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怎样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纲)

怎样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纲)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3年第8次会议,中国代表团作了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报告,引起了专家们关注,遭到了苏联的指责,认为是搞社会主义多元化。二是突破了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最发过的国家首先获得胜利的思想。中国共产党人一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依靠自身实践,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终于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

怎样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纲)

一、关于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

1917年10月,苏联布尔什维克党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在帝国主义统治薄弱的地方率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主义越出了苏联一国的范围,先后在欧洲、亚洲、美洲的15个国家取得胜利。

欧洲:波兰、捷克、匈牙利、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罗马尼亚、民主德国、阿尔巴尼亚;

亚洲:中国、越南、朝鲜、蒙古、老挝

美洲:古巴

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现实,取得辉煌成就,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

但是在实践中遇到了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1、如何对待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类型:

*由苏联红军帮助获得解放而建国的:民主德国

*本国武装配合苏联红军解放、建国的:波兰、蒙古、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朝鲜

*主要依靠本国武装斗争解放、建国的:南斯拉夫、越南、阿尔巴尼亚、中国、古巴、老挝

特点:仿效苏联体制,把斯大林建立的苏联的经济、政治、文化、对外关系体制等同于标准的社会主义制度。

△暴露了许多弊端和缺陷。1956年苏共20大,赫鲁晓夫作了4个多小时的秘密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全盘否认斯大林,在全世界造成严重后果,也使各国重新审视苏联的经验,在国际共运内部造成了思想政治上的极大混乱。

2、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模式的多样性

苏共20大以后,苏联、东欧、中国开始重新思考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问题,但改革尝试遭到失败,原因有二:一是苏联实行大国沙文主义;二是思想分歧,认为社会主义思想只能有一种模式不能多样化。

最有代表性的讨论是南斯拉夫的马克思主义者组织了10次国际性的社会主义圆桌会议,讨论主题分别是:

1976年:“当今世界的社会主义”

1977年:“社会主义和政治制度”

1978年:“社会主义与发展中国家”

1979年:“社会主义的主观力量”

1980年:“参与、自治、社会主义”

1981年:“社会主义、科学、技术和发展战略”

1982年:“今日马克思主义思想、目前的形势、争论和前景”

1983年:“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和今日世界”

1984年:“社会主义与和平”

1985年:“处在21世纪前夜的社会主义”

其中,最后集中到一个问题:社会主义是多元的还是一元的?

1983年第8次会议,中国代表团作了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报告,引起了专家们关注,遭到了苏联的指责,认为是搞社会主义多元化。

第10次会议,专家们的主要观点是:

——每个国家都有权以自己的特定方式去发展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不是任何人的私有财产,不能排斥其它概念和思想,否则社会主义自身受到危害;

——由于存在多种民族和多种文化,所以也将存在多元的社会主义,世界历史在向前发展过程中正在脱离单一性和一元性的模式;

——社会主义可能变成什么,已经变成什么。

但把社会主义模式的多样性归结为多元性,就否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80年代苏东国家的新一轮改革最终失败就是一个严重教训。

3、如何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实现了两大突破:一是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实行国际联合,在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同时胜利”的论断。二是突破了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最发过的国家首先获得胜利的思想。

从十月革命开始到二战结束,社会主义都是在一些小生产经济占优势的落后国家首先获得胜利,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人一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依靠自身实践,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终于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个探索过程,用比较朴实的语言可以概括为:“始于毛、成于邓、发展于江”。

“始于毛”,指的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期间“三起三落”:

img19

毛泽东从正反两个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例如:他提出不能照搬苏联经验的科学论断;

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路;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

“成于邓”,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从1978年召开的11届3中全会为标志,总结过去历史经验,提出“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开始新的探索。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其间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

△真理标准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

△党的十二大:“翻两番”

        战略目标

第二阶段:1982年,

△党的十二大:翻两番”

       战略目标

党的十三大(1987)

社会主义初级

img20

十三届四中全会(1990):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img21

第三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党的十四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五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

img22

“发展于江”,指的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十三届四中全会,到91年底,经历国际国内政治风波考验,治理整顿,为改革开放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巡”到党的十四大,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从21世纪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img23

1、邓小平探索的两个起点

(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

(2)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

2、邓小平探索的两个历史特点

(1)从中国实际出发推进经济体制和其它各方面体制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b.开放沿海14城市—→

img24

e.开发开放上海浦东—→f.西部大开发—→g.中部崛起上海浦东—→h.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经济全球化背景:

“经济全球化”:1985年美国学者T·莱维提出

△标志:全世界4万家跨国公司占世界总值1/3。

              占世界贸易2/3

              占对外投资、技术转让70%

              占世界技术专利80%

△两种对立态度:

img25

3、什么是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他提出“要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代替资本主义”,“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经历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

(2)社会主义是一个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制度。

(3)社会主义是一个生产力发展、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

(4)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的新的探索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2)建设和谐社会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重大课题

1、老祖宗提出的起点和标尺

1847年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过这么一些观点,此后才由学说发展成运动和社会制度。

△“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

△“把资本变为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公共财产”。

△“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人对人的剥削的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也会随之消灭”。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长期性及面临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现在我们处于初级阶段。由长期性决定艰巨性、创造性。

当前面临重大课题是: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三农”问题、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社会发展滞后、人口众多、资源不足。

提出“五个统筹”:

①城乡发展

②区域发展

③经济社会发展

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⑤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平目标之间的矛盾

img26

(3)参与经济全球化与防止“两化”图谋的矛盾。

附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指标

1、收入差距:

基尼系数(0.3以下正常、0.4警戒线、0.5动荡线)

我国改革开放前:0.2

我国改革开放后:0.3

2000年:0.46(世行评估)

    0.45(中国社科院测定)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1985年1:    1.7

90年代中期1:  2.5

2003年      1:3.24

(货币收入为1:6)

3、财富集中化趋势上升

20%低收入者占全部收入5%

20%高收入者占全部收入50%

4、国际竞争力排名(《济桑报告》)

我国:人均GDP46位文盲率48位

美国GDP总量是我国的8倍

美国人均GDP是我国的40倍

中国按8%速度发展(美3%)要47年赶上美国。

中国GDP总量世界第6位,但仅占世界3.05%。

中国GDP总量增长依靠高投入、高消耗获得:

(GDP增长10多倍,矿产消耗40多倍,钢材消耗占世界30%,水泥消耗占世界50%)

(2005年12月17日在党外副处以上干部培训班上的专题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