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有什么异同

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有什么异同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大体上来说包含家庭、社会和宇宙三个体系。墨家与儒家在爱人的问题上具有一致性。儒家的仁爱,是以家庭为出发点,然后向上延及社会、国家,再到整个人类、大自然和整个宇宙。其次,儒家的仁爱带有阶级性,是不平等的爱;而墨家的兼爱是一种真正平等的爱。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建立的道德基石,也是儒家伦理的核心概念。儒家的仁爱,是用来维护既定的社会秩序的。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大体上来说包含家庭社会宇宙三个体系。这三个体系内的仁爱相互关联,构成了儒家思想的根基。自从儒家走上社会的正统地位后,仁爱思想就被当作各个时期的共同价值观,并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墨家的兼爱思想,用墨子的话来说就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意思是说,要有宽广的胸怀,把别人及其国和家视同自己的一样,这样就能让人人都相互关爱,这世上就不会再有瓜葛纠纷了。

墨家与儒家在爱人的问题上具有一致性。它们都肯定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对他人关爱,能有效减少摩擦,避免出现纷争;将关爱的思想扩大到社会上,就能构建一个人际关系融洽、社会关系和谐的环境。但是,由于所站的角度和所处的立场不同,二者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首先,这体现在爱的等级差别上。儒家的仁爱,是以家庭为出发点,然后向上延及社会、国家,再到整个人类、大自然和整个宇宙。在这当中,仁爱就是用来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等各种关系的一个道德准则。这种准则带有明显的区别用意,即在处理问题时会严格遵从由亲到疏、由内到外和由近及远的等级差别。

而墨家的兼爱思想,反对儒家的等级差别分类。墨子认为,社会上之所以会出现诸侯国之间相互讨伐、家族间相争、人与人之间厮杀以及恃强凌弱、为富不仁等乱象,就在于人们只懂自爱而不懂相互关爱。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些乱象呢?墨子认为,最强大的武器就是让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这种关爱的范围,不分国家、地域、身份等级的差别。只有这样,才能“天下兼相爱则治”。为此,他还特意举出古代先贤的事例:大禹出于关爱百姓疾苦的用心,所以才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根除水患;周文王出于关爱百姓休养的用心,所以才推行养老、抚孤和强不欺弱的思想;周武王出于关爱天下的用心,所以才安天下,扶弱小,愿为百姓担当一切。这三大先贤都有关爱他人的良好用心,都想让百姓安居乐业,因此他们自然会受到百姓的拥戴。这就是墨子提出的兼爱思想,兼爱是相互的,不是一厢情愿。

其次,儒家的仁爱带有阶级性,是不平等的爱;而墨家的兼爱是一种真正平等的爱。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建立的道德基石,也是儒家伦理的核心概念。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尤其是在处理各种伦理关系或社会关系时就会发现,这种仁爱带有明显的不平等性。一方面,儒家提出君恕臣忠、父慈子孝的规范;另一方面,却有“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言论。显然,在这种等级观念下,君能够轻易置臣于死地,父也能凭地位置子女于死地。那么,仁爱又从何谈起呢?

而墨家的兼爱,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体现出了统一性,即兼爱是相互之爱。从爱的角度来说,双方是平等的,不存在人为强加的差异区别,也不把现实中客观存在的身份等级之类的外在因素掺杂进去。从这点上来说,墨家的兼爱思想更纯粹,更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再次,二者的差别还体现在目的性上。儒家的仁爱,是用来维护既定的社会秩序的。他们在强调仁爱的同时,还寄希望于通过压制人的欲望的方式来实现这种秩序。比方说,社会上有富人、有穷人。当穷人成天忍饥挨饿而富人成天吃香的喝辣的时,儒家倡导仁爱的一个反面意图是:富人能施舍给穷人固然是好,但当富人不施舍时,穷人也要学会关爱富人,不要去打扰他们稳定的生活,更不能公然去抢夺。而墨家的兼爱,是建立在广泛的社会参与的基础之上的,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兼相利”。他们把相互关爱分为感情和利益两个方面,即相互关爱要建立在社会现实的基础之上,在施与爱时,还施与利益上的关怀。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兴利除弊的作用,达到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的美好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