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道德遇到网络

当道德遇到网络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网络道德对学生而言基本处于“道德任意”的状态。因此,实施网络伦理,道德规范是目前网络社会所必需的。青少年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有限,更容易见物不见人,形成单纯追求技术操作知识的片面观念,产生网络行为的非道德取向。学校还应当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日常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能力和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当道德遇到网络——浅析对青少年网络道德的培养

马艳玲

img56

作者简介:

马艳玲,2001年毕业于宁夏大学物理系计算机应用专业,2005年辅导学生DV作品被银川电视台选播,2006年参加银川市信息技术优质课比赛获一等奖,同年辅导三名学生作品分获市级一、二等奖。工作期间从未间断专业学习和教学研究,多篇论文获得国家级、区级、市级奖励,课件获区级二等奖。参加“十一五”德育课题组研究工作,为国家级课题主要成员。

网络的诞生和发展,给了每个人一个极大开放和自由驰骋的空间,从前那些人类想像中的情景和向往,在今天的网络时代竟然奇迹般地变成了事实。在网络这个任何人都无法准确估量的虚拟空间中,你可以天马行空、畅所欲言;你能足不出户就享受到购物、聊天、看电影、游戏等生活情趣,还可以获取资源,丰富自己、展示自己,更可以进行贸易和商务活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些,几乎使网络营造了另外一个生存的世界。人们在这个世界中似乎活得更加如鱼得水。

但是,当我们大踏步进入网络时代、享受网络带来的种种便利、一连串地难以言喻地狂喜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困境;一些网络上不道德的现象,也利用网络的神秘性和隐蔽性呈愈演愈烈之势。新闻组中和BBS上的用不健康言论进行人身相互攻击、漫骂已经司空见惯。千百万网站和数不清的电子刊物使剽窃、修改、转贴他人的文章能够完成在分秒之间。还有充斥网上的假新闻,泛滥成灾的网络色情,横行肆虐的黑客。如何结合网络时代的新特点,对待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问题呢?

一、转变观念,高度重视网络的传播和巨大的影响力

2005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从报告中可以看出,经过10年快速的发展,中国互联网已经形成规模,互联网应用走向多元化。从网民的职业来看,网民中学生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4.1%。这一数据充分说明广大青少年是网络的主要参与者、使用者。从道德教育的角度看,青少年从网络中获取的信息和资源不仅是数量大,而且还是多样的,多渠道、多视野、多层次、多形态,与传统教育的信息源相比,青少年们具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他们可以不再被单一的一种信息、观点、价值取向牵着鼻子走,也不再拜倒在任何权威的脚下,在正确教育的引导下,他们可以对各种信息、观点、价值取向作出比较,发现其中的异同、优劣、善恶,也可以作出深入的探究、思考和反思,从而孕育出网络社会新型人格和道德品质。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凸现出间接的特点。在我国大中小学的计算机和网络课程中,学生学的是技术理论,基本不探讨网络道德问题,而在德育课上,所讲内容同样远离网络道德这一道德研究的新领域。网络道德对学生而言基本处于“道德任意”的状态。一部分学生甚至认为,计算机网络与道德问题不沾边,网络的使用只是技术问题而不存在什么道德问题。这是一种带有共性的错误认识。

因此,实施网络伦理,道德规范是目前网络社会所必需的。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德育传播策略来加强和改进现有的德育工作。

二、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要因势利导

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制度。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使青少年获得广泛的社会道德实践机会的重要途径。政府、社会、家庭和学校都要为青少年深入实际、接触社会创造条件,使青少年的实践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广泛化,促使青少年接触自然、了解社会,扩大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特别要建立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公益劳动的制度,鼓励他们为社区服务,为社会服务。

要转变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观念,改变旧的教育模式,使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学习实践中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首先要改变应试教育的观念和模式,树立以德育为重点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其次要转变传统的道德观和德育方法,要让教师、家长、学生都明白,网络社会需要什么样的道德,应该如何去培养它。

三、对青少年加强校园网络道德教育

1.加强学校网络文化的建设

我们说校园文化是评判一个学校是否具有良好学习氛围,是否能培育出优秀学生的一项重要内容,网络时代的出现,赋予了校园文化以全新的内涵。在网络上,我们可以形成一个社会,更能形成一个具有良好学习氛围或交流气氛的空间,现在很多学校都具备了校园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网络,在网络上学校可以提供教师的优秀教案,提供学生自学的资料,提供学生提问的空间,提供学生发挥个人才能的舞台,一个好的网络文化可以促成健康校园网络的发展,同时也能形成学生良好的网络行为和高尚的网络道德。对于我们的校园网,我们不能只考虑教师的使用,而应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它的建设和使用当中,充分利用青少年好学好动的特点,培养他们的网络能力,对于一些特别优秀的学生,更可以让他们参与到校园网的建设当中。在网络上,让学生管理学生,让学生做主人。以形成特色健康的网络文化为校园网建设的最终目标。

2.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渗透网络道德规范

现在中学各种版本信息技术教材中都有“网络安全、网络道德规范”,但基本都是在课本的最后提到而已,并没有真正渗透到计算机课堂上。计算机网络化、数字化技术容易使人只见其科技性要求,看不见其中包含的伦理道德要求。青少年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有限,更容易见物不见人,形成单纯追求技术操作知识的片面观念,产生网络行为的非道德取向。这就要求学校改变计算机网络课程只讲网络科技知识,不探讨网络道德问题的偏向。主动将学生难以直观认识的网络知识引入课堂,以科学的态度和人文的情怀,引导学生从科技理性与伦理理性的结合上获得相关的网络道德知识,解决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意识中的“知”的问题。特别是我们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更应该注意对学生上网正面引导。学校还应当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日常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能力和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揭示网络的本质,介绍网络的优势服务和内容,倡导积极、健康的用网习惯和用网情趣,形成健康用网的风气,使不良的用网行为没有市场。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下,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与道德信念。

在笔者3年的“计算机网络”教学过程中,没有出现学生涉猎色情内容,对于个别放纵的言论,经过师生的相互交流,也能够得到很好的纠正,对于一些学生热衷网络游戏,通过主题讨论的方式,使班里的同学达成了共识,能够理性地加以控制。没有出现因沉溺于网络而产生过激的行为。实践证明,以学生主体的道德水平为培养目标,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健康的内容,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用网习惯和道德规范,能够有效地解决中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出现的道德问题。

总之,21世纪将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网络时代,在这个世界多极化、思潮多元化、人的发展多向化的时代,学校围墙再也无法阻隔网络的渗透,也没有必要去阻隔。正如不能因为有飞机失事就不再乘坐飞机一样,不能因为网络的负面影响而不让上网,如何帮助学生尽早建立和适应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减少由于网络负面影响所带来的损害,是保证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培养教育适应现代化信息社会发展人才的需要,我们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