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智力玩具手工制作

幼儿智力玩具手工制作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是认识能力,它是人们在完成活动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心理条件。幼儿参加上课、游戏、劳动这些活动都会使幼儿能力逐渐得到发展。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各种能力并加以引导,使之更好地发展。假若教学能采用启发式,使幼儿通过独立思考去理解和掌握基本规律,它就会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以后的学习变得更容易,更有效。

我们常常说,这个人的某种能力比较强,另外一个人则比较弱。究竟什么是能力?它又是如何形成起来的呢?

一、能力的一般概念

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性,是顺利完成活动的一种必备的心理条件。

1.什么是能力

几个幼儿赛跑,有人快有人慢;几个幼儿唱歌,有人歌声嘹亮,悦耳动听,有人声音沙哑,节奏不明;把同一项制作玩具的任务交给几个幼儿去完成,效果不同,有的幼儿制作得又快又好,有的幼儿却根本做不出来。有的教师讲课清楚生动,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有的教师虽然也认真备课,有足够的知识,但在表达上总是不大流畅,条理不分明,甚至组织不好课堂秩序。这种在人们完成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可能性方面的心理特性叫做能力,或者说,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必备的心理条件。

能力和活动紧密相连。由于人们从事不同的活动,在活动中就形成和发展了不同的能力,并且在活动中得到表现。儿童只有在参加小乐队的活动中,他的辨音能力和节奏感才能得到提高。

人的生理条件在完成活动中也起作用,腿长的人一般跑得快,跳得高,体胖的人行动不便,这些对于顺利通过体育锻炼标准无疑是有影响的,但它们不是心理特性,不算能力差异。人与人之间的个性的差异也很多,但只有那种对于成功地完成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性,才叫做能力。如活泼、热情、沉静、谦虚等属于个性心理特性中的气质和性格特性,它们虽然与完成活动有一定关系,但它们不直接决定活动的完成,不是顺利完成活动的必备的心理条件,因此,也不能算是能力。

完成任何一种活动都需要个人多种能力的结合。例如,儿童画画,都必须有完整的知觉能力、识记与再现表象的能力,使用线条表现实物的抽象力与想象力、目测长度比例的能力、估计大小或亮度关系的能力、透视能力和灵活自如的运笔能力等。教师要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就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清晰而准确的言语表达能力、逻辑思考力、丰富的想象力、良好的记忆力和情绪感染力等。一个人具有某些突出的能力并能将各种能力结合起来,出色地完成有关的任务,我们就说他有某方面的才能。才能就是各种能力独特的结合。

一个人的能力不可能样样突出,甚至还会有缺陷,但是人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或发展其他能力来弥补不足,同样也能顺利地完成任务或表现出才能。这种现象叫做能力的补偿作用。例如,盲人缺乏视觉,却能依靠异常发展的触摸觉、听觉、嗅觉及想象力等去行走、辨认币值、识记盲文、写作或弹奏乐曲,有时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又比如,有些人机械记忆能力比较薄弱或在成年后有所减退,但仍然可以依靠或发展自己特有的理解力、判断力去掌握各种知识,或做出有分量的决策,并不比其他人逊色。所有这些都表明,才能并不取决于一种能力,而有赖于各种能力的独特结合。

2.能力的种类

在人们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过程中,不同性质和不同水平的能力交织着起作用。总括起来至少包括三种不同性质的能力。首先是认识能力,它是人们在完成活动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心理条件。不能感知颜色和形状的双目失明者,不可能成为画家,分辨不清颜色的色盲或色弱者,也不易在绘画方面取得成就。其次是包括体育活动能力和劳动能力在内的运动能力,它是人们为了适应或改变环境、协调自己的动作、掌握和施展技能所必备的心理条件,这种能力是随着儿童的发育成熟,以及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逐步得到提高的。最后是社会交往能力,它是人们参加社会集体生活、与周围人保持协调所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幼儿参加上课、游戏、劳动这些活动都会使幼儿能力逐渐得到发展。

在人的能力中还可以区分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在各种活动中都存在和表现出来的认识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创造力等。它的水平高低对各方面活动都有影响。通常所谓一个学生的智力高低或是否聪明能干,就是指一般能力而言的。

特殊能力指对某一专业领域的活动有特殊意义并在其中显示出来的能力。如画家的颜色辨别能力和空间想象力,音乐家的音高辨别能力和节奏感,数学家所需要的数字记忆广度和计算能力,教师或理论宣传工作者必备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组织工作的能力等。这些都是对顺利完成某一专业领域的活动起重要作用的心理条件。

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并不是对立的。一般能力总是在特殊能力之中表现,而特殊能力的发展也使一般能力有所提高。一个完全没有能力的人是不存在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各种能力并加以引导,使之更好地发展。

