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校和老师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校和老师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想要我们的孩子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之前是不是先应该让我们的老师就具备更高更全面的什么样的素质?因此我们所需要的学校应该使教学成为一个专业化程序,在这个程序的导向作用下,教师可以通过相互交流得到反馈意见,知道各自学科教学进度和发展应该怎样把握,以达到最优化。在此同时,我们的学校也需要进一步明确一种教学导向管理观念:以积极有益的方式尽可能使教师们相互交流。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校和老师

■张 葵

摘要:教育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文化这个大系统之中的一个因素;学校是人类文化集中化、系统化传承的主要场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竞争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关注学校教育的质量,于是制定更多的教育规则和政策,大力推行各项教育改革措施,以期更完善我们的教育教学制度,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但是,在进行这一切的同时,我们是否具备了审视教育实践和教育结果的宽广视野?我们是否能真正知道将来的教育状况如何?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促成了这篇文章。

于是我从学校文化的价值和学校文化的建设角度,对以下五方面进行探讨:一、学校文化的特殊价值在学校管理中如何发挥最好作用;二、应该对以往的学校文化建设原则和步骤做与时俱进的调整;三、好的学校应该包容学生的差异,树立“兼容并蓄”的校风;四、学校树立经营的个性风格时,应该把握什么样的思想;五、探讨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通过探讨,来论述我们的教育发展究竟应该何去何从,才能打开下一代真正需要的学校的大门。

关键词:教育 文化发展 学校 教师 师德

一、前言

众所周知,教育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文化这个大系统之中的一个因素;学校是人类文化集中化、系统化传承的主要场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竞争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关注学校教育的质量,于是制定更多的教育规则和政策。比如,让学生穿上统一的校服来约束学生们的行为;改善校园环境设施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斗志;为教学有方、工作得力的老师和学校管理人员设立各种奖项;制定更完善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和教与学的课程标准。但是,在进行这一切的同时,我们是否具备了审视教育实践和教育结果的宽广视野?我们是否能真正知道将来的教育状况如何?就小学教育而言,除了读写能力和数理知识,我们还要什么?当前,我们把素质教育的口号提得非常响亮,然而,让以前一直从事社会课教学的老师一转脸就来从事全新的综合实践课教学、以前一直从事美术课教学的老师一转脸就来从事全新的艺术课教学……固然,这些学科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但却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对教学老师没有事前系统的培训学习和整合提高,而是让他们拿着新教材去自行“摸着石头过河”,我不禁想问,照这样的操作我们还能不能回答出——我们的素质教育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我们想要我们的孩子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之前是不是先应该让我们的老师就具备更高更全面的什么样的素质?总之,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学校和老师?

在此,我想与同行一起通过交流探讨共同寻找答案。

二、学校文化的特殊价值在学校管理中如何发挥最好作用

我们知道,文化本身是具有管理作用的,作为管理的学校文化也具有一些特殊价值,如:教育价值、导向价值、软约束价值、凝聚作用以及激励作用。

我认为,要使这些价值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充分体现,就需要我们的学校至少应该做到——

1.要建立、健全相互学习交流的讨论会制度

学校应该每个星期都安排一次讨论会,让老师们可以畅谈教学思想和教学目标,同时相互交流教学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因为我们知道,当一个教师21岁时,无论他有多专业、受过多严格的训练,他也无法做到尽善尽美。因为学会教导学生需要时间,需要经验,对教学的理解力和教学技巧也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不断地提高。

这就需要我们明确学校教育中学校、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学校是一个为老师提供教学、为学生提供学习条件的地方,学校也同样该为老师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促进教学的机会,而且学会学习对于将来的人生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教师们像其他从事艰辛工作的人一样,每天从早到晚辛勤地忙碌着,学校当然应该给他们接受更多的教育留有一定空间。

我们知道意识和行为是分不开的,比如一件事有了计划才会有做事的方向,然后按照指导去做就会积累成功的经验。学校就应该是一个通过教师间教学交流形成教育合作团体以创造高质量教学的地方。因此我们所需要的学校应该使教学成为一个专业化程序,在这个程序的导向作用下,教师可以通过相互交流得到反馈意见,知道各自学科教学进度和发展应该怎样把握,以达到最优化。以我工作的学校为例,有制度规定,教师们是应该定期分学科进行教学交流,但艺体科的老师们一学期也难得有一两次机会被组织到一起开一次讨论交流会。即便坐到一起了,组织者也只是让老师们各自说说研究课安排、读一读工作总结,一旦让老师们谈谈相互看课的体会认识,老师便以“各行如隔山”、“不懂其他学科教学方法”等借口不了了之。像这样的情况的学校据我了解不在少数。在这样极不规范的、走形式的所谓教学交流的形式下,我们的艺体老师们实际是在各自我行我素,自己考虑教学的进度和发展。

