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孩子对劳动充满热情

让孩子对劳动充满热情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我们家长对劳动的轻视,在这样的家庭教育观念影响下,我们的孩子变得对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不屑一顾。我们应该给予孩子什么样正确而充满智慧的爱?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培养孩子劳动的意识和热爱劳动的习惯,最重要的是要孩子亲身体验劳动。孩子的劳动,首先从培养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入手。其次,还要培养孩子用自己的劳动为别人带来快乐的意识。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是的,正是人类的劳动使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多姿变幻。人类,按照自己的尺度,通过劳动创造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美。

今天,劳动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最多的还是脑力的劳动——学习。今天,我们越来越多的成人或家长认为:学习是孩子唯一的大事,其他诸如运动、劳动等,都是极其无关的细枝末节的小事,真可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们都认为,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是创造一切幸福生活的源泉。任何不劳而获,劳动是下贱、等而下之的观念都是错误的。正是我们家长对劳动的轻视,在这样的家庭教育观念影响下,我们的孩子变得对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不屑一顾。几乎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生活中,常常看见有的大学生,把每次换下的衣服邮寄回家给家人洗;有的孩子,考上了大学,还需要家人在校外租房子专门照顾其生活和学习……这样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使我们不得不掩卷深思,是什么导致孩子的高分低能?这样的孩子即使学习再优秀,他今后能适应社会?能正常生活吗?答案显而易见!

我们的教育怎么啦?我们的家庭教育怎么啦?

一个人,如果没有体验过劳动带来的快乐,他是不可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幸福的。今天我们的孩子,错把家长提供的优越物质条件、家人无原则的溺爱当作生活的幸福。这种对幸福的认识不仅是片面、错误的,而且是以偏概全的。这,也就造就了今天我们的孩子对父母无原则的索取,认为一切都是父母应该给自己提供的,不知道感恩,不知道关心,不知道孝敬,一切心安理得,坦然受之。今天,我们家长,更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家庭教育,我们应该有什么样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我们应该给予孩子什么样正确而充满智慧的爱?我以为,一个聪明而智慧的家长,首先应该让孩子树立的观念就是:幸福是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造的。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尤其是在智能化和知识化的今天,智力教育被我们提高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但是,我认为,在重视智力教育的同时,我们更应该重视劳动教育。让劳动,这个幸福的源泉,在孩子的心底深深地扎根。

一个孩子,没有体会过劳动艰辛,他不会认识生活的真面目;一个孩子,没有体会过劳动带来的成就和快乐,他也没有真正地感受过幸福和快乐;一个孩子,没有经历过劳动的洗礼,他是不会得以真正的成长的。朱永新教授在《我心中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一文中说: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剥夺了孩子和学生劳动的权利就等于使他们丧失了成长的机会。

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也如是说:

对于儿童来说,爱劳动代表着一种生命的本能,因为不劳动就无法发展自己的个性,个性将脱离自身塑造的正常界限。“人通过劳动塑造。”……人通过双手在劳动中得到塑造,手是各项发展以及个人智慧和意愿变现的工具,人在环境中用手实现自我存在。

一个没有经过劳动磨炼的人,是难以懂得生活真味的,他也注定无法担当“大任”。劳动使人知道生活是怎么回事儿,劳动培养人的坚韧与毅力等意志品质。劳动,不仅是肢体的参与,一些精细复杂的劳动,还需要思维的参与,注意力的高度专注,甚至还需要个人情感的投入。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诗歌和文学,大多都是对劳动的热情歌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劳动促进了文学的诞生。比如原始诗歌是在原始人类为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集体劳动中产生的,它反映了原始人类的劳动生活情景。所以,劳动不仅是幸福生活的源泉,也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作家只有深入地体验生活,体验劳动,才能写出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一个孩子,缺乏生活的体验,缺乏劳动的体验和激情,他就缺乏写作的源泉,他的文章是干瘪的、枯燥的,是没有灵性和生命的。

劳动还会促进人肢体的健硕,使人不仅具有健美的形体,还会使人迸发生命的活力与激情。劳动,不仅促进了肢体的健硕,更重要的是还促进了人的大脑的完善,智力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在《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一文中说:

我看到,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我指的是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劳动,而首先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里要有思想、有巧妙的技能和技艺。一年年积累的事实更有力地证明,这里面有一种直接的联系。手所掌握的和正在学习的技艺越高超,儿童、少年和青年就越聪明,他对事实、现象、因果联系、规律性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就表现得越鲜明。

劳动不仅仅是完成一项社会生活的劳作,还是一种学习和思考,甚至是一种创造。一些复杂精细的劳动,对于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形成大有裨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的价值,善莫大焉。

要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热爱劳动的习惯,首先就是要培养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家长要告诉孩子,只有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才能创造出自己的幸福生活。其次,还要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现在,孩子们浪费粮食,随意攀比的现象非常严重,究其原因,是孩子们对劳动没有切身的体会和感受,不知道劳动的艰辛。“再苦不能苦孩子”,家长不加区分地尽可能地满足孩子一切物质的需要和愿望。孩子吃、穿、用的得来太容易了,孩子们只知道用而不知道所用之物如何得来,不知道父母工作劳动提供吃穿住的艰辛,认为一切理所当然,心安理得,因此,浪费和攀比就成为必然。家长应该告诉孩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且自己以身作则,行为示范,自己节约一粒粮、一滴水、一度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珍惜劳动果实、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还要孩子具有社会公德意识。爱护公共财物,维护公共环境的干净整洁,不毁坏公共场所的桌椅,爱护公共环境的清洁,尊重绿化工人、清洁工人等的劳动成果。

培养孩子劳动的意识和热爱劳动的习惯,最重要的是要孩子亲身体验劳动。孩子的劳动,首先从培养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入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挤牙膏,自己穿衣,自己洗澡,甚至在父母不在时能自己做简单的饭菜。其次,还要培养孩子用自己的劳动为别人带来快乐的意识。在家庭生活中,让孩子为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明确在家庭中的角色担当和责任意识,感受劳动给家人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从而给自己带来快乐和幸福的内心体验。在学校生活中,为同学、老师、班级做一些事,擦黑板,抹桌椅,做清洁,使孩子明确自己在班级中的角色担当和责任,感受自己的劳动给集体的和谐和融洽注入的活力和快乐。在社区中,帮助孤寡、空巢老人,当小小志愿者,用自己的劳动为和谐社区的建设贡献力量,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意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通过劳动,不仅使自己的劳动价值得以实现,更能获得为他人带来快乐的心理满足。劳动,不仅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更塑造和纯洁了孩子的心灵世界,为孩子人格的健全、道德的完善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在《逐步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一文中说:

体力劳动对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的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如果没有这些情感,那么认识世界(包括学习)就是不可能的。正是在体力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着学生的极重要的智慧品质:好奇心、钻研精神、思考的灵活性、鲜明的想象力等。

让你的孩子多参加体力劳动吧!劳动不仅会促进孩子肢体的健硕、孩子的智力发展,也会促进孩子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它会促进孩子心智的发展健全。孩子幸福完满的人生,如果没有体力劳动的构建,将是不完整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