能力还可分为主导能力和非主导能力。主导能力又称优势能力,非主导能力又称非优势能力。在一个人各种能力的有机结合中,往往有一种能力起主要作用,另一些能力处于从属地位。

3.智力与知识、技能

在人的认识过程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可以使用另一种名称,称为智力或智能。构成智力的因素包括各种感觉能力(如感受性的大小)、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考力(如理解力、判断力、抽象概括能力和推导能力)等很多方面,其中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可以说,智力是认识活动的综合能力。通常人们评论某个孩子聪明、某个孩子愚笨,都是指智力水平高低的表现。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每个人在生活过程中都不断地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使之能转化成为自己主观世界的部分内容并在以后的行动中发生作用。技能是在活动中由于练习而巩固了的,并在活动中应用的基本动作方式。

可见,能力和知识、技能虽然有所不同,但它们又是密切联系着的。

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前提,不具备感知能力的人,就无法得到感性知识,缺乏抽象概括能力的人就很难获得理性知识;同时,能力的大小也会影响掌握知识的深浅和技能的高低。比如说,某个幼儿理解力和计算能力比较强,他在掌握数概念、解答数的加减运算方面就比较迅速而正确。从另一方面说,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会促使能力的发展。如我们掌握一定的汉语语法知识就能提高写作能力,掌握了系统的社会科学知识也会提高对社会的观察力和理解力。由于能力与知识技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师的任务就不仅是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而且也必须设法通过教学和有关活动去发展幼儿的智力。运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幼儿死记硬背,虽然也会使他们增加一些知识或学会某些技能,但它未必能使幼儿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并使他们的能力得到迅速而全面的发展。假若教学能采用启发式,使幼儿通过独立思考去理解和掌握基本规律,它就会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以后的学习变得更容易,更有效。可见,能力与知识、技能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

二、能力的个别差异及其形成

人们的能力的不同,既表现在倾向或性质方面,也表现在水平或强弱方面。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差异

人们在一般认识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等方面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有的幼儿观察问题时容易抓住细节,但不善于对整体形成概括而深刻的印象,另一些幼儿则富于概括性,易忽略细节。在记忆方面,有的幼儿记得快,记得牢,表现出较强的记忆力,有的幼儿记得慢,但保持得久,有的幼儿用长时间才能记住,即便记住了,也很快遗忘了。在特殊能力方面也有差异。如有的幼儿绘画能力较强,有的长于音乐、唱歌、跳舞,有的有数学能力,有的组织能力较强,等等。

2.超常儿童与低常儿童

人的智力按常态曲线分配,大多数属于中常。所谓超常儿童即指他们的智力发展很快,超过了同龄儿童的水平。所谓低常儿童是指他们的智力明显地低于同龄儿童的水平。超常儿童和低常儿童在全部儿童中占极少数,一些研究认为,这两类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大约都是3/1000。

(1)智力超常儿童与能力的早期表现。智力超常儿童在认识能力方面有许多优异之处。不少研究表明,他们在知觉的全面、细致、准确、迅速方面,在注意的集中和广度方面,在记忆的速度、准确和巩固方面,在思维广度、深度和灵活方面都有着较好的发展。也正是这些认识能力的比较完备的结合,才使他们显示出某些才能。如一般4岁、5岁的儿童,视听辨别力并不精细,且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有一个超常的4岁儿童能识汉字2000个,认英语单词300个,说100多个英语短句,会心算15×16,会解四则运算、开方和简单几何图形的面积等数学题。

儿童的智力超常往往从小就表现出来,引人注目,所以人们就称之为“早慧”、“神童”。我国古代大诗人李白“五岁通六甲,七岁观百家”;奥地利古典音乐家莫扎特3岁发现3度音程,能谱写小步舞曲;近代控制论创始人维诺4岁阅读大量书籍,9岁入高中,14岁入大学。在我国,目前也不断涌现出小音乐家、小画家、小书法家、小数学家,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学员平均年龄只有14岁,其中不少人已表现出学术上的显著成就。能力的早期表现在音乐、绘画等文艺领域最为常见。据调查,在成名的音乐家中5岁以前有表现的约占一半,其中在3岁以前就有表现的约占1/4。