2.要制定能让教师克服“第二无知”的专业化程序

美国斯坦佛大学教授艾斯纳先生在他的一篇著作中就针对这种情况有所论述:“那些我行我素的老师常常是自己来考虑教学的进度和发展,而这种常见的‘第二无知’导致无法以个体反应为判断依据。我用‘原无知’和‘第二无知’把两种无知区分开来。原无知是指一个人承认他对某些事情并不知晓,而且当他想知道什么时,他能找到答案。他可以通过询问别人、利用图书馆、去学校等方式寻找答案。从某种意义上讲,原无知是可纠正的,而且通常是容易纠正的。然而,第二无知则不同。如果说一个人处于第二无知状态,那么这个人不仅不知道某些事情,而且他也没有意识到他对某些事情不知晓。在这种情况下,纠正问题是不可能的。第二无知阻碍了教学本身和亲情友情的良性循环发展。治愈第二无知的办法不是通过自我反应系统,而是需要别人的帮助。有时,你的好朋友往往能帮助你理解你没有注意到的方面,这也就是说,我们是否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同认识自身优点一样重要。”

我认为我们的老师必须认识到——为了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更专业化,我们就需要进入其他老师的课堂,需要专业同行的共同努力。一个从早8点到晚6点只在自己的教室里拼命工作的老师,是很难“与时俱进”的,因为就连世界级的艺术家和运动员们也是得益于来自各方面的反馈意见,而我们为什么不那么做呢?

在此同时,我们的学校也需要进一步明确一种教学导向管理观念:以积极有益的方式尽可能使教师们相互交流。不同领域之间的经验交流将会促进教学,使教师们更具凝聚力。当然,对于大部分选择教师作为职业的人来说,他们期盼整天与天真无邪的儿童待在一起,但是只有通过与其他成人的交流,教师们才能改善第二无知的状态。

三、应对以往的学校文化建设原则和步骤作与时俱进的调整

我们知道,在建设学校文化时应遵循这样一些原则:1.与整个国家发展方向一致的方向性原则;2.共同和个性相统一原则;3.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原则;4.封闭与开放相结合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我们的建设步骤是:1.诊断自己学校的办学历史、环境;2.选择好学校的价值标准;3.判断自己学校的建设文化是否适应环境。我认为,在今天这样一种人类文化大交融、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大环境中,我们的办学者、学校和老师都应该重新站在一个新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以往的建设原则与建设步骤,做出与时俱进的相应判断与自我调整。

在这里我想与同行重点探讨一下学校的价值标准的选择问题。而探讨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要从“我国的文化传统与教育”与“西方的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教育”进行追根溯源的比较认识入手。

1.中西方教育的不同特点比较

在《社会教育学》教材中有这样的论述:我国是世界四大文化发源地之一,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对于教育制度及观念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形成了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哪些方面的不同特点?这是我国教育工作者近期来正在探索中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和特点值得注意。

(1)在教育的目标及人才的标准方面,我国教育受我国伦理文化的影响。这种伦理型文化把崇善作为它的最高范畴,与西方的科学文化把爱智作为最高范畴相比,是大相径庭的。我国传统的教育只重视道德教育,只偏重人伦和社会方面的教育,与西方教育相比,显然忽视自然现象方面各种事物知识教育的问题。我国的传统教育内容“文以载道”,极少涉及自然现象以及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只是按照“技进于道”的文化观念教育学生从自然现象与规律中去悟出人生之道,而“技”本身是不足为道的,是“奇技淫巧”。自然现象本身假如不能启迪人心,告诉人们各种人生道理,就无正本的意义。我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教育的普遍特点就是“多说道理,少说知识,多说人生,少说宇宙”。[1]这种教育不免形成德力(智)分离的偏向,它只重视人的道德价值,而忽视人的其他方面的价值,如在征服自然方面所表现的智慧力量和价值等。

这种贬低对物的知识的态度,在我国教育的长期历史过程中产生了它的消极影响,直到今天仍然存在。

(2)从教学认识论和教学方法论方面来看,也受我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教学认识论和教学方法论是重内省而不重外求的。道德既被视作是人的社会本质的第一要素,而它又是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因而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对道德的探索,主要通过内省、玄览、“致良知良能”的方式而实现。这种返回到人自身的内倾式思考,以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为获得知识探求真理的主要途径的教育与学习方式,与西方的重视客观事物探求真理的外求方式是不同的。它不去追求建立严密的公理演绎系统,容易形成对事物的认识不精确性和笼统性,因此它不可能像西方那样从把对象分解为要素发展到运用科学实验进行验证,从而在教学中形成重视实验的良好传统。

