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长的威信

家长的威信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推及家庭教育,教育中的信,还应该有家长的威信。因为,家长的威信是引导和培育孩子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引导孩子用知识构建自己精神大厦的助推器。为建立我们家长的威信,与暴力压制相反的是家长对孩子的极力讨好。这种行为对家长威信的建立是徒劳无益的。要引领和守候孩子的成长,家长必须建立自己的威信,有了良好的威信,我们的教育才能更好地达成,才能完成对孩子人格的塑造,生命的指引。

家庭教育中,家长教育孩子需要威信吗?

答案显而易见,毋庸置疑!

也许你会说,今天我们的教育不是提倡和孩子做朋友吗?怎么又提倡威信了呢?威信不是威权,威信也不是对孩子的压制。朋友之间也有原则和相处之道,更何况家长和孩子之间这种特殊的朋友关系。家长和孩子,既是朋友,同时又应超越朋友。因为孩子虽然是一个独立的精神个体,但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家长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引,所以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不仅是朋友的关系,应该比朋友更多,因为,它还有亲情,还有养育和教导。

人无信不立,教育无“信”不行。教育中的信,既指诚信,同时又是一种知识的信念和信仰。推及家庭教育,教育中的信,还应该有家长的威信。

如果没有威信,家庭中的教育就难以为继。因为,家长的威信是引导和培育孩子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引导孩子用知识构建自己精神大厦的助推器。卫星进入浩瀚星际的轨道,需要火箭的助推,孩子进入人生的正确轨道,同样需要人生的指引。

再一次重申,威信不是威权。靠高压、强力地压制、打骂所获得的威信,不是真正的威信,那是我们家长的无知,是面对孩子无计可施、黔驴技穷的色厉内荏。面对教育,任何的简单和粗暴,都是一种伤害。诚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

它在儿童的心中孕育残忍性。这样被打怕了的和没有自由的孩子,将来或者长大成为讨厌的、毫无用处的人,或者成为任性胡闹的人,在自己的整个一生中背负儿童时期所受到的压迫。

靠高压、压制、打骂获得的不是威信,而是失信,久而久之就会发现,在孩子的眼里家长就是残暴的代名词。

为建立我们家长的威信,与暴力压制相反的是家长对孩子的极力讨好。奖励、引诱,可以通过激起孩子欲望的实现促生内在的动力,但这种动力是短暂而微弱的,一旦奖励,引诱消失,平静的湖面将激不起任何的涟漪。更何况,只有不断提高奖励和引诱的价码,才能使孩子产生更大的动力,不仅如此,他们将会丧失动力,变得懒惰而漫无目的,行为错乱,价值观迷失。讨好儿童,收买孩子,使他们看见更多的只是赤裸裸的物质诱惑,而不是行为的目的和意义本身。这种行为对家长威信的建立是徒劳无益的。何况,讨好、奖励、引诱的后果,将会导致孩子膨胀越加不能满足的欲望。如此,就越加背离了教育的宗旨,我们将会培养一个个贪婪的“暴君”。教育当然不拒绝奖励,但我们切不可在任何情况下为了让孩子听话而胡乱许诺,重金收买,因为,这是一种最不道德的威信。这种威信,一旦缺少物质基础的奠基,就会变得满目疮痍,无能为力。正如马卡连柯所说:

家庭中当然可以有类似奖品之类的某种鼓励,但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因为孩子听话,因为他对父母态度好而奖励他。孩子学习好,确实完成了某件困难的工作,这是可以给予奖励的。但即使是这样,在任何情况下也不可以事先宣布奖品,不可以用诱惑性的许诺去督促孩子完成学校的或其他的工作。

引诱,如果我们用引诱的方式教育孩子,那么,引诱将会成为孩子一切的动力,最终,我们将会培养一个道德败坏的孩子。谁也不知道,孩子将会用从家长那儿学到的引诱去干些什么不道德的事。

善良、爱是我们家长最不吝于向孩子付出的。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给予孩子真诚的关心,无微不至的照顾,以及满满的爱,孩子就会听我们的,我们就会因此而获得威信。这是典型的父母付出了什么,就需要孩子回报什么的怪论。我对你好,你就应该对我好,就应该听我的,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无疑这不仅是一个荒诞的推理,而且是一个滑稽的悖论。这只是我们家长一厢情愿的天真幻想。我们家长很快就会发现,孩子会变得无比的骄横,甚至胡作非为。家长的威信,在孩子面前也就荡然无存。孩子会以家长不正确的爱为资本,向我们讨价还价,恣意妄为。“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对爸爸妈妈可以想怎么欺骗就怎么欺骗,只要表面上装得温柔可亲就行了。只要嘴一噘表现出爱正在消失的样子,甚至可以恐吓住爸爸妈妈。孩子从幼年起就开始懂得对其他人是可以去讨好的。”当我们用溺爱蒙蔽了孩子的双眼,孩子的天空将会充满了不真实的虚幻,在虚幻中,他们会迷失掉自己。我们,在孩子面前也毫无威信可言。

