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的底线

教育的底线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特征,不但要尊重人格的整体性、稳定性,更要尊重人格的独特性、社会性,教育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沐浴在爱的阳光下,从而自由自在地成长。教育的底线,是在培养家庭的人、社会的人、国家的人。因此,培养民族认同、民众意识是教育的重要底线,是教师始终不渝坚持的教育原则。教育的底线,是对人性的演绎、对教育的尊重、对知识的推崇、对生命的热爱。

教育的底线

教育,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本质体现,是一个民族素质的发展缩影。教育,是一个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个体实现人生价值的发展舞台。

那么,教育的底线在哪里?教师在教育中如何准确无误地把握教育的底线,事关教育的公平正义,事关教育和谐。教育的底线就是培养大写的“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每个时代、时期对人有着不同的要求。

首先,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特征。教育的底线是培养“人”,首先必须尊重学生这个“人”的人格。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视学生为一个发展的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具有个性的人,这就是教育的底线——对学生的尊重。一个对学生人格特征不尊重的教师,其已突破了教育的底线,教育变成了对学生人格侮辱的过程、对学生人性摧残的过程,何来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何来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特征,不但要尊重人格的整体性、稳定性,更要尊重人格的独特性、社会性,教育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沐浴在爱的阳光下,从而自由自在地成长。

其次,教育要追求学生的人性洋溢。教育的底线,要提供学生一个无拘无束的学习空间。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育构建自己坚不可摧的防线的基石。要让课堂成为欢乐的家园,要让校园成为幸福的公园,让学习成为快乐的学园,让作业成为成长的花园。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可以允许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教育要给学生创造一个人性潇洒演绎的成长空间,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最后,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的目的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人文素养的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国家、民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学生可以没有高深的学问、高明的知识,但是不能没有高起点的人文素养。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关注,是课改的一大亮点,也是教育始终不渝的底线。

教育的底线,是在培养家庭的人、社会的人、国家的人。培养一个家庭的“人”,是一个家庭的底线。任何一个家庭承受不起孩子的变坏、变质。教育,给学生一道防火线,挡住萎靡思想的侵袭。培养一个社会的“人”,是一个社会的底线。社会是“人”的集合体,如果每一个人都恪守为人之道,那么这个社会是和谐的;倘若底线被突破,整个社会道德将滑沦,最终带来整个社会的沉沦。培养一个国家的“人”,是一个国家的底线。一个国家能不能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关键在于教育;而教育的关键在于对教育的底线的坚持。教育是在培养合格的“民众”,为国家、民族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因此,培养民族认同、民众意识是教育的重要底线,是教师始终不渝坚持的教育原则。

教育的底线,是对人性的演绎、对教育的尊重、对知识的推崇、对生命的热爱。教师只有用心去爱学生、爱教育,才能守住心中的那片麦田,也会守住那片麦田的底线。

我们的底线就是一道防线,为孩子们排除世俗困扰,留下一方净土,撑起一片蔚蓝纯净的天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