(3)在个体的发展方面看,我国的传统教育比较侧重的是群体性(共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人的个性发展。我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宗法制的封建社会,这种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个复合体,它将社会成员——一个个单独分子,牢固地维系在一起,借以克服由单独个体所不能克服的困难,并承受单独个体所不能承受的压力。在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统治的历史长河后,这样一种社会意识已渗透于我国民族文化的血液之中。作为个体,人的一切欲望、要求与发展都经常被视作应该彻底消灭的“私欲”。这种教育模式与西方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让幼儿自由发展的价值观念比起来,有积极面也是有消极面的。由于它过于贬低甚至抹杀个体的价值,因此它所培养的人往往缺乏一种独立的人格、个体的自主性,有较强的对群体对他人的依附性;也就必然会在相当程度上妨碍个性的自由与多样化的发展,也容易抹杀个体创造性的发挥。

2.人才培养的“大一统”观念应该转变

文化是有根的。在今天,当我们在建设学校文化时遵循“与整个国家发展方向一致的方向性原则”,遵循“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原则”、“封闭与开放相结合原则”的前提下,我们已然发现——高度集中统一的学校、教育管理领导制度所形成的教育上大一统的传统观念已不可避免地要与当前教育体制的改革产生某种撞击。应该承认“人才培养统一规格”在中国式文化教育传统中的积极因素;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这种“大一统”观念和制度所造成的弊端,它使地方和学校丧失办学主体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教育的发展失去活力;它也会使我们所培养的人才都纳入一种标准的统一模式,堵塞多元文化发展的途径。

在这里我想补充一点东西。在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进程中,我们的教育专家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已然出台一些措施以改善我们地方教育的独立性与自主权,比如允许地方学校自主选择使用自编的地方教材或者是国家教委的统编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多元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途径。但是在实际的使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许多地方教材的内容相当单一,文化包容量小,且教学指导书籍与配套教学参考书籍以及教学范图都不完整、完善,并且这种情形已持二、三年没有得到改善。我想,这是不是说明我们的教育改革中已经有一些东西流于形式了,需要引起警惕和重视了?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就以美国为发源地兴起,到了今天,文化多样性思潮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已经是世界教科文组织向世界各国教育组织、机构推行倡导的文化教育任务。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在“判断自己学校的建设文化是否适应环境”的时候,是否应该以世界的文化大环境为出发点来考虑——我们如何才能通过教育使人们理解文化、保护文化,并在诸多文化间建立联系?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在“选择好学校的价值标准”的时候,是否应该首先明确这样一个大前提:当前世界倡导的多元文化教育,是“兼涉文化差异与机会均等的教育,它是不专属于某些社会成员的‘特殊’教育,也不是弱势群体自己的事,它是全民共同参与的普通教育。”[2]而且学校的价值观是学校建设的核心,它决定着学校的校风、教师的教风、领导的垂范作风。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我想接下来就这一内容做进一步的探讨是有必要的。

四、好的学校应该包容学生的差异,树立兼容并蓄的校风

我认为,我们所需要的学校虽然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但是好的学校应该能包容学生的差异。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能力,而且在生活中也会使不同的爱好和癖性更加明显。那么我们理想的校风应该是兼容并蓄的、是在肯定团队精神的同时又能包容和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的。虽然传统的美德让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达到同样的目标,但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会在同时到达同一个目的地。实际的情况是——有些学生会朝着一个方向走很远,而有些学生则会朝着另一个方向走远,这是因为每个学生的能力、兴趣及爱好各不相同。

1.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培养能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的学生

英国的哲学家和人文学家赫伯特·里德曾经说过,有两种方针会指导教育。其一,是迫使学生成为他们不想做的人,其二,就是帮助学生做他们想做的人物。里德认为,教育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而且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才能把潜在的能力变为现实。我想,在今天的中国总体发展趋势的作用下,我们思考里德的观点并探讨它应该是有一定意义的。从现在起,特别是往今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所需要的学校,应该要鼓励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他或她学习和创作的不同方式。两个人不会穿同一双鞋子,我们的教学不应该是从事复制产品的工作。在教育中,不断地出现使人惊讶的事情是创造的标志,而且惊奇会带来新鲜和发现。我们的学校应当创造条件,让学生们能够挖掘出自身的突出个性;应该让他们保持自己的个性以及对事物的独特见解。当然,他们也需要提高对事物的理解,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培养能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的学生。我们需要的学校应该认识到——学生的不同表现就意味着不同的思考方式,传达着不同的讯息,也代表着不同的生活质量。我们在传承文化的同时,着力培养能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的学生,就是在拯救民族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就是在做富国强民的基础工作。

