们可以和自己喜欢的小朋友一起谈话、搭积木等。儿童之间的这种交往就属于随机交往。它的最大的特点,就是随意、随机、随便。这种交往有助于培养儿童之间的“私人情感”,加深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进而建立各自的社会小群体。教师可以抓住教育时机,促进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同时也可以发展他们与人交往的技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