能力的早期表现是智力优异的标志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力没有得到早期表现的人就缺乏优异的智力。人们的能力除“早慧”者外,也还有不少“晚成”的。如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少年时智力迟钝,在23岁时却提出了“相对论”;大发明家爱迪生,少年时被学校视为低能,30岁后发明了留声机、电灯、有声电影等。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到40岁才表现出绘画的才华,在他生活的后50年表现出特别优异的艺术才能。这些都是非“早慧”者不妨碍才能“晚成”的突出事例。教师的职责是注意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因此,我们一方面应及早去发现超常儿童,加以精心培养;另一方面也要运用适当的方法去启发和教育全体幼儿,使每个幼儿的能力都得到发展。只注意抓“尖子”,而对能力表现一般的幼儿失去信心,放弃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这种做法也会妨碍人才的成长与选拔。

(2)智力低常儿童。智力低常儿童也称智力落后儿童。智力落后多数是由于大脑机能发育不全或神经系统慢性病所造成,少数是由外伤或其他疾病的后遗症引起的,属于病理现象。研究表明,智力低常儿童的认识能力特点有:知觉敏锐度差,难以辨别细节,缺乏辨认空间关系的能力;对词和直观材料的识记能力都较差,只会机械识记,不能意义识记,在回忆中发生大量的歪曲和错误,思维的概括力极低,利用词分析他所观察的事物极其困难,他们在语言方面也有障碍,词汇贫乏。

对智力落后的儿童只靠教育工作很难使他们赶上一般智力水平,但教师不能对他们采取厌恶的态度。如果早期发现,对他们加以诊断和治疗,可能有所帮助;即使是不能治疗的,如果放在特殊教育机构中,给一些基本的教育培养,特别是行为训练,使他们获得一些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不会成为社会负担。至于那些智力有稍许落后,还能够参加正常学习的幼儿,只要教师和家长密切配合,热诚关怀,耐心帮助,多做些练习,也是能够取得进步的。

img52

3.能力差异的形成

能力是人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一定的活动或实践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上述几个方面条件的不同,就造成了人们能力上的多种差异。下面分别说明一下这些条件在能力形成中的作用。

(1)素质。一个人天生就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叫做素质。素质包括各种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神经系统和大脑结构和机能的特点,其中以大脑神经活动的特点最为重要。

素质是个人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不能发展相应的能力。生来的盲人难于发展绘画能力,生来的聋哑人,也不可能成为歌唱家。某些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的智力之间比一般兄弟姐妹之间有更高的相关(相关指两种心理因素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相关有正、负之分),这说明遗传素质对能力差异有影响。

近年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神经系统的特性对于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神经系统能经受住强刺激的类型(强型)不仅有充沛的精力,还能集中注意,而弱型则相反,但却有较高的感受性。兴奋和抑制过程平衡类型的人能善于分配注意,能较准确地形成动作熟练;而不平衡的类型则不易做到这一点,他们在形成技能时出现的多余动作较多,而且不易消失。神经系统灵活的类型有较大的知觉广度和思维灵活性,在解决问题时比不灵活类型要快2~3倍。

然而,素质不等于能力。素质只是为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必须有后天的环境影响、教育和个人的实践活动。例如,一个人的发音器官再好,如果没有音乐的环境,不学习音乐技巧和认识旋律,就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歌手。又如,一个人生来腿长个子高,这虽然为赛跑时步伐大、速度快和打篮球时便于阻挡对方、抢篮板球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如果没有教练的指导和自己的刻苦锻炼仍然很难成为优秀运动员;反之,身材较短的人,如果善于利用自己灵活的特点,勤学苦练,也能够在运动上取得出色的成绩。这都证明了素质不是能力发展中的决定因素。

(2)环境和教育。人的能力的发展受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这种制约性体现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对人们提出不同的要求上。现代人具有制造与使用汽车、飞机、电器、计算机及激光武器等能力,而这些对于古代人或中世纪人都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这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能力提高的影响。在旧社会,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离,广大劳动人民深受压迫与剥削,并失去受文化教育的权力,因此他们的能力也不可能得到正常或全面的发展;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有了保障,从小普遍受到文化教养,懂得工作是在为人类造福和推动社会前进的意义,并且能运用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去进行创造性活动,于是人的能力也就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这是社会生产关系或社会制度对人类能力发展的决定性影响。环境对人的能力的影响是指每个人从出生到成长期间所处的具体环境对个人所施加的影响。儿童出生后有人照顾和经常跟他说话,言语交往能力就发展得快,如果被放到一个照顾不周的孤儿院中,这种能力的发展就迟缓。生长在农村的儿童,对于野生植物或昆虫的观察辨别能力或劳动能力往往胜过城市儿童,而后者适应现代化生活的某些能力或在灵活性等方面又往往发展得更早。

环境对儿童的影响也总是通过教育来发挥作用的。心理学中有过一个实验,研究者为了鉴定学生的绘画才能,让学生去测定亮度比例和目测垂直线与水平线。结果发现,10个会画画的学生比另外10个不会画画的学生的平均误差少4.5倍。后来他对误差较大的被试者进行概念与方法的指导和测定技能的训练,结果他们的误差由10.4下降到4.9。这就说明,绘画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与练习而提高的。