2.管理者的垂范方式决定教师的教风

在理想的学校里,教师的教风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知道,每个教师在学校里都是双重角色的扮演者,即教育者与同事。对学生来讲是教育者,对其他老师(包括学校中的各级领导)来讲则是同事。这是一个社会学特征相悖的双重角色。教师们在同行间的竞争中形成的地位意识,以及针对学生的教育理念、教学的方式形成的角色意识等,都影响着他们的教风,而在这一系列问题上,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的学校管理者——校长。我以为,我们所需要的学校校长应该是乐意每天废寝忘食地投入工作,以便能掌握师生的第一手情况的人。实际上,校长这个角色不仅是一个老练的管理者,而且还是一个教育的领导者。当然,扮演这双重角色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但是,教师间的相互交流、竞争最起码得需要学校的支持和理解,还有教学环境的配合。为了做到这一点,学校领导还必须走出办公室,至少要把三分之一的时间泡在老师的课堂上。专业上,这个叫做“巡督课堂”。在我看来,学校管理者确实应当掌握在他们学校发生的一切,以便保持对教育教学方向的正确把握。同时,他们的职责就是要挖掘不同风格的天才教师;他们要启发和支持教师们的想法;他们为了巩固其领导集团也要与有潜力的老师保持良好的关系。这样一来,我们的教师也就会知道怎样把自己融入教学中,树立正确的教风。在理想的学校里,老师们应该会尽量让学生明确教师与学生两者之间的关系——学习的过程就是老师教授的过程。这是教育的基本原理。假如学生不去掌握数学和科学的知识,那他们将不能胜任走出学校后的工作和生活。我们的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在学校里学会的每样东西都会影响毕业后的生活,并能有利于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的老师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感觉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情。当学生能够选择自己要做的事情时,老师应该了解学生到底想做什么,这是教学的关键。我们的教育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而且应该避免将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简单的“知识累加”行为。我们需要的老师必须要明白,“知识累加”并不是教育的目标,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启发学生、并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应该尽可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和学习环境,用巧妙的教育教学方法把教育的过程变成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快乐遨游的过程。

五、学校树立经营的个性风格时应该把握什么样的基本思想

“学校经营的个性风格”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又一基本内容之一。在此,我想提出一点个人见解:我们所需要的学校不论给自己定位出多么有特色的个性化经营风格,都必须明确两点:

1.传统的教育思想要批判性地继承

我们的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与当前国际教育思想理念同步,传统的教育思想必须用今天的眼光、思维重新审视后批判性地继承。有这样一篇短文,我把它全文摘录如下,我认为琢磨它可以引发我们许多深层次的思考:苏秦头悬梁、孙敬锥刺股,他们是勤奋学习的模范。但是,这个故事也说明另外几个潜在的问题,一是他们学习方法不当,不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学习属于脑力劳动,应该在得到充分休息后,以饱满的精力去学习。二是学习兴趣不浓,一看书就犯困。三是教材乏味无聊,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学。四是存在自虐意识。心理学研究成果证明,有自虐行为的人,一旦成名得势,便有可能虐待他人、压制他人,除非他的精神境界升华为人间大爱。[3]近几年,我们的教育界不断发出“回归传统、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呼声,我们的教材也开始增加相关内容,当然我们的教育管理者也就在经营风格上相应地往传统上靠拢,这当然是应该的,传统文化的根是不能丢的。但是,如何正确、合理经营传统的个性风格是我们必须深层次思考的。

2.要树立“先公众后个人”的育人理念

我们的教育绝不仅仅只包括校园内的教育,它还包括学校以外的某些东西。我们对整个社会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所需要的学校应该让学生们不仅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继续探索,而且还要不断地参加公益活动,当两种利益冲突时,要做到“先公众后个人”。教育专家说,教育的长期目标是让人们不仅能达到个人之追求,而且同时对社会也有积极意义。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学生明白人们需要什么,自己又能为他人做些什么。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学生明白学会为别人服务就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它能让青少年不断地超越自我。我想,这是任何个性风格都应该遵循的前提条件。