于是,我们就用说教的方式,通过喋喋不休的教导,以自己渊博的学识,以自己事业的成功,妄自尊大的夸耀在孩子的心中矗立一个典范。我们企求孩子抬头仰望,用不可企及的高度产生的震撼来使孩子对我们产生膜拜、仰望。说教,只能让人心生厌烦;妄自尊大,只能让人感觉可笑和渺小。以这种方式产生的威信,可能有一时之效,但绝无长久之功。我们的孩子,会发现我们的虚伪和狡诈,我们的发号施令,只是证明了我们的独断和专横,我们在孩子面前也根本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威信。

要引领和守候孩子的成长,家长必须建立自己的威信,有了良好的威信,我们的教育才能更好地达成,才能完成对孩子人格的塑造,生命的指引。

我是提倡家长和孩子做真正的朋友的。因为,只有放下身子,以平等的姿态,我们才能与孩子心灵相通,心通了,什么都通了,教育需要心灵的相通,尤其是家长与孩子之间。一切的隔阂和冷漠,在于心与心的距离遥远。当孩子的心开始与我们家长贴近的时候,才开始了真正的教育,由此而获得了孩子更多的理解和认同,这时,教育的目标才能更好达成。作为朋友,你应该知道,你的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对什么不感兴趣。你应该知道,你的孩子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对什么充满期待,对什么厌恶至极。你还应该知道,你的孩子喜欢和哪些朋友玩,他的朋友都有些谁。你应该知道,你的孩子喜欢读些什么书,他现在有些什么困难,他遇到了哪些心理的困惑。你应该知道,面对这些问题,你能提供什么样的帮助,你能给予孩子什么样的指引……

你应该知道,对孩子了解得越多,就与孩子心的距离越近。你与孩子距离得越近,就越容易建立威信。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威信首先来源于对孩子真正的了解。对孩子真正的了解,并不等于我们要去纵容和讨好他,而是在孩子的生活和成长中,我们能够和他们一起分享什么,分担什么,我们能够在他们迷惘和困顿的时候,给予他们什么精神的指引,点到为止的帮助。当孩子真正地把我们当成了成长过程的精神需要,那么,我们对孩子教育和引导,就会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达成。我们也会在孩子心中拥有威信。

孔子说,朋友有益友、损友之分。真正的朋友,是能给予别人增益的。父母与孩子的朋友关系,既建立在朋友基础之上,又超越于朋友的友谊。因为,在精神和人格的成熟上,我们要高于孩子,我们始终不能忘却的是,身上肩负的教育使命,教化的责任,守候生命的成长。

我们始终不能忘记的是,自己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一个社会公民的使命。如果,我们忘记了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我敢说,我们家长也不能建立自己真正的威信。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有社会的担当,积极地工作,快乐地生活。正如马卡连柯所说:

家长威信的主要基础只可能是家长的生活和工作、他们的公民面貌、他们的行为。家庭是一项巨大的、责任重大的事业,家长领导着这项事业,并为它对社会、对资产的幸福和对孩子们的生活负责。如果家长诚实地、理智地从事这项事业,如果在家长的面前有着有意义、美好的目的,如果家长自己能经常全面地,充分地认识自己的行动和行为,这就表明他们具有了家长的威信。

积极地生活,快乐地工作。我们能以聪明才智创造生活,奉献社会。如果我们每天都悠然而无所事事;如果我们每天都得过且过,过着百无聊赖的生活;如果我们每天都依附别人,没有通过辛勤的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如果我们都没有一个积极而快乐,幸福而坦然的生活,那么,我们就不能在孩子的心中建立一个正面形象。在孩子的心中和眼里,如果没有让他们看见我们的积极、乐观、进取、仁爱和奉献;没有让他们看见我们以自己的才智创造着财富,服务于社会,我以为,我们也不能在孩子的心中建立起真正威信。我们以榜样和言行,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孩子该怎么做。这样的威信,在孩子心中自然而然地就会得以确立。

教育,需要固守原则;家长威信的建立,也需要原则。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在孩子心中建立威信,是面对孩子无原则的退让。教育孩子如果没有原则,等于航船在浩瀚的海洋漫无目的,没有明确的方向漂移。今天我们的家庭教育,要么无原则地纵容、溺爱,要么放任不管,要么粗暴地责难、打骂,要么强力地压制,凡此种种,都是丧失了正确的教育原则。固守原则,等于固守了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如果没有原则,家长在孩子面前谈何威信。如果原则可以变通,如果对错可以颠倒,如果是非可以混淆,那么,不要说威信的建立,就是连教育的门楣我们都没有触及。坚持正确的,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固守该有的原则,我们等于清楚地表明了态度,那么,我们离威信的建立就更近了一步。

我们的威信,应该是孩子发自内心地充满对父母深深的热爱和敬重,应该是孩子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当我们的孩子有了自觉的行为,就在他们的面前展开了一幅快乐而怡然的图景。诚如苏格拉底所言:“生命不自觉,人生永无开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