教育的影响不限于学校和教师的指导,从小开始的家庭早期教育,常常对于儿童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早期教育既包括环境的熏陶,也包括有意的培养教育。例如,很多小音乐家、小画家、小书法家都出身于音乐世家或爱好艺术的家庭。我国一位11岁就创造了速算法的青年学生,是由于自幼就受到家长的严格珠算训练而取得成就的。现代许多研究指出,要抓住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进行教育,如果在儿童4岁、5岁时就开始教他们学外国语,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并且他们对所学的外国语终生难忘。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能力差异形成的原因和更有效地去培养儿童的能力。

(3)实践活动。人的能力虽然是在后天环境与教育影响下产生的,但这种影响并不是一种机械的决定。人经常面临社会生活向自己提出的各种任务要求,它一旦被接受而成为个人的需要,就会与自己能力的欠缺或薄弱发生矛盾。这种矛盾的发生与解决都有赖于人们去参加实践。人的某些能力正是在不断发生与解决这些矛盾的实践中形成和提高的。历史上的许多杰出人物、创新能手之所以表现出惊人的才能与成就,无一不是应社会历史的要求,参加变革实践的结果。儿童的认识能力、特殊才能也都是应生活、学习的要求,经过积极活动、认真锻炼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人们参加的活动范围越广,解决的上述矛盾越多,能力的发展也就越迅速、越完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参加实践活动是能力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正像恩格斯所说的:“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人的能力和他们从事不同的职业活动相联系。不同的职业活动对人们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而也发展了相应的能力。一般来说,一个人只要没有缺陷,在实践中自觉地接受锻炼,努力掌握知识和技能,也都能发展起各自实践领域中所需要的能力。实践活动越多样,劳动分工越精细,人们能力的个别差异也就越明显。染料工人能够精细地辨别颜色,车工能准确地目测产品的误差,建筑工人能无误地进行垂直判断,炼钢工人能依据炉火的色度估量炉温等,无不是他们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专业能力。

某些有生理缺陷或外伤致残的人,由于有正确的世界观作为动力,能够放眼未来,克服病残,勤学苦练,往往发展了很多人们想象不到的特殊能力。例如,一位失去双臂的人,忍受着极大的痛苦,以肩扛笔练字,终于成了书法家;一位13岁的手残儿童,坚持以脚练字,被选为省市优秀少年。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人的自觉能动性,包括顽强的性格和不懈的劳动,在能力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入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曲线。所谓儿童智力发展曲线,涉及不同年龄儿童智力发展的速度,发展的加速期、高原期等问题。人生头几年是智力发展非常迅速,甚至是最迅速的时期。由此形成先快后慢上升的儿童智力发展曲线。

布鲁姆(Bloom,B.,1960)搜集了20世纪前半期多种对儿童智力发展的纵向追踪材料和系统测验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发现儿童智力发展有一定的稳定规律。经过统计处理,得出了一条儿童智力发展理论曲线。

布鲁姆以17岁为发展的最高点,假定其智力为100%,得出各年龄儿童智力发展的百分比,说明:生后头4年儿童的智力发展最快,已经发展了50%,获得了成熟时的一半。4~8岁,即生后的第二个4年,发展30%,其速度比头4年显然减缓,以后速度更慢。

布鲁姆用数量化方法说明学前期智力发展的速度和重要性,他的理论常被引用。但是应该指出:第一,布鲁姆所提曲线只是假设的、理论的曲线。第二,智力数量化只在一定程度上有参考价值,不能绝对化。

四、婴幼儿智力测定

智力测试由来已久,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智力测试的目的性越来越弱化了,我们并不希望通过智力测试给儿童贴标签,而是希望通过测试,找到更好的教育途径和手段。对很多人来说,尤其是家长,一直认为智力测试很神秘,其实不然,而且人的智力,尤其是婴幼儿的智力是一直变化的,并且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所以,恰当的教育方式非常重要。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智力测验,常用智商来表示:

智商=心理年龄/实足年龄×100

下面介绍婴幼儿测评体系的常用量表。

1.国际婴幼儿测评体系

img53

2.0~6岁婴幼儿各项能力家长自测系列(部分)

表11-1 0~1岁幼儿运动能力

img54

续表

img55

表11-2 1~2岁幼儿语言能力

img56

表11-3 2~3岁幼儿认知能力

img57

表11-4 3~4岁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img58

表11-5 4~5岁幼儿社会行为能力

img59

表11-6 5~6岁幼儿认知能力

img6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