六、探讨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最后,我想探讨一下学校文化建设的另一个基本内容——职业道德。这一内容主要体现在教师敬业这个问题上,因为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对教师而言,“爱岗”就是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热爱本职工作;“敬业”就是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教书育人。纵观世界各国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尽管由于民族差异,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的不同,在内容和表述上有各自的特点,但是各国都把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作为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国际劳动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6在《关于教员的建议》中提出:教师这种职业“要求对所辖学生的教育和福利具有个人的及共同的责任感”;日本在《教育基本法》中规定“教员都是为全体国民服务的公务人员,必须自觉地认识自己的使命,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加拿大B.C省的《学校法和规则》对教师的责任心有较高的要求,规定教师“在学校里的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应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泰国在培养教师的课程设置上,把“有知识、有能力、忠于职守”作为第一目标加以强调;墨西哥公共教育部认为,教师是整个教育过程的脊柱,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要提高教育效率,就必须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感。[4]

1.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

对我们的学校而言,我们就更需要有高度责任心的、爱岗敬业的老师。我们都知道,未来的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的要求已使我们今天的教育面临很大的挑战,我们需要不断改革、不断完善、不断适应。而教育观念的转变、手段的更新、内容的改革及教学过程的优化已成为紧迫任务。同时社会和家长对下一代成才的愿望十分强烈,因此现在对学校和教师的期望值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高。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要做到“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没有高度的责任心去付出比以往更艰巨、更有质量的脑力劳动是不行的。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在1919年的一次演讲中对教师责任心有过这样的评说:“切不可当教育事业是住旅馆的样子,住了一夜或几夜之后,不管怎样,就听他去了,那教育事业,还有发达的希望吗?”[5]时间已过去了整整80年,陶行知先生的肺腑之言在今天听来,仍有现实意义。我们的教育事业要与世界同步发展,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具有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去因材施教,以高度的责任心去研究和掌握教育艺术;去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使自己具有教育的机智;去认真制订教学工作计划,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认真设计、进行和不断改进考试,认真指导实验和开展课外活动,认真作好教学总结工作。这样的老师才能在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自觉地把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与育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行为习惯,塑造学生的心灵;这样的老师才能做到真正把教学作为手段、渠道,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教育工作者应该健全人格,“廉洁”从教

既然教师的责任心是职业活动的基础,时时处处显现,那么,我们需要的老师就需努力使自己具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人品,健全的人格,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积极负责的态度和奉献精神,并尽力以此感染学生。在此,我再提出一个问题探讨——当前,有一个现象是不容忽视的: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巨变、人们金钱观、价值观的转变,我看到我们的公办学校里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责任心都因此被冲击得“风雨飘摇”。

那样的辛苦、这样的忙和慌,想想我们的教育和教师们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可再想想,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家长又会怎样来看我们这样的管理者和老师呢?他们还会继续坚持认为你是值得尊敬的、可信赖的、可当他孩子的表率的吗?

在教师职业道德丛书里对类似现象有这样的界定:我们应该了解,“廉洁”包括了“为人廉洁”和“为官廉洁”两个方面……另一层意思是指在利益、金钱面前不改变其道义原则,正所谓“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廉洁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是做人的根本。教师作为肩负社会育人重任的人,廉洁从教是其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要求……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为师不廉的现象。如:不热心本职工作,热心于校外“创收”或第二职业;利用教师职业之便,从中获取私利……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教师形象,污染了社会风气。因此,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廉洁是为师立教的根本。只有廉洁,人格才具有可信度;只有廉洁,才具有道德上的感召力;也只有廉洁,才能保证教育的公正性。[6]

就我们的教育发展的需要而言,我们需要的老师不仅是爱岗敬业的,还应该是廉洁从教、依法执教的,更应该是热爱学生、严谨治学的,同时他还应该是心理健康能团结协作、尊重家长,人格健全处处能体现为人师表的风范的。这样,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育的发展才有了根本保证。同样,我们需要的学校不仅应该是包容开明的,还应该是有廉洁公正的、较高综合素质的、真正爱教育、想把民族教育做大做强的管理者的。这样,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育才有发展与强盛的可能和未来。

七、结束语

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们,包括我们的社会各界,都应该随时思考并开展共同探讨——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发展与改革的现状都有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我们的教育要发展究竟应该何去何从?我们要想培养出家长满意的孩子、社会认可的学生、国家需要的人才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路、以什么样的方式?只有汇聚所有人的智慧,才能打开下一代真正需要的学校的大门。

(此论文荣获中央教科所“2007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征文”二等奖)

【注释】

[1]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32页.

[2]张健成.多元文化教育.我们的课题与别人的经验[C].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陈仓.歪批古代先进事迹[J].北京:中国少年文摘.2005.6

[4]张庆远.世界德育研究[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

[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6]王可植等.教师职业道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