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孟子是怎样继承孔子的仁爱思想的

孟子是怎样继承孔子的仁爱思想的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将仁爱作为人的一项最核心的道德规范。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爱思想,并在理论上进行了丰富,在适用范围上进行了扩展。孟子还将孔子的仁爱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上升到政治高度,期望能在天下得到推行。孟子认为,施行仁政的前提是主政者本身具有仁爱之心,要从思想上树立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所以,孔子与孟子的仁爱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从政治的角度来看,都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服务的。

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将仁爱作为人的一项最核心的道德规范。他指出,人将来走向社会,去治国平天下,首先就得修养自己的身心。怎么修养?就是培育仁德,并将仁德融入自己的心性。这样,当他走向社会与人相处或处理事务时,就会具有爱人之心。这就是仁爱。他认为,仁爱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础,并能起到消弭分歧、减少纷争、安定社会的作用。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爱思想,并在理论上进行了丰富,在适用范围上进行了扩展。首先,孟子从人的心性本身来思考仁爱可行的基础,并提出了“性善论”。孟子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善的本性,包含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而这四心又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发端。孟子说:“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意思是说,善是人的本性,就好比水必然向下流动一样,这种善心是人人先天固有的。既然这样,每个人在待人接物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就应该都是善行,可为什么世上会有很多人在作恶呢?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不假,但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将他的善性发挥出来。就比如水向下流动是水的本性,但是如果拍打水,就能让水跳过额头。这显然不是出自水的本性,而是受到了外力的影响。

孟子还指出,人性本善,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本质特征。比方说,当人们看到井边玩耍的小孩面临落井的危险时,都会立刻伸出援手,阻止不幸发生。而人们之所以会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他们和这个孩子的父母有交情,也不是为捞得个好名声,而纯粹是出于他们心中固有的善心。

所以说,人的本性是善的,是善促使人们去播撒仁爱。这也就为孔子的仁爱思想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既论证了仁爱思想的切实可行性,又将孔子的仁爱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扬。

孟子还将孔子的仁爱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上升到政治高度,期望能在天下得到推行。这就是仁政。孟子认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什么是仁政?简单来说,就是以仁爱之心对待天下百姓。他根据现实情况谈到了自己的感受:“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意思是说,君子对于世间万物,通常是爱惜它们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能以善相待,但谈不上亲爱;爱自己的亲人而善待自己的百姓,善待自己的百姓而爱惜万物。在孟子看来,单纯的仁和爱,其作用都是非常有针对性的,只有将仁和爱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普遍的社会价值。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尊重自己的长辈,也能尊重别人的长辈;既能爱护自己的孩子,也能爱护别人的孩子。从国家的高度来看,仁爱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意思是说,夏、商、周三代因施行仁政而得天下,又因丧失仁政而丢了天下。这和现在一些国家的兴衰存亡的原因一样:天子不仁,天下就会不保;诸侯不仁,国家就会不保;官员百姓不仁,自身就会不保。

孟子认为,施行仁政的前提是主政者本身具有仁爱之心,要从思想上树立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有仁爱之心,才能推行仁政,才能切实维护和保障老百姓的利益,实现国家强盛、百姓安居乐业。

所以,孔子与孟子的仁爱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从政治的角度来看,都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服务的。可以说,孟子既让仁爱思想有了理论基础,还让它的普遍推